陳家店隧道控制測量方案

2021-03-04 09:34:38 字數 4085 閱讀 7470

大連鐵路樞紐改造工程sn-2標

1 工程概況

1.1 自然特徵

陳家店隧道位於大連市保稅區亮甲店街道辦事處陳家店村境內,為低山丘陵,小里程進口處地勢較平緩,自然邊坡6°~10°,大里程出口地勢較陡,山體自然邊坡25°~35°,起伏較大。工點區多闢為耕地,沖溝發育,地表區域性基岩裸漏,里程dik51+660-dik51+940,dik53+150-dik53+160段採用路塹式明洞。

工點在dik52+206處穿201國道(鶴大線),dik52+315-dik52+450下穿輸油管線,隧道進口附近200公尺內有瀝青公路,出口100公尺內有簡易路到達,隧道進、出口有土路可通,交通條件便利。

1.2 地質,水文及氣象條件

1.2.1 地層岩性

隧道區範圍內丘前緩坡及丘間溝谷內表層多為第四系上更新統坡洪積層,下伏基岩主要為太古生界鞍山群變質岩系,為董家溝組,分布於整個隧道區。少數溝谷及人工開掘處岩石穩定性較差,另外由於該區基岩為強風化~弱風化片麻岩,當節埋裂隙及其發育時,岩石穩定性也較差,對線路有一定影響。隧道進出口位置岩石穩定性較差,易發生崩塌等不良地質事故。

陳家店隧道岩土施工工程分級一覽表

1.2.2 水文地質

工點區未見地表水、出口附近約50公尺處有一水溝,水深約0.7公尺,施工期間流量較小,流速緩,由北向南流徑,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左側約80公尺有一水塘,水深約1.0公尺。

地下水為基岩裂隙水,區域性沖溝處理埋藏較淺。地下水總的徑流方向由北向南,主要受大氣降水及地下徑流補給,地下水季節變化幅度2~3m,地層滲透係數推薦為k=0.05~0.35m/d。

圍岩分級見表1-1

表1-1 圍岩分級表

②氣象特徵

最冷月平均氣溫:-4.8c。

隧道區內土壤最大凍結深度為0.93m。

③**動引數

根據gb18306-2001《中國**動引數圖》,本區**動峰值加速度0.15g,**基本烈度ⅶ

1.3 主要工程量

暗洞主要工程數量表

明洞主要工程數量表

2 編制依據和編制原則

2.1 編制依據

⑴ 隧道施工技術規範(jtj042-94)、《鐵路隧道噴錨構築法技術規範》;

⑵ 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tb10121-2007);

⑶ 設計檔案、圖紙和現場調查的相關地質資料;

⑷ 《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暫行規定》(鐵建設[2006]189號);

⑸ 《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範》(tb10101—99);

⑹ 《全球定位系統(***)鐵路測量規程》(tb10054);

⑺ 《全球定位系統(***)測量規程》(gb/t18314—2001);

⑻ 《國家

一、二等水準測量規範》(gb12897—91);

⑼ 相應的變形測量規範及其他規範。

⑽ 廣寧寺隧道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

⑾ 設計院交樁資料

2.2 編制原則

⑴ 測量方案力求採用先進的、可靠的工藝、材料、裝置、達到技術先進,力求工藝成熟可靠,具有可操作性;

⑵ 遵循「先整體後區域性」的工作程式,先確定「平面控制網」,然後以控制網為依據,進行各細部尺寸的定位、放樣和複核;

⑶ 堅持施工圖複核制度,組織技術人員熟悉設計檔案及施工圖紙,弄清設計意圖、複核計算施工圖尺寸和相關測量要素,並會審做好記錄;必要時與監理、設計、業主等單位共同審核,並完成審核記錄;

⑷ 堅持動態測量控制制度,根據不同結構的測量需求,合理選用合適的測量裝置、方法和頻率。

⑸ 必須嚴格審核測量原始依據的正確性,堅持「現場測量放樣」與「內業測量計算」工作步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⑹ 測量方法要科學、嚴謹、簡捷,儀器選用要合適,使用要精心仔細,在滿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爭做到省工、省時、省費用。

⑺ 堅持執行自檢、互檢合格後,報請請監理工程師驗收的工作制度。

⑻ 緊密配合施工,發揚團結協作、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

3 測量組織安排

3.1 測量控制的目的

⑴ 施工測量一方面要保證各施工階段的安全,以及施工過程中結構線型符合設計要求。另一方面對施工過程中的測量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對施工過程結構線型的變化進行**和控制,優化施工工序,提高施工工藝水平。

⑵ 大型橋梁施工測量方案的建立,必須依據橋梁施工方法及詳細施工計畫來進行,同時同施工監控系統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3.2 測量組織機構

為優質高效地完成大連鐵路樞紐改造工程黃家溝特大橋測量任務,並始終以「科學、公正、準確、高效」的工作理念,為施工生產提供優質、滿意的技術服務,保證測量工作順利開展,測量工作實行總工負責制,並專設測量小組。由總工程師和副總工程師負責組織實施,設專職測量工程師管理、協調測量放線全過程,並報監理檢查驗收。

3.3 儀器配備

為滿足測量精度的要求,測量器具必須經過專業檢測部門檢測,保證其在檢定期內。測量器具配備計畫如下表所示:

4 控制點的複測及控制點的加密

4.1 交接樁工作

⑴ 工程中標後,由專案部總工程師組織、業主與監理技術主管部門測量工程師和專案部相關人員參加,主動聯絡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及時進行交接樁。

⑵ 交接時,應按交接書面資料所列樁橛現場逐點交接並檢視實際狀態,並在現場作出明顯標識,以利查詢。

⑶ 交接簽認時,交樁書面資料必須真實、齊全;交接樁記錄應寫清存在問題和處理意見,並報業主單位和監理單位。

⑷ 按業主單位和監理單位的要求,對工程範圍(含臨時工程)放樣確定界線,參與辦理徵地拆遷工作。

4.2 施工複測

⑴ 交接樁完成後,由專案部總工程師組織現場技術人員系統地進行施工複測及重點工程控制測量,標段交界處應由雙方共同複測,確保中線、高程正確及交界處銜接一致。

⑵ 複測工作應在開工前完成,中樁、基線樁、導線樁、水準基點樁加密應滿足施工放樣的需要,墩台定位(中心樁撅)宜在複測中完成,以便在正式灌注混凝土基礎時引用其成果。

⑶ 複測成果應由專案部總工程師組織系統地整理書面報告,報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其總工程師批准後,及時發至作業層技術部門應用、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⑷ 各類樁撅要妥善保護,根據情況進行加固,並在現場作明顯標識,以防誤用;在施工影響範圍內的樁要釘設護樁或外移樁,繪製護樁示意圖;定期檢查樁撅是否移動、下沉,發現後應採用可靠方法重新補設定位,重新測量。

4.3 平面控制測量

隧道工程平面控制測量的主要任務是測定各洞口控制點的平面位置,以便根據洞口控制點將設計方向導向地下,指引隧道開挖,並能按規定的精度進行貫通。因此,平面控制網中應包括隧道的洞口控制點。

平面控制測量首先根據控制網進行洞口的引測投點,以利施工時進行洞內控制測量。投點時應結合地形地物,力求圖形剛強簡單,在確保精度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觀測條件,測站穩定程度,便於引測進洞,避免施工干擾。在各洞口已有的控制點的基礎上,再增設5個等精度的加密控制點;並應納入控制網中。

控制網的測設應符合《測規》要求。

在此隧道中採用主副導線的形式來控制平面位置。將隧道洞內平面控制網布設成主副兩條並行導線,在隧道兩端連線形成乙個導線閉合環。,用簡易平差法進行平差。

進洞聯絡方向選用平差後的主導線做進洞聯絡方向。

4.4 高程控制測量

高程控制測量的任務是按規定的精度施測隧道洞口(包括隧道的進出口、豎井口、斜井口和平響口)附近水準點的高程,作為高程引測進洞的依據。高程控制通常採用

三、四等水準測量的方法施測。

水準測量應選擇連線洞口最平坦和最短的線路,以期達到設站少、觀測快、精度高的要求。每一洞口埋設的水準點應不少於兩個,且以安置一次水準儀即可聯測為宜。兩端洞口之間的距離大於1km時,應在中間增設臨時水準點。

4.5 隧道施工測量

⑴ 隧道掘進的方向、里程和高程測設

洞外平面和高程控制測量完成後,即可求得洞口點(各洞口至少有兩個)的座標和高程,根據設計引數計算洞內中線點的設計座標和高程。座標反算得到測設資料,即洞內中線點與洞口控制點之間的距離、角度和高差關係。測設洞內中線點位。

① 掘進方向測設資料計算

如圖12-33所示一直線隧道的平面控制網,a、月、c、…、g為地面平面控制點。其中a、g為洞口點,多l、5z為設計進洞的第1、第2個中線里程樁。為了求得a點洞口中線掘進方向及掘進後測設中線里程樁31,用座標反算公式求測設資料:

對於g點洞口的掘進測設資料,可以作類似的計算。

對於中間具有曲線的隧道,如圖12-34所示,隧道中線轉折點c的座標和曲線半徑只已由設計檔案給定。因此,可以計算兩端進洞中線的方向和里程並測設。當掘進達到曲線段的里程以後,按照測設線路工程平面圓曲線的方法測設曲線上的里程樁。

隧道控制測量方案

1 隧道平面控制測量布設 1.1 洞內導線精度設計 馬石梁隧道長3686m,洞內導線控制測量應按三等導線的精度施測,設計測角中誤差為 2.0 邊長相對精度為2 100000。1.2 洞外導線網形設計 由設計院交樁的 點接入導線控制網,在馬石梁隧道進 出口和斜井入口處分別建立1個三角網控制進洞導線,在...

隧道控制測量方案

新建鐵路蘭州至重慶線 廣元至重慶段lys 12標段第二分部 編制審批 批准中交一公局蘭渝鐵路lys 12標段專案經理部第二分部 二 九年十月 一 工程概況 2 二 編制目的 2 三 編制依據 2 四 控制測量設計思路 2 五 洞口投點控制測量 2 六 隧道洞內控制測量 2 1 中線控制法 2 2 導...

隧道控制測量方案

新建鐵路蘭州至重慶線 廣元至重慶段lys 12標段第二分部 隧道控制測量方案 編制 審批批准 中交一公局蘭渝鐵路lys 12標段專案經理部第二分部 二 九年十月 一 工程概況 2 二 編制目的 2 三 編制依據 2 四 控制測量設計思路 2 五 洞口投點控制測量 2 六 隧道洞內控制測量 2 1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