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經驗交流材料

2021-03-04 09:31:15 字數 5422 閱讀 5359

學校是教育發生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點。若要使教育改革成為可持續的事業,實行校本教研是十分必要的。校本教研是一種學習、工作和研究三位一體的學校活動和教師行為。

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研究取向;它不僅是一種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也是一種經驗的理論提公升過程;不僅是教師的個人行為,也是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建立個性化、特色化學校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新課程在我省的全面鋪開,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我們的一些做法作簡要的匯報。

一、落實管理體系,完善規章制度

學校成立教科研領導小組,校長為第一負責人,建立"教科研領導小組--教研組--課題組--教師"的管理體系。出台了《毛莊小學關於加強教科研的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教科研規章制度,對校本教研的規範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校本教研的具體做法

1、全員參與教科研,針對課題要求,每週確定一人,上一堂教研課。每一堂教研課都必須按照學校要求的"四環節"模式進行。

2、落實"四環節"教研模式

所謂"四環節"教研模式,是指以分析教材、了解學生、研究教法、學法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教研活動。它由以下四個環節組成。

(1)備課。要提供教研課的老師,根據課題要求,在教學大綱的統領下,吃透教材和學生,優化設計出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方案。

(2)說課。這裡的說課與講課之後的說課不一樣,而是課前說課,是提供教研課的老師,在上課前向參加教研活動的老師們進行的說課。說課時間一般選擇老師們都有空兒的週日晚上。

說課內容除了如何實現學科目標外,重點突出課題所要求的實施情感教學的做法、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做法。老師們充分討論,逐個環節、逐句話的分析,修改後方可上課。

(3)上課。上課時,全體課題組成員都去聽課,由教導處負責對課堂教學過程全程錄影,評課時用來邊看邊評,同時作為教研材料存檔。這是為研究而提供的一種課,而不是示範課,所以並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4)評課。先由提供教研課的老師談談自己備課的指導思想,為實現課題要求採取了哪些手段,自己對本次活動研究的理論認識和實踐體會。然後課題組成員邊看錄影邊評議,主要評議是否達到了上課目的,是否實現了課題要求,採取了哪些措施?

,哪些做法符合課題要求、效果好?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應做何改進?整個討論過程和結論由授課老師紀錄並整理,並交教科室存檔。

4.充分發揮專業人員的引領作用

主要是我們在上課和評課時,請縣教研室的領導和老師來聽課、評課和指導,提高教研的理論水平。比如,在縣教研室領導來我校聽課、評課和指導後,老師們感到大受啟發,開闊了視野,懂得了教育理論對教研的指導作用,老師們在以後的教研中都自覺地尋找理論根據,逐步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其次是選派骨幹教師到高校請教、學習,回校後發揮其輻射作用。聘請專家來校舉辦專題講座,指導教研。這些措施都對我校的教研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5.重視骨幹教師的作用。充分挖掘骨幹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經驗交流會,帶動和培養青年教師積極投入到教科研中。

另外學校要求老教師要堅持撰寫教學隨筆,不斷積累校本教研的經驗。

6.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在教研中,老師們遇到難題,可以通過電腦網路,獲取所需資訊,進行學科教學和網路使用的整合,提高教研的科技含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上是我們在校本教研中的一點做法,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能與同行們交流並請同行指正。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推進,新問題會層出不窮,我們會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不斷改進我們的做法。

校本教研的學習體會

高景潤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教育科研已經走出科研院所,走向中小學校,不再是專家教授的專利。中小學教師開始成為教育科研的主力軍,「科研興校、科研興教」成為許多中小學的教育理念和實際行動。聽了教育局書記《走向校本營造學校教研文化》的報告,深受啟發,更進一步加深了對什麼是校本教研、開展校本教研的現實意義的理解:

開展校本教育科研是廣大教師借助相關教育理論,運用相應的科研方法,進行有目的、有計畫的探索教育規律的創造性認識活動。

校本教育科研工作在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和德育工作、教學工作一樣,已經成為當前教師的工作職責。教師通過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學習到了許多新的教育理論,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提公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進了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綜合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但是,在取得明顯成績的同時,仍然存在不少弊端。一部分教師仍然認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不敢或不願積極投身到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中去,使得教育科研僅僅是少數骨幹教師或優秀教師的工作。其次,一些人只注重和追求教育科研的表面形式,不注重抓好科研的過程管理,使研究工作缺乏針對性,缺乏具體內容,無實質性的研究成果。

有的學校將教育科研和日常教育工作等同起來,缺乏對學校問題的思考、論證和研究,以常規工作代替科研工作,以工作計畫代替研究計畫,以工作總結代替研究報告,以工作成績的簡單堆積代替研究成果。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實際脫節,教育科研實效性低。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創新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必須走向校本,營造學校教研文化,探索和構建新的教育科研模式。

創新中小學教育科研模式,是一件值得廣大教師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目前教育科研的現狀,張書記強調:加強教育科研必須以學校發展為本的教研方式,強調教育科研工作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圍繞學校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通過解決現實問題為學校發展服務。

同時,校本教研還要注重以人為本,必須確立教師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成為科研的主人、成為反思的實踐者。通過教育科研來培養教師、提高教師素質,為教師的自我發展、價值實現服務。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事業,教育科研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要研究學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要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性,反對形式主義。

要結合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和學校具體實際,營造一種新的既有科學性更具操作性的學校教研文化。

「以校為本的教研模式」要求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行動研究,從學校實際及學生實際出發,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出發,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校本教研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新觀念、改進方法,對教育教學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如何使這種推動作用得到盡可能發揮,需要對教育本身進行研究與創新。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實施培養目標的藍圖,是中小學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校本教研是課程改革對學校課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是立足於學校的發展、以學校為核心,以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社群等為主體,結合學校具體特點和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所進行的課程規劃、組織、實施與評價的活動過程。

「以校為本的教研模式」所遵循的就是校本課程的校本理念。

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積極參與校本教研,置身於教育教學情境之中,對教育問題進行反思、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就是對教育事業的最大貢獻!

關於校本教研的學習體會

高景潤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教育科研已經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中小學校,不再是專家教授的專利。中小學教師開始成為教育科研的主力軍,「科研興校、科研興教」成為許多中小學的教育理念和實際行動。教育科研是廣大教師借助相關教育理論,以有價值的教育現象為研究物件,運用相應的科研方法,進行有目的、有計畫的探索教育規律的創造性認識活動

教育科研工作在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中小學校都將教育科研作為必須抓好的一項常規工作。教育科研和德育工作、教學工作一樣,已經成為當前教師的工作職責,學校逐漸將教育科研作為教師工作評價的重要內容。教師通過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學習到了許多新的教育理論,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提公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進了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綜合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教育科研是新世紀培養「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教師隊伍的關鍵措施。

但是,綜觀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在取得明顯成績的同時,仍然存在不少弊端。首先,許多教師仍然認為教育科研是中小學教師「高不可攀」的事情,將教育科研「神秘化」,不敢或不願積極投身到教育科研工作中去,使得中小學教育科研僅僅是少數骨幹教師或優秀教師的工作,影響到參與教育科研的廣度。其次,一些人只注重和追求教育科研的表面形式,強調課題立項的級別和數量,不注重抓好科研的過程管理,使研究工作缺乏針對性,缺乏具體內容,無實質性的研究成果。

第三,將教育科研簡單化。有的學校將教育科研和日常教育工作等同起來,缺乏對學校問題的思考、論證和研究,以常規工作代替科研工作,以工作計畫代替研究計畫,以工作總結代替研究報告,以工作成績的簡單堆積代替研究成果。最後,教育科研還存在弄虛作假、「泡沫化」的傾向。

不注重實際操作,不深入調查研究,不進行科學歸納;搞重複研究,在成果上妄加水份,拼湊文章。

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的諸多弊端,有錯綜複雜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在於科研機制的不健全、科研運作模式的欠規範、欠科學。**和課題追求「熱點」、迎合上級和領導的口味;課題的選題僅僅從檔案或現有資料中尋找,不注重學校實際;科研的目的在於評職稱和獲獎;形成了一種「唯上、唯利」的科研機制,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實際嚴重脫節,教育科研實效性低。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創新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探索和構建新的教育科研模式。

創新中小學教育科研模式,是一件值得教育科研管理者和廣大教師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目前教育科研的現狀,應加強「教育科研必須以學校發展為本」的教研方式,強調教育科研工作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圍繞學校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通過解決現實問題為學校發展服務。 還要注重「教育科研必須以教師發展為本」,必須確立教師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成為科研的主人,通過科研來培養教師、提高教師素質,為教師的自我發展、價值實現服務。

在有 「教育科研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事業,教育科研要研究學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尤其要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性,反對形式主義。

要克服中小學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主義、功利主義、泡沫化傾向,教研工作本身必須要創新。必須按照教育研究或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結合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和具體實際,構建一種新的既有科學性更具操作性的教研模式。

教師將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主體。「以校為本的教研模式」要求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行動研究,從學校實際及學生實際出發,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出發,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學校教育本身構成了乙個完整協調的系統,管理、德育、教學、教研是這乙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其中,德育是首位,教學是中心,管理和教研是保障。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是為德育和教學服務的手段。

教育科研通過解決問題、更新觀念、改進方法,對教育教學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如何使這種推動作用得到盡可能發揮,需要對教育科研本身進行研究與創新。同時,教育科研本身也是乙個系統,需整體考慮教育科研的管理、組織、評價、推廣等系列工作,構建乙個良性發展的教育科研機制。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實施培養目標的藍圖,是中小學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以課程改革為關鍵環節。

此次課程改革倡導新思想、新理念,如強調課程整合,強調師生對話與互動,強調教師角色轉變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校本課程開發是此次課程改革對學校課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是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以學校為核心,以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社群人士等為主體,結合學校具體特點和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所進行的課程規劃、組織、實施與評價的活動過程。「以校為本的教研模式」所遵循的就是「校本課程」的「校本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導教師是課程的研究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育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教育問題,對教育問題進行反思和提煉。

校本教研經驗交流

泉州市柏山小學校本教研工作匯報材料 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 提高教師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手段。我校校本教研建立以 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專業引領 為核心要素,以理論學習 案例分析 教學反思 結對幫扶 經驗交流 集體備課 說課 聽課 評課等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靈活運用多種教研形式,努力提高校本...

校本培訓經驗交流材料

2011上 我校以 自主 合作 支援 為指導思想,在以校為本,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做了以下幾項工作。1 加強學習,切實轉變教育觀念 思想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幾年來,我們堅持每一學期向全體教師推薦一本必讀書目,先後給每位教師下發了 誰動了我的乳酪 ...

教研活動經驗交流材料

挖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資源 原曉麗本學年結合我組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實驗課題開展了教研活動,主要目標就是挖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資源,以便更好的開展教學,提高我校政治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業務水平,現將有關認識和做法簡單敘述,望領導和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教學資源是能被用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