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經典同行

2021-03-04 04:24:42 字數 4772 閱讀 4466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自2023年起,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目的是向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和寫作。多年來,「世界閱讀日」已成為許多國家讀者的乙個節日。伴隨著世人對閱讀行為的越發重視,人們對於經典名著的關注度也在悄然增加。

眾所周知,書籍承載了文化,並傳遞著文明,而與書籍相伴的閱讀行為,使人們可以超越時空,在精神的世界裡自由翱翔。當前社會,圖書出版業越來越發達,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海量的資訊。與之相對的是,人們用於閱讀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在有限的閱讀時間裡,選擇讀一些經典的名著亦或者是閱覽歷史、人物專著等書籍,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增加知識量,而且可以在品味閱讀帶來的種種樂趣的同時感悟生活,陶冶性情。坐在圖書館那明淨寬大的玻璃窗下,陽光柔和地灑落在書桌上,或聽著外面雨點垂落在樹葉上的聲音,我們不僅感受著經典的魅力,也在體悟著時空的靜謐。今天,我們閱讀傳統經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這或許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徑。

然而何為經典呢?單從字面之義來看,經典就是指那些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即所謂的「經典著作」。說起閱讀經典,首先就會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為經典這個問題。

如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如《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都是文學經典珍品。它們總的詮釋了經典所具備的三大因素,即影響力、歷史性和廣泛性。

其實,所謂「經典」並沒有定論。如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寫成《經典常談》,他所說的經典,相對於儒學的「經」而言,是廣義的: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

當代學者龔鵬程在《經學概說》一文中,討論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時說:一方面是經典本身的原因,因當它具有真理,足以啟發後人,故為人所尊崇,視為恆經,乃不刊之理論。另一方面,它也形成於聖典祟拜之中。

在經典化及其競爭關係裡,某些書雖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經典化;某些書,原亦平常,卻在某一歷史條件下經典化了。

先賢時哲所言,予人頗多啟迪。

我們常說的經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響的、經久不衰的著作,其內容或被大眾普遍接受,或在某專業領域具有典範性與權威性。如果我們不討論專業經典,僅就一般意義而言,那麼經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即影響力、時間性、廣泛性。

首先「影響力」體現了作品內容的吸引力。那些成為經典的作品,無不在一定區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如《周易》、《孫子兵法》等。當然,影響力分積極的與消極的,也有長期的與短暫的。

那些「影響一時」的作品可稱之為名著。而影響力,應當說並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說絕對自然發生的影響力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的閱讀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政治形態、家庭、個人的素質和興趣、老師與同學、環境以及廣告等等。

其次,經典體現「時間性」。一部作品,或許影響一時,或許在某一特定的時期被人頂禮膜拜,但時過境遷,很快就被人們遺忘或拋棄。經典,需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需經久而不衰。

也就是說,一切著作,若要成為經典,我想它必須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可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間性就是歷史性。

最後經典具有「廣泛性」。我所理解的經典(這裡指非專業領域的經典),必須是廣泛的,即它所討論的問題是人們所普遍關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詩經》、《論語》、《史記》、《三國演義》等等,它們的內容是廣泛的。

《詩經》三四千年以來,它討論的話題我們今天仍然關心,有不少詩在今天還成為流行歌曲,像鄧麗君唱過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說,這三點,也就是影響力、歷史性和廣泛性,大概就是經典所需要具備的因素。

中國人的閱讀傳統和習慣是:經典崇拜。中國悠久的閱讀歷史,形成了豐厚的讀書傳統,這種傳統的積澱與承繼,對後世讀書人有著重要的影響,讀書人在心理上和閱讀的價值取向上無不受其支配。

中國閱讀傳統的乙個重要內容,是閱讀的思想與方法,然而閱讀的目的與動力還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讀書人的閱讀價值觀。

首先,是「學而優則仕」。從孔夫子提倡讀書做官,到《大學》中闡發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隋代初年創科舉制度,到宋代流傳的「書中自有**屋」、「書中車馬多如簇」等,乙個很鮮明的目的:讀書以致富貴。

這一傳統是中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其次是勤學苦讀。在中國閱讀史上,勤學苦讀的感人事例層出不窮,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韋編三絕」等等,這些故事曾激勵過數千年來讀書人發憤攻讀,積極進取,其影響至今猶存。

第三,對文字的尊重。過去的讀書人,往往都是藏書人或抄書人。印刷術在我國發明得很早,但印本書籍的流傳仍不是很普及。

宋代的雕版印刷術雖然已經流行,但印出的圖書品種一般不是很多,或僅限於一些經史名著。在11世紀初期,《史記》、《漢書》等,一般讀書人還要靠手抄。古代中國讀書人的抄書,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過去的學者認為,好書當抄,抄書有益,抄書也是一種讀書與學習的方法。書既不易得,讀書人對書的敬重與珍視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書家孫從添在所著《藏書記要》中的一段記敘,頗能反映讀書人的一般心態。

他說:「且與二三知己,與能識古本今本之書籍者,並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書之久不刷印、某書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間訪於坊家,密求於冷鋪,於無心中得一最難得之書籍,不惜典衣,不顧重價,必欲得而後止。其既得之也,勝於拱璧。

即覓善工裝訂,置之案頭,手燒妙香,口吃苦茶,然後開卷讀之,豈非人世間一大韻事乎?」。

書不僅因貴重而受人珍惜重視,同時,書也是讀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明代一學者曾說:可無衣、可無食,不可以無書。

衣食本是不可無的,這裡只是想表明書的重要。讀書人常常嗜書如命,並從中獲得樂趣。在讀書人尊重文字的基礎上所構建的私人閱讀空間,書房的內外環境、買書、藏書、借書、抄書、讀書,某些讀書人的如痴如醉,正是中國閱讀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書籍是讀書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書籍中,經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讀書人心目中,經典具有力量,經典或閱讀經典具有重要的象徵性意義。唐代魏徵在《隋書經籍志序》中,對經典的力量與象徵意義作了極為精彩的概括,他認為:

經典書籍是聖賢智慧型的結晶,可以用來領悟宇宙的奧妙,**天地、陰陽的哲學含義,端正世間的綱紀,弘揚人類的道德。「經籍」(指經典書籍)顯則可救濟世人,經籍藏則可獨善其身。讀經籍可令人進步,否則就會落後。

成大業者能推祟經籍,則將有令人敬重的高尚品德;普通人能以經籍為念,則將為世人所重。統治者若要樹立政聲、顯揚德威、敦勵教化、移風易俗,哪有不從經籍而來呢?

首先,經籍是知識的寶庫,古今中外的讀書人,在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說:經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賢或不肖,讀書都會各有所獲。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說:假使我們所有機器和工具,連同我們所有的主觀知識都被毀壞了,然而,只要圖書館和我們從中學習的能力依然存在,我們的世界就會重新前進的。經籍貯存知識,並為人們的創造提供基礎。

其次,在中國科舉時代,經書,特別是四書五經,再加上朱熹的註解,一直成為科舉的最重要的教科書,成為讀書人踏入官場的階梯。千餘年間,讀書人無不深受其影響。 第三,經籍有助於甚或影響著國家的治理。

我們現在是否能同意這一看法並不重要,至少我國古代(聖賢們)讀書人是這樣看的。司馬遷在談到《春秋》時說,《春秋》明辨人事經紀,判別嫌疑、是非、善惡,以宣揚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人倫、禮義之大宗,有國者、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著書立說和史學研究,而是極具政治目的的。

他在給皇帝的《進資治通鑑表》中稱:該書「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又說,通過此書可「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

」《資治通鑑》成為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頗受當朝皇帝的賞識,對後世皇帝及大小**也有很大影響。即便在21世紀今天,有些人認為該書也是公務員必讀的。

第四,經籍有益於國家的治理、信仰的確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經籍或讀書具有象徵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體現了乙個人的地位、權利或特徵。

中國是乙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國。經典,就是中國的瑰寶;中華的文化之精粹。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幾千年而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它們與現實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誠信、自強、修身、孝順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中最為突出的特色。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只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學習怎麼做人。這樣,古文化中所蘊含的做人的哲學將發揮很大的作用。

我國的經典文化,都是對於人們有幫助的人生哲理,所以,在這幾千年來,經典文化打敗了種種不好的現象,直到今天,還是那麼的繁盛。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意思就是:孔子說:「由,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知吧!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啊!」這句話,我一直拿它來當我自己的座右銘,每當別人向我請教我不會的問題時,我就說:「對不起,我不會。

你先問問別人吧!」沒錯,誰都不會擁有所有的知識,因為知識是世界上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寶藏。當我遇到我不會的問題時,我會堅定的喊一聲:

「對不起,我不會。」

經典,是最好的知識,當然,也要用最好的閱讀方法來讀。比如,用心閱讀和用眼閱讀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閱讀。說是用心閱讀,實際上是用腦閱讀,是整個身心的全部投入。

這是一種選擇性極強的閱讀,是一種極其工作化或者說極其功利化的閱讀,是一種極其辛苦甚至艱苦的閱讀。彷彿登山,在這樣的閱讀中,人在一步一步前行。用眼閱讀,往往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罷了。

拿過來,了解大體的意思,知道這是乙個什麼事,就把這本書「讀」完了。這種閱讀,就像你在人生裡馬馬虎虎的過日子一樣,不可養成這種習慣。

當然,用心閱讀更好。當我們的生命處於比較優越的環境時,我們可能就會用眼閱讀。當我們的生命正處於一種跋涉之中時,用心閱讀也許就成為一種唯一選擇。

學習古文,學習經典,不止是為了弘揚我們中國的文化,更是挖掘我們心靈的寶藏。學習經典,是為了讓我們在學習或工作中,更好地認識自己,提公升自己的能力,這樣,我們的世界才能永盛不衰。這樣,我們才能永遠的富強!!!

閱讀與經典同行

我喜歡閱讀浩如煙海的中國名著,也喜歡品味別具特色的異域佳作 我喜歡在美妙的童話世界裡體驗醜小鴨蛻變的驚喜 我喜歡在扣人心弦的 裡感受主人公的成長經歷 我喜歡在充滿古韻的古典文學中品味 論語 的博大精深。從小到大,經典伴隨著我的成長。小時候,我在 安徒生童話 的動畫片裡為灰姑娘的結局手舞足蹈,開心得整...

閱讀,與經典同行

主持人開場語 剛剛過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書籍承載文化,傳遞文明,而與書籍相伴的閱讀行為,使人們可以超越時空,在精神的世界裡自由翱翔。當前社會,圖書出版業越來越發達,網際網路帶來了海量的資訊。與之相對,人們用於閱讀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在有限的閱讀時間裡,應該選擇讀什麼書?我們一起來聽聽王餘光教...

與經典同行,為生命閱讀

老師們 同學們,大家上午好!今天,國旗下的講話,我演講的題目是 與經典同行,為生命閱讀 剛剛讀過一篇文章,聲訊時代為何要重讀經典 前不久,與高一同學一起學習了必修一當中的一篇文章 獲得教養的途徑 不約而同的都是提倡我們閱讀經典。今天的許多同學享受著數位化閱讀時代帶來的便捷,他們最喜歡讀的是流行的玄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