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021-03-04 03:03:01 字數 5022 閱讀 6339

1. 給予樹

《給予樹》所在單元的專題是「愛的奉獻」。教師可以以「愛」為線索,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文的時間背景是聖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充滿了濃濃愛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婭拿著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為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

」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

第三、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裡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

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乙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

2. 一次成功的實驗

在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一文前,學年老師一起備課時設計的就是在教學之前先讓學生做實驗,當時想象的是學生多數不能成功,少數成功了的話,就讓成功的學生介紹方法,如果沒有成功的,就引入課題,這種設想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狀況──學生都做成功了,這可與備課相反,但當時我被學生成功的實驗所震撼,非常激動地以既驚訝又讚嘆的語調問學生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學生爭先恐後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學生說的比課文中講的還要明白,還要有深度,當時的我就像是課文中講到的教授一樣激動,對學生連連稱讚說:「你們真棒極了,做了一次徹底成功的實驗!

」於是板書為「一次成功的實驗」。接下來如果再回過頭去講課文,簡直是太蒼白,也太無意義了,也是多餘的,於是我就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想法和做法,那一節課學生的情緒極高,說的也很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乙個聽眾、發問者或是適當點撥的參與者。

課後我就在思考,在這一節課中是否就是以學生為本了呢?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物件是學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動的。學生不是無條件的儲存器,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轉化為他本人的財富,沒有學生的思考和記憶,沒有學生的主動努力,他們的知識就無法實現,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們學習。

這也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加入他們的世界,融入他們的情感,才會擁有與學生一樣的快樂與收穫!

3.掌聲

由於我所教的乙個班裡也有乙個殘疾女孩陳映卉,她是左手殘疾,而本課的內容主要反應殘疾女孩英子的故事,所以在教學前我特地仔細地觀察了她,並側面地了解到她的心理狀態,她有點害羞,但由於各科老師都在有意鼓勵她,及同學們對她的幫助,她還沒有脫離班級。我就想借這一課,讓她忘掉自已身體上的不足,讓她有信心有勇氣和同學們一起競爭,在心理上不把自已當成殘疾人看。我也是殘疾人,小時候受到過很多同學的奚落,後來我就一直保守秘密爭取事事做得比正常人還要好,我知道自身的缺憾帶給自已的痛苦有多深,我希望我的班級裡沒有歧視只有愛,,所以這學期初得知轉來的這個女孩是殘疾後,一直很同情,處處鼓勵她,同時也對她嚴格要求,讓她不落人後。

上課了,我請同學們讀文,自已說說自已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學生們從英子的變化開始說了。於是我就引導他們讀描寫英子的句子來深入了解英子的內心,了解同學們對她的態度,及這種態度帶給英子的力量。

大家通過對英子心理的了解,又通過對英子能力展示的了解,知道了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缺點並不代表著這個人的美與醜。課尾我讓學生們交流自已從英子的變化而想到了什麼,有的同學想到掌聲的力量很大,它可以使乙個同學改變,所以我們要多給別人鼓掌,像我們班的陳映卉,她雖然手不好,但她很努力一直在進步,有的學生想到乙個人有了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已敢不敢面對,要有勇氣戰勝自已才行,有的學生想到乙個人只要有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生活就會很快樂,還有乙個學生許浩在課堂上訴說陳映卉同學剛來時他笑話人家,有時還故意欺負人家,可是人家雖然身體不好但卻一直在努力,自已卻不如人家,以後要向她學習,再也不欺負她了,請陳映卉同學原諒,陳映卉也表明原諒他,並說自已要勇敢面對生活。看來孩子們從這一課確實學到了很多。

看著同學們真誠的眼光和陳映卉充滿希望的眼光,我放心多了!4.獅子和鹿

這節課因是自讀課,所以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已讀,要求讀準讀通,讀出問題,讀出自已的感受,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後,讓學生說說自已的啟示,並根據課文中的道理,聯絡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講一講。學生各自發表了意見,有的學生說自已明白了,好看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東西並不是沒有用的。有的學生說明白了好看的東西有時也會變得十分令人討厭,不好看的東西有時卻會使自已有所成就。

更有乙個同學範朋飛說自已明白了,乙個人長得雖然漂亮,但有時並不一定美,要看他的心是不是也很好,是不是能為大家做好事。同學們更總結了「有毒的蘑菇往往是漂亮的」。不管做什麼都不能只看外表的。

看來我們從課文裡確實是能教學生學會很多東西。同時我也突然有了乙個計畫:現在市面上雖然有很多兒童讀物,但很多內容卻並不能引導學生有一顆美好的心靈,我想為我的學生們多寫一些這樣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慢慢學會做人。

5. 陶罐和鐵罐

崔巒老師講過:「兒童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沒有形象的感受,就沒有情感的產生。」

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純粹的分析,對語文的課堂教學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會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陶罐和鐵罐兩個事物在很成一段時之間,二者之間發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如果單純地採用分析講解的方法,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為乙個整體。因此,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學生的感受。

我在教學中感受到,在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當中去,教師的語言和引導的話語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有什麼樣的教學理念,就什麼設計什麼樣的教學路子。

例如,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著,我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心活動,我作為記者採訪學生。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這樣,就會把學生引入了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才會引起共鳴。

因此,在《陶罐和鐵罐》這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對課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還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老師的教學,讓學生能看見課文中描寫的形象。當然這種「看見」

並非親眼目睹,這是意象上一種的感受,

是「彷彿看見」了。這「彷彿看見」雖不甚分明,卻是活生生的,雖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見」清晰,卻更為豐富,更為貼近兒童,而且留有寬闊的想象餘地。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就要淡化內的分析理解,強調獨特的體驗。

6. 科利亞埋木匣

隨著教改的全面實施,了解新課程,走進新課程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新的追求。新課程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其實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驗。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上課開始,我在簡單介紹背景之後引出課題,然後同學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的問題有:

1、科利亞的木匣裡有什麼?

2、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3、科利亞為什麼要埋木匣?。接著,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初步感知課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讀課文。

第一次,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讓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這一部分學生的朗讀方式很多,有乙個人讀的,有四人小組讀的,也有分角色朗讀課文的。

第三次,是請學生幫助老師完成下面的板書:(  )木匣→(  )木匣→(  ),讓同學再一次認真仔細地朗讀課文。在完成板書的同時,也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講讀埋木匣的部分,為了不使教學過於呆板,我沒有逐段逐句來講讀,而且從學生最感興趣的,科利亞怎樣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聯絡學生提示的問題:科利亞的木匣裡有什麼?

來找找木匣裡的東西。其中,對於「小玩意兒」還展開了想象,"木匣還有什麼東西?"學生的想象很豐富。

第二步,是讓學生來看看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我首先讓學生找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很快找出了「放、蓋、踩、撒」這四個動詞。然後請幾位同學來讀好這句話。

接著請學生說說從這裡你可以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與前面問題相聯絡)學生回答他是個細心、善於思考的孩子。在這基礎上請同學再讀這一句,然後齊讀。

這樣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在去讀,那麼學生的體會就更深刻了。

在講完《科利亞埋木匣》之後,我讓學生比較一下科利亞和他媽媽埋木匣有什麼不同?學生也找了四處不同。之後,我又順水推舟問:

「那為什麼他倆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學生很容易的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聯絡剛才提出的問題)

最後,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來畫一畫科利亞的木匣在**。這一部分其實也是為下一堂課作鋪墊。學生興致很高,大部分能準確地畫出木匣在**。

這就是我的教學設計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趙主任也聽了我的這堂課,並且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對我這堂課作了全面深刻的評價。趙主任這種運用先進的理念的發展評價觀,讓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來重新審視我的這堂課,感觸很深啊!

一、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

好的教學設計不應該是嚴謹的教學流程,更不應該是問答式的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單一形式。而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對當下實態的過程的有效對策。是「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的教學設計。

重審我的教學設計,如果我以學生當初提的三個問題為教學主線,緊扣這三個問題讓學生在課文中自己尋求答案,然後來討論通過讀課文你可以解決哪個問題了。這樣就可以把埋木匣這一部分,在三個問題中得到講解。既避免了學生過於被動,由老師提問學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課的內容始終圍繞著乙個中心在展開,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會貫通。

新的教育觀認為: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通過有目的的交往而實現的受教育者自我構建的一種實踐活動。有句話很好地詮釋了教師所擔當的角色:

「教師的職責表現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為,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這次課程實施的要求是改變實施的方式,其要點是構建起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習方式的構建幫助教師從教為主轉到以學為主。學生有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到主動地**知識。

那麼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在其中也得以體現: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身心愉悅,學習的積極性強,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最後很好地掌握了知識和技能。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 有計畫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過程。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活動,不同的學習效果。本學期我擔任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大家都知道三年級是乙個由低年段向高年段過渡的乙個階段,無論從孩子的心理還是認知都是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年。在我看來,只要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

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句子複習練習題

三年級第五冊句子練習卷 三 班座號 姓名 一 先圈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再在括號裡改正。1 同學們向高高漂楊的國旗敬禮 2 古老的銅鐘,掛再大青樹粗狀的枝幹上 3 我仔細觀查,發現蒲公英的花辮是合擾的 4 勞累一天的孩子們代著甜密的微笑進入夢鄉 5高爾基趕緊站起來,小男孩己經題著照像機跑出去了 6 ...

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句子複習練習題

三年級第五冊句子練習卷 三 班座號 姓名 一 先圈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再在括號裡改正。1 同學們向高高漂楊的國旗敬禮 2 古老的銅鐘,掛再大青樹粗狀的枝幹上 3 我仔細觀查,發現蒲公英的花辮是合擾的 4 勞累一天的孩子們代著甜密的微笑進入夢鄉 5 高爾基趕緊站起來,小男孩己經題著照像機跑出去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