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先柏小學數學聽課心得體會

2021-03-04 09:32:19 字數 3526 閱讀 5021

洪湖市戴家場鎮盧墩小學韋雄飛

帶著幾分欣喜,帶著幾分渴望,2023年5月27日這是乙個特殊的好日子。我有幸參加洪湖市教育局領導韋英同志負責主辦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巡迴講座的開班儀式,地點設定在峰口鎮洪二中會議大廳裡,觀摩了三位年輕女教師的課堂展示,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三節觀摩課,總的印象是:不是老師在「教」什麼。而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通過操作、思考、討論,得出自己結論,把自己得成果展示出來。

老師只是引導學生把語言精心組織的比較恰當,整個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圓滿完成,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只是乙個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教師課前工作準備的相當充分,教具、學具和學習的材料都是從學生的生活中選取,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積極思考。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極強。

第一節課是峰口鎮明德小學李小玲教師講的四年級數學《平均數》這一課,從如下幾點**:

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教師創設環保小分隊的同學利用課餘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學生一目了然的看出不一樣,這一情境的創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

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丟擲乙個實質性的問題: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不同見解與看法,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各種不同的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時候鼓勵學生將心中的矛盾體現出來,讓他們充分地認識與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

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

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資料,並利用條形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教師在講解方法的同時,平均數處於一組資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

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教師所選取的幾道練習題目,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

此外,教師採用**的方式板書幻燈片:在平均水深1.30公尺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

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感受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有多麼重要的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第二節課是新堤實驗小學邵豔教師講的二年級數學《克與千克》這一堂課,我對這節課談談自己的想法有如下幾點:

一、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乙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乙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麼另個乙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後到1000克,將剋與千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將剋與千克作為乙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二、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乙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後,教師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20、50克呢?並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

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化。教師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請學生猜一千克公尺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於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後教師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後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乙個良好的基礎。

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第三節課是武漢市武漢市洪山區武珞路小學的陳蓓老師主講的五年級數學廣角《找次品》。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教師在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乙個次品。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這一節課,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如下:

一、教師引用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

因此,上課開始,我首先拿出學生們喜歡的口香糖調動學生的興趣,並與學生交流:「老師出示有3瓶口香糖,讓學生辯論、交流、展示、回答**的知識來揭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找次品」: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些情況,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著個重量不同的,輕一點或是重一點,利用天平能夠快速準確的把它找出來,我們把這類問題叫做「找次品從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方法是本節課的基礎。

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用手做天平的托盤,感知從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只要稱一次就足夠了。教師讓學生利用五個圓片代替5瓶口香糖,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驗從五件物品中找出一件次品的基本方法。隨後,師生小結出方案。

第一種方案:每份分乙個,至少需要稱兩次就一定能找出來。第二種方案:

有2份分2個,1份分1個,至少需要稱兩次就能找出來。

二、教師通過從9個零件中找出乙個輕一些的次品,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法。《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教師的引導能讓學生對學習的程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所以,本環節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試驗、研討的過程中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接下來,在學生匯報、交流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找次品的方法與策略,一是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樣次數最少。

三、為了知識體系的完整,我讓學生繼續自主分析8瓶的找法,當數字不能被平均分成3份時,怎樣分更合理,從均分2份需3次,而分成3、3、2時只需2次,從而更加清楚均分3份的好處,及盡量均分3份的策略。但因時間倉促,過程太簡單,效果受到影響。

專家建議教師要在課前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才能避免學生在練習中出錯。建議教師對學生作業中的錯誤要進行歸因分析,區別對待。要在自己的教學中找自身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學生。

這些都對我們的教學實踐有啟發、指導意義。

總之,古人云:「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短暫的一天時光就這麼過去了,這樣的學習使我接受了不少的知識與收穫,這對我們今後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促進性,使我們的教學有了乙個新的起點、新的突破,讓我們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小學數學聽課心得體會

聽課心得體會 g y h小學 y x d c e 2012.11.5 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是一場沒有彩排的劇目,教師面臨的是時刻都會發生他們所設想之外的情形,而要自如地掌控這種隨時都有 意外 的局面,就必須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教學機智及應變能力,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教師與直播現場的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是一樣的。...

小學數學聽課心得體會

11月14日上午,在短短的半天時間裡,觀摩了西寧市城北區朝陽小學骨幹教師翟麗萍老師在河陰小學上的示範課,聽了這些專家的課,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師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我把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1多 的大量運用 數學課堂上運用課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節省時間,二是直觀形象展示給學生。這次的課件...

小學數學聽課心得體會

茅塔小學 這一周我們主要在盛澤鎮可以小學聽了幾節非常精彩的數學課,讓我感到收穫很大。不僅領略了各位教師出類拔萃的教學風采,也讓我從中感受到小學數學課堂的靈活多變。下面就從一下幾點談談本人這幾節課感受最為深刻的地方。一 紮實的基本功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話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們就要有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