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原理與方法

2021-03-04 08:07:35 字數 5051 閱讀 9924

週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

第一篇總論

1.目的性:人類是在為實現預期目的的活動中,在不斷地勞動,思考,謀劃,設計和組織管理的過程中,逐步進化的。

2.依存性:人類的目的性**於人對外環和人類自身的相互依存關係。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通過適應和改造外部環境去取得必需的資源,通過個人或集體勞動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產品和勞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進行著愈來愈細的社會分工

3.知識性:人類能從過去的實踐、前人的經驗中學習,把學到的知識加以記憶、積累、分析,形**類獨有的知識體系;科技越發達,個人所掌握的知識越專門化,越加強人們之間互相依存的必要性;隨著人類知識的逐步積累,對客觀規律的逐步認識,使人類社會的各種管理組織、制度、方法日趨完善

1.資源短缺是長期的經濟現象,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成為有效生產力,是管理應當解決的問題;

2.只有通過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成高生產力;

3.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分工是現代企業建立的基礎。只有通過有效的管理才能將各行各業的人合理地組織起來,協調員工之間、員工與資源之間的關係,調動積極性。

管理者為了實現組織目標、個人發展、社會責任,運用管理職能進行協調的過程。

基本特徵:

1.目的性:①管理通過群體的力量來實現組織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組織中的個體正向自由勞動者的方向接近,他們越來越關心個人的情感、發展、自我實現;

組織與外環、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組織的社會責任越來越重。

2.有效性:管理要有較高的效率(正確地做事)、較好的效果(做正確的事)

3.本質是協調:①協調組織與外部環境;

②協調組織內部各種資源(人財物資訊科技等),使其成為乙個有機整體

4.協調是運用各管理職能(計畫~創新)的過程

一、職能

(一)計畫、決策

1.含義:制定目標、確定為達成目標所必須的活動

2.高層管理者負責制定總體目標和戰略;所有層次的管理者為其工作小組制定經營計畫,並制定支配資源的計畫

(二)組織

1.含義:根據工作要求與人員特點,設計崗位、分工授權,將適當的人員安排在適當的崗位上,用制度規定各成員關係,形成乙個有機的組織結構,使整個組織協調運轉

2.計畫的執行需要合作,組織工作源自人類對合作的需要

(三)領導

指導行為,實施溝通以增強人們的相互理解,激勵成員為實現目標共同努力

(四)控制

1.實質:使實踐符合計畫,計畫就是控制的標準。

2.縱向:愈是基層管理者,控制的時效性越強、定量化程度越高;高層則控制時效性越弱、綜合性越強

橫向:各項管理活動、各管理物件都要進行控制

(五)創新

創新職能本身並沒有特有的表現形式,而是在與其他管理職能的結合中表現自身的存在與價值。

(六)關係

每一項管理工作都是從計畫開始,經過組織、領導到控制結束。各職能之間同時相互交叉滲透,控制的結果可能又導致新的計畫,開始新一輪的管理迴圈。創新在管理迴圈中處於軸心的地位,是推動管理迴圈的原動力

二、管理的二重性

(一)自然屬性

1.管理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客觀需要。其出現由人類活動特點決定,人類的任何活動都必定具有各種管理職能,否則生產、交換活動都不能正常進行

2.管理是社會勞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職能。

3.管理是生產力。社會、企業的生產力是否發達,取決於資源要素是否得到有效利用、人的積極性是否得到充分發揮,這兩者都依賴與管理。

(二)社會屬性的變化

1.隨著經濟發展,管理的複雜性大大增加,企業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通過股份制的組織形式,股東不再直接管理企業;又由於它可以隨時出賣自己的所有權,因而也不大關心管理。

2.中產階級壯大,擁有企業所有權的人數大大增加了

3.大部分國家已進入市場經濟軌道,使用市場、計畫、法律等手段進行巨集觀調控

4.公眾和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抱著更挑剔的態度,並形成各類環保組織,迫使管理者不得不考慮消費者利益和環境保護

5.社會屬性多元化:既要滿足股東對利潤的要求,又要保證能夠擴充套件實力;既要滿足職工物質精神需要,又要考慮公眾、消費者的利益

(一)人際角色

產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權力,管理者在處理與組織成員、利益相關者的關係時就在扮演人際角色

1.代表人:須履行社會性、利益性的職責

2.領導者:對所在單位成敗負責,通過員工的努力實現組織目標

3.聯絡者:在組織內外建立關係網路,從中攝取資訊。

(二)資訊角色

管理者既是所在單位的資訊傳遞中心,又是組織內其他工作小組的資訊傳遞渠道。

1.監督者:關注組織內部、外部環境的變化,攝取資訊,識別機會、威脅

2.傳播者:向組織成員傳遞資訊

3.發言人:代表組織向外界表態。eg:向股東說明財務狀況

(三)決策制定

作出決策、分配資源,讓小組成員按照方案行事

1.企業家:利用發現的機會進行投資eg:開發新產品

2.干擾應對者:處理衝突、解決混亂eg:平息客戶怒氣,調節員工爭端

3.資源分配者:分配人財物、資訊、時間

4.談判者:談判物件包括員工、**商、客戶等

1.技術技能:熟悉某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術

2.人際技能:與他人打交道、溝通的能力。包括對下屬的領導能力、處理不同小組關係的能力,以樹立團隊精神

3.概念技能:把觀點設想出來並加以處理,將關係抽象化、概念化的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將組織看做乙個整體,理解各部分之間、工作與個人之間、計畫與結果之間的關係。概念技能為管理者識別問題、擬定方案、選擇實施提供了諸多便利。

(一)資訊網路化:

運用網路搜尋資訊與機會

應用網路進行電子商務;

利用網路進行實時監控與互動;

突發事件發生的頻率大大增加,管理者應增強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在新的時空條件、資訊高度透明的情況下確立新的管理理念。

(二)經濟全球化

各經濟體之間各企業關係複雜,風險難以控制→構建防火牆,規避經濟風險

文化多元化→包容、交流;

重新審視組織的發展戰略、管理理念、經營方式、人力資源,與時俱進

(三)知識資源化

隨著社會進步,消費者對產品、服務的要求愈來愈高,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企業必須不斷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要素就是創新知識。管理者應將管理的重點放到對知識的管理上來,進行技術創新、品牌智財權,招聘人才、建立學習型組織。

(四)管理人本化

人是知識,尤其是未編碼的創新知識的載體。在知識資源化的今天,管理者要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才能公平地維護相關利益者的正當利益,才會去考慮為每乙個相關的人創造全面發展的機會。

一、研究物件

各種管理工作中普遍適用的原理與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歸納法(個別→一般)

1.通過對客觀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經驗進行觀察,從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點、關係、規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從中找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

2.侷限性

①樣本要足夠多、有代表性;

②研究結論只是近似,且不能通過實驗證明

3.注意點

①樣本要足夠多、有代表性

②弄清與研究事物相關的因素(外部環境、組織內部),剔除干擾因素

③選擇好典型,並分成若干類

④調查問卷應包括較多的資訊數量,並便於作出簡單明確的答案

⑤分析資料時應採取辯證唯物主義觀,切忌先有觀點再蒐集材料論證的形上學法

(二)試驗法

1.人為地創造一定條件進行試驗,並與未給予這些條件的對比試驗的結果進行比較,尋找外加條件與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適用於生產管理、裝置布置、操作方法、營銷方法、獎勵制度等研究。

eg霍桑實驗

2.管理中的許多問題影響因素複雜、不少因素協同作用,所以很難逐個孤立因素進行試驗;許多外部環境因素難以人為重複。eg:投資決策、人事管理等

(三)演繹法

1.含義:從某種概念、統計規律出發,或在實證研究基礎上用歸納法找到一般的規律加以簡化,建立能反映某種邏輯關係的經濟模型,得到乙個合邏輯、簡化了的事實

2.型別

(1)解釋性模型:從理論概念出發建立的模型。eg:投入產出模型

(2)經濟計量模型:從統計規律出發建立的模型。

(3)描述性模型:建立在經濟歸納法基礎上的模型。eg:現金流量模型、庫儲存量模型

一、社會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核心:家庭觀。→將「企業大家庭」作為企業組織的理想目標,把對君、父的忠誠作為上下級關係的楷模,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企業文化的精髓。

二、要點

1.順道:

(1)管理要順應客觀規律;

(2)社會自發的經濟活動,國家應順其自然,少加干預

2.求實

(1)看問題不要偏激、超越客觀形勢、範冒進錯誤

(2)不要過於保守,錯過時機

(3)量力原則:凡事量力而行

(4)時空原則:辦事注意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

3.守信:企業要誠信經營

4.法治

(1)立法:建立、健全各項法規制度,使行為有法可依

(2)一法:人人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明法:將法律公開,使人明確

5.節儉:注重成本管理

6.重人:

(1)重人心向背

(2)重人才歸離

7.求和

(1)調整人際關係,講團結,形成乙個高效的人才群體結構

(2)當權者應嚴於律己,不結黨營私、任人唯親,才能團結員工

8.利器:企業要重視生產技術的提公升

9.對策:對經營活動**、計畫、統籌。

(一)亞當·斯密

1.分工:

(1)使工人重複完成單項操作→提高勞動熟練度→提高效率

(2)使工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物件上→創新工具、裝置

(3)減少不同工作的轉換時間

2.「經濟人」:

人們在經濟行為中追求私人利益。社會利益建立在個人利益受到他人限制而被迫顧及他人利益的基礎之上。

(二)巴貝奇

1.「邊際熟練原則」:對技藝水平、勞動強度定出界限,作為報酬依據。

企業可根據不同的工序、勞動強度雇用不同素質的工人,支付不同標準的工資,而不是根據工序中技術、體力要求最高的標準來雇傭工人、支付工資

2.強調人的因素,主張企業與員工有共同的利益,提倡利潤分配制度。認為工人的收入應由三部分組成:

①按工作性質確定的固定工資;②按對生產率的貢獻分得的利潤;③為提高生產率提出建議而應得的獎金。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試題

一 選擇題 20分 1 管理的核心是 a 協調人際關係 b 提高人的覺悟 c 協調資源 d 激發人的積極性 2 有效管理的關鍵是 a 高度集權 b 物質獎勵 c 精神獎勵 d 職工參與 3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a 效益 b 集權 c 分權 d 民主 4 下列哪項不是管理的一般方法 a 經濟方法 b 強...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試題

管理學原理總複習資料與參 一 判斷題 1 科學管理對人性的假設是 社會人 的假設。2 經驗管理學派認為學生和管理者通過研究各種成功與失敗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問題,但並不能因此學會有效地進行管理。3 目標並不決定未來,但它們是動員企業中各種資源和力量去創造未來的手段。4 在計畫中體現的靈活性越大,...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試題及答案

09管理學原理總複習資料與參 一 判斷題 1 管理是任何組織集體勞動所必需的活動,因此任何社會的管理性質都是相同的。2 泰羅是科學管理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3 我們將管理層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組織結構稱作直式結構,它可以密切上下級之間的關係。4 根據菲德勒的權變理論,在情境較好的情況下,採用高lpc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