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體現

2021-03-04 09:30:33 字數 3544 閱讀 7608

我國有著幾千年不間斷的歷史,有著豐富的治理國家、發展農桑、戰爭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禮儀等文化典籍,以及**天理、人性等哲學著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管理的思想。從教派、學派的角度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體現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當中。

一.儒家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論語中講「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體現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質是「治人」。

在儒家的代表作《論語》中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和為貴」的思想。

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和」就是和氣、合作、和睦、和諧。強調「和」就是強調對人際關係的調整。

我國歷來把天時、地利、人和當作事業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為上。對於治國來講,和能興邦,只有建設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和諧城市、和諧社群、和諧家庭,理順公務員、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間的關係,才能使一國安居樂業,國富民強。

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講得是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任何矛盾都有兩個對立面,但兩個對立面之間又是相互聯絡相互統一的。

解決矛盾就是把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中正確的東西提煉出來,並將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乙個較為圓滿地解決方式。

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論語》中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統治者要以道德來治理政事、教化萬民,就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固定的方位,群星都會環繞在他的周圍」。

無論是什麼團體,他的領導者必須具備較團體成員更為高尚的道德水準,只有如此才能贏得下屬的愛戴,其政令的實施也才能更加通暢。

4.「禮治」的思想。

儒家學說以「仁」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須用禮來規範人們的言行,即所謂的「克己復禮以為仁」。在具體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說話,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處於不同位置的管理者,充當的角色不一樣,但都要按照他們各自的「禮」來行事。

只有這樣,這個團體才能為著乙個共同目標,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項工作,堅決徹底地執行每項任務。

二.道家

道家的著作《老子》,只有5000多字,但言簡意賅、觀點明確、論證嚴謹。在中國史上,老子第乙個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老子哲學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則、管理環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養等多個方面,其中「無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1. 「效法、無為而治」的管理原則。

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觀點反映了人對客觀的認識。

「道」即規律,而規律又是**於自然的。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須順應自然規律,以自然規律為基本原則,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完成管理目標。而要遵循自然規律就必須儘量減少人為的干涉,於是老子又提出了「無為而治」的原則。

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過「無為無不為」、「必先為而後至於無為」的方法,以期實現「明刑至於無刑,明賞至於無賞,百職不戒而舉,萬事不勞而成」的最終目標。

2.創造清靜安定的管理環境。

老子主張:「清靜可以為天下正。」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須為管理工作創造乙個清靜的管理環境。

如果在管理環境中充滿了嘈雜的噪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必將影響決策;另外,如果在管理環境中充斥著個人的主觀慾望,而缺少清靜的理性思考,那也必將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因此,管理者要想創造乙個清靜的管理環境,必須要減少外界事物的干擾。

3.以退為進、以弱勝強的辯證管理策略。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許多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各種事物都有其對立面,並由此提出了後發制人,柔弱勝剛強的辯證管理策略。老子認為: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說明物極必反,對立面可以相互轉化。事物到極點後必然要向對立面轉化。

4.管理者謙恭、溫和的修養。

老子對管理者的個人修養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如「不敢為天下先」、「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要求管理者居上謙下,時時處下、事事居後,不要讓自己高高在上,而應永遠謙恭、溫和像山谷、大海一樣容納萬物,從而獲得被管理者的愛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夠得到順利地貫徹實施。

三.兵家

兵家文化在中國起源於春秋時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孫子兵法》。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家文化內涵了極其豐富的管理思想。

1.不戰而勝的思想。

《孫子兵法》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百戰百勝不算最高明的,不經過戰爭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制勝,其次是通過外交手段制勝,再次是動用武力來制勝,而強攻敵人防守最堅固的地方則是最下策」。

2.重視戰前籌畫的思想。

兵家提出「廟算」的思想,所謂:「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這就是強調在戰前要進行周密的謀劃和詳盡的部署。謀劃越周密,部署越詳盡,則勝利的把握越大。

3.分級管理管理思想。

兵家提出「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就是說對於乙個龐大的團體進行管理首先要進行分級,增加管理層級,縮小管理範圍,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實際要求。

4.因變制勝的思想。

兵家主張「因變制勝」。《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轉化者,謂之神。

」意思是軍事就像水流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能夠根據敵方的情形變化而變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管理行為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和陳規,只要能夠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改變管理策略,最終完成管理的目標就是成功。

四.法家

法家堅持以法為中心,主張法治,反對人治,主張「尚法不尚賢」,認為管理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是否有健全的法規制度作為保障。

1. 法、術、勢相結合的管理方法。

所謂「法」就是管理中的各項規章制度;所謂「術」就是權術,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謂「勢」就是管理者所擁有的權力。韓非子認為,作為一名管理者必須將法、術、勢三者相結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擁有的權力制定規章制度,如果沒有背後的權力,規章制度就不會真正生效。在規章制度頒布以後,還要運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導被管理者遵照規章制度辦事,只有如此才能實現迅捷高效的管理。

2.重利富國的經濟管理思想。

法家的經濟管理思想重法而不重德,重利而不重義。韓非認為,只有規章制度確定下來不再變動,人們的利益劃分才能明確,權責才能清晰,監督才會有效,人們才會有更高的熱情去創造經濟效益。只有人民百姓富裕了國家才會富強。

3.「法治」優於「人治」。

韓非在論證「法治」優於「人治」時,舉傳說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親,親自解決民間的田界糾紛和捕魚糾紛,花了三年時間糾正了三項錯誤。韓非認為此法不可取,「舜有盡,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

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也就是說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現實中的錯誤是無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糾正錯誤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絕大多數的錯誤都得到糾正。

4.法規應當公開、平等。

韓非子還主張管理法規應當公開、平等。即實行「明法」、「一法」原則。「明法」就是「著之於版圖,布之於百姓。

」使整個管理範圍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規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法外特權。「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各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能游離於法規之外。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這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瑩剔透、翻滾滌蕩的浪花。

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的體現與價值

同時,儒家思想在中國的統治中占有極高的地位,儒家的思想核心就是等級秩序,這種思想也融入了建築當中。例如,中國的四合院就是極為典型的建築布局,這種布局所表現的就是等級秩序,在四合院中,強調正房,或稱上房,居於整個院子的中心位置,是這個院子的樞紐,兩邊則是偏房,又稱廂房 耳房等。根據人的等級地位決定你居...

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與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 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國傳統觀念文化之源,它影響著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精神方向,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清代學人編撰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評價說 易 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其天文 地理 樂律 兵法 韻學 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 易 以為說...

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文化 說起中國這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們首先要感嘆的就是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國作為四大古國中至今依然蓬勃發展的國家,她的繁榮昌盛一部分就歸因於這經久不衰的文化。首先了解一下什麼叫文化?所謂文化就是在人類所處的環境中由自己造就的那一部分,即知識 信仰 藝術 道德 風俗等非自然存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