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會工作研究中大

2021-03-03 21:14:07 字數 5458 閱讀 6155

本章重點

——社會工作研究的特點

——社會工作研究的功能:改善具體服務、發展知識

——社會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實證主義、反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建構主義方**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實驗研究

個案研究

行動研究

第一節研究的含義與功能

一、內涵 1. 概念p287:研究者依託社會工作倫理和社會研究倫理,使用社會研究的方法和程式,收集和分析與社會工作有關的資料,以促進社會工作目標的過程。

2. 研究的特性p287:

(1)研究物件是社會問題或人們的需要。

(2)以社工的視角(人在環境中)**問題(適應環境的變遷)。

(3)在社工倫理指導下。(尊重、公平、正義……)。

(4)目的是促進實務(工作方法和技巧)和提公升理論。

(5)研究者是資料的收集者和分析者。

3. 研究層次(一般了解)

基礎研究——回答:為什麼?

本體知識研究——回答:怎麼做?

整體研究——某個完整的理論或模式進行**

部分研究——對某個理論或模式的一部分進行**

二、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一般了解)

1、確定研究問題的倫理

--研究正當性

--實務應用性

--經費**

2、研究過程的倫理

--研究者身份

--自願參加與知情同意

--價值中立

--被研究者有權利和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不傷害參與者

--匿名和保密

--研究結果的公開和分享

三、 社會工作研究的功能

1、改善具體服務

2、發展知識(服務模式和策略、專業理論)

3、提高工作者能力

4、改進專業處境

第二節社會工作研究方**(詳細了解)

一、主要的方**

(一)實證主義方**—— 基本觀點:(強調社會現象的客觀性和外部性)

---人和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可重複的規律。

---人的行為、社會及自然物質變化的因果關係或相關關係是可以被感知、概括、客觀計量的。

---旨在說明社會現象或規律是什麼

---將社會現象視為研究起點,重視概括歸納

--- 強調研究者在研究中的價值中立,以保持客觀性。

---強調理論研究對實踐的影響。

(二)反實證主義方**—— 特徵

(二)反實證主義方**—— 特徵(強調對人的行為要從其主觀因素方面去理解):

-- 強調社會現象不同於自然現象,不可重複、無一般規律

-- 主張社會唯名論,反對把社會生活看成是一些無個性的社會事實或社會結構間的相互作用。

-- 認為社會研究方法重在分析社會整體的各種因素,說明整體與各個組成成分間的關係

-- 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歷史方法說明社會現象,反對概括性規律的方法

-- 社會科學的知識是主觀的、相對的

-- 注重社會現象的發生、變化過程和人的意識過程

(三)建構主義方法——觀點

(三)建構主義方法——觀點:(不認為存在唯一的不變的事實,事實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價值互動而形成的生成性理解。)

-- 認為人們觀察到得東西都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同的人觀察到的東西都是從他們自己的視角出發獲得的「不同版本的事實」。

-- 建構的過程是個體在歷史、環境、個人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下,不斷加工、調整和修正後得到的;

-- 社會問題的出現是乙個建構的過程,它經歷了從最初的浮現到被視為問題的複雜的建構過程;

-- 研究結果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彼此不斷的互動所形成的,強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對話。

(四)馬克思主義方**——觀點

(四)馬克思主義方**——觀點:

--包括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哲學層次:強調經驗事實先於理論存在

以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取代靜態分析

知識的發展也是辨證的

二、社工研究正規化

二、社工研究正規化

(一)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特點

1.研究者和研究物件的關係

定量:排除研究者對研究物件的影響

定性:研究者對自己與研究物件之間的關係進行反思和調適, 設法視被研究者為自己人

2. 研究與理論的關係

定量:依託理論、形成假設、分析資料、驗證假設

定性: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理論假設

3. 研究策略

定量:追求研究資料、研究結論的精確性

定性:研究設計靈活變化,可根據情況修改

4. 資料特性

定量:收集和分析量化資料、可操作的變數和統計資料

定性:獲取面描述性的資訊 。

5. 結果範圍

定量:結論可以推論

定性:問題的個別性和特殊性,不做結論推論

(二)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適用範圍

定量:適用於研究問題已有大量資料、資料收集相對容易、需要**變數關係、巨集觀的大規模的調查與**等場合;

定性:則適用於不熟悉的社會系統、無權威和不受控制的場景

(二者不是截然對立的。)

第三節社會工作研究的一般過程(簡單了解)

一、定量研究的過程p296

二、定性研究的過程p301

三、調查報告的撰寫

1. 基本原則:(要與所使用的方法一致)

呼應、內容效度

邏輯性和完整性

有理有據

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樸實流暢

2. 結構與內容:

標題 研究問題、目的與意義

文獻回顧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討論和建議

3. 成果應用

第四節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

(一)含義:依託問卷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

分類:自填問卷、訪問問卷

問卷的結構: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

(二)問卷設計

– 原則:答題者視角、考慮阻礙因素、整合研究目的、內容樣本特性和資料處理方法

– 步驟:

探索性工作、

設計問卷初稿、

試用和修改

- 技術要領:(重點了解)

》開放式問題逐一空間大小(你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封閉問題要注意答案的窮盡性和互斥性(婚姻狀況:已婚(離異算不算)、未婚)。

》語言簡單明瞭,避免雙重含義。(你身邊的親友了解你的現狀嗎?)

》題目數量適當

》問題按序排列(邏輯關係順序很重要)

(三) 問卷調查的評價

(三)資料的收集

(四) 問卷調查的評價

1.優點:有利於獲取真實資訊;有利於中和極端回答;收集資料各方面較統一,便於比較分析;節省資源。

2.不足:難以保證調查員的素質;對被研究者有一定的要求;質量難以保證。

二、實驗研究

1、三對要素:自變數和因變數、實驗組和控制組、前測和後測

2. 標準試驗設計

---前後測控制組設計

40個下崗工人

實驗組:20人——前測求職技巧(2.5分)——提供培訓(提供干預)——後測求職技巧(4.3分)

控制組:20人——前測求職技巧(2.7分)——×(不提供任何干預)——後測求職技巧(2.

8分) 結論:4.3-2.

5=1.8 ;2.8-2.

7=0.1; 1.8-0.

1=1.7,所以訓練可提高求職技巧。

---單後測控制組設計

40個下崗工人

實驗組:20人——提供培訓(提供干預)——後測求職技巧(4.3分)

控制組:20人——×(不提供任何干預)——後測求職技巧(2.8分)

結論:4.3-2.8=1.5,所以訓練可提高求職技巧。

---所羅門四組設計

40個下崗工人

a:前測分組:

實驗組1:10人——前測求職技巧(2.5分)——提供培訓(提供干預)——後測求職技巧(4.3分)

控制組1:10人——前測求職技巧(2.7分)——×(不提供任何干預)——後測求職技巧(2.8分) b:後測分組:

實驗組2:10人——提供培訓(提供干預)——後測求職技巧(4.0分)

控制組2:10人——×(不提供任何干預)——後測求職技巧(2.6分)

c:結論:

前測組比較:4.3-2.5=1.8 ;2.8-2.7=0.1; 1.8-0.1=1.7。

後測組比較:4.0-2.6=1.4。

結論:1.7-1.4=0.3所以訓練可提高求職技巧。

3. 準實驗設計(針對社會研究而言,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的研究)

--非對等控制組設計

兩個社群的青少年沉溺於網路比例:15%

社群一:

實驗組——進行社群教育(半年)——測評10%

社群二:

控制組——不進行干預(半年)——測評18% 結論:18%-10%=8%

所以干預有效果。

--簡單時間序列設計

社群的青少年沉溺於網路比例:15%——進行社群教育(3個月)——第4個月測評14%——第5個月測評10%——第六個月測評9%——第7個月測評7%,所以干預有效果。

--多組時間序列分析

兩個社群的青少年沉溺於網路比例:15%

社群一:實驗組進行社群教育(3個月)——第4個月測評14%——第5個月測評10%——第六個月測評9%——第7個月測評7%

社群二:控制組——不進行干預(3個月)——第4個月測評15%——第5個月測評17%——第六個月測評18%——第7個月測評18%

結論:每個月都有明顯差異,所以干預有效果。

五、行動研究

三、定性研究技術

1. 觀察法

2. 訪問法

3. 個案研究

(1)含義:對單個物件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性和深入的研究。

(2)研究特點: 調查程式不嚴格、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

手段和資料多樣化

詳盡深入

強調應用性研究

(3)評價: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方法

費時費力,研究發現不能推廣

四、非干擾性研究(不重要)

(一)現存統計資料分析

(二)歷史分析、比較研究

五、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環境中,實際工作者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例如:對流浪兒童教育模式進行研究,研究者首先在不斷的對流浪兒童進行教育輔導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名為「分類分層素質拓展教育」的流浪兒童機構內教育模式;然後再將這套模式應用於對流浪兒童的教育輔導過程中,不斷總結不足,反思、完善,最後經過實踐評估;確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針對流浪兒童機構內教育的「分類分層教育模式」。這一研究過程就是行動研究過程。

(一) 內涵

解決實踐問題

物件是行動者的實踐情境

研究者即實務工作者

研究方法兼用量和質方法,偏向定性研究

研究者與行動者夥伴式合作

研究成果應用的即時性

研究效果在於解決實踐問題

(二) 型別

行動者用科學的方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研究

第十章兒童與青少年社會工作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週期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兒童 青少年 和老年四個階段,兒童的年齡0 14歲青少年的年齡14 30歲共青團目前規定團員的年齡為14 28歲。其中兒童是指人由出生到性成熟前,青少年是指由性成熟開始到20歲左右。一方面,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形成 心理發展 社會化 性成熟等人生重要階段 另...

第十章技術

第一節一般規定 一 基本規定 1 施工技術資料的形成應符合國家相關的法律 法規 施工質量驗收標準和規範 工程合同和設計檔案的規定。施工技術資料的依據,同時應符合地方規定。2 工程各參建單位應將施工技術資料的形成和積累納人施工管理的各個環節和有關人員的職責範圍。施工技術資料應有專人負責收集 整理及審核...

第十章複習

第十章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律調整及其機制 習題部分 一 填空題 1 法律調整的物件是社會關係參加者的 意志行為 2 基本的法律調整方式有 積極義務的調整方式 允許的調整方式 和 禁止的調整方式 3 法律調整是根據一定社會生活的需要,運用一系列 法律手段 對 社會關係 施加的有結果的 規範組織作用。4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