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2021-03-03 20:56:03 字數 5198 閱讀 4703

1、《詩兩首》教學反思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師應學習課改理論,遵循課改要求,體現課改特色,尊重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教學的雙邊互動,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能把握文字的精要,學有所得。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於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會予以否定。因為,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學生們,他們的閱歷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們長大後再來理解這首詩時,肯定又與現在不同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進而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生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使師生雙方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啟用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學習這首詩,我採用的方法是:創情境──曉詩人──知背景──重朗讀──析意象──品意蘊──賞意境──作比較──重背誦。

根據以上方法學習詩歌,條理比較清晰,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於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2、《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公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

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範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

在這裡,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3、《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

1、以讀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乙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裡,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讀和品互為方法和結果。

2、青春時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為詩歌的凝練就意味著抽象,學著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借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於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3、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麼「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變觀念,以創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基於此,我在語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台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

4、《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

上完《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我思考了這樣乙個問題:預設與生成。每一堂課,教師都有許多預設,但課堂中呈現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斷生成的,教師的提問基於學生的思維現狀而發;學生的思考不是線性的,而是發散的,學生的結論不是現成的,而是生成的。

在教《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一詩前作了一些預設,有了一些預設之外的生成。

一是關於朦朧詩。我的預設是:「這些詩在當時被稱為『朦朧詩』,你覺得朦朧嗎?

我想在聰慧的我們讀來應該一點也不朦朧。所以說我們聰慧嘛,瞧,咱高一8班的同學!」因為學生對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是非常熟悉的,雖然對北島的「網」比較陌生,但我從他們的眼睛裡看出了驚訝(好象在說:

這首詩就乙個字?)。可是這個問題生成的答案卻是異口同聲地:

朦朧!(嘖,想表揚一下的機會都沒有!)我想怎麼又朦朧了?

剛才不是理解的好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張網,有形的,無形的,有親情的網,有仇恨的網,有互助的網,有破壞的網,有善良的網,有罪惡的網,密密麻麻,互相交織,願我們高一11班也織成一張和諧的、有凝聚力的網。然後我提示了這裡的象徵和隱喻的手法。他們又似有所悟。

二是不帶感情的朗讀。我的預設是:請四位同學每人朗讀一小節。

但有乙個小小的要求:只是朗讀,不帶感情。當我說「開始吧」的時候,輪到第乙個女生先問道:

老師,是帶感情還是不帶感情啊?我說:「不帶。

」她懷疑自己聽錯了,再一次疑惑地問道:是帶嗎?我說:

「不帶。」怪了!老師從來都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

是啊,我也常常這樣要求學生,可是結果他們只是讀,甚至沒有做到「朗」,更別說有感情了。現在反其道而行之,卻又不相信了。於是我說,是不是讀著讀著就激動起來了啊,可見讀詩是需要感情的。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列夫-托爾斯泰說:「詩是人們心裡燃燒起來的火焰,這團火焰燃燒著,發出光, 發出熱。

」你看這光,這熱,肯定要照亮我們的吧,溫暖我們的吧。

三是讓老師朗讀。自己讀時還是比較用心的。但是投入與結果是不一定成比例的。

沒有太多的準備,沒有足夠的功底,顯然不夠到位,比如語速快了些,停頓時間不夠長,比如「祖國啊」一句,感情還不到位,尤其在內行的吳老師面前真是要貽笑大方了。還請吳老師及其他老師多提意見,不吝賜教,不勝感謝。

四是對祖國的感情問題。當我問道「就是那樣的「一代人」,他們情繫祖國,心憂天下,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詩人將「我愛祖國」這句短短的話語變成一首激動人心的抒情詩。那麼,作為祖國的『這一代』的我們對祖國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預設:怎乙個「愛」字了得?學生們的生成可多了,有愛,有狠,有讚美,有抨擊,有滿足,有不平的。

我為自己做了這張幻燈片而後悔,也為他們的答案豐富多彩而高興。

上完一堂課總感覺到許多不足和遺憾。不足之處,尚有許多,不一一歷數。尤其是當學生的答案在教師的「圈套」之外,有人會緊張,有人會很靈活,這需要教育機智,也需不斷地磨練。

雖然,從本質上說,沒有矛盾的課堂不是真實的課堂,而分析矛盾解決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藝術了。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然後而知困」,不斷發現乙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不斷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提高自己。

5、教學反思

詩歌通過聯想將兩個畫面疊印在了一起,詩人只選取兩種景物來寫,但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空間,大自然的歌手還有很多,大地歌聲不斷,以少勝多。通過引發讀者的想象,豐富詩歌的內涵。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

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作大自然的詩歌,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生機勃勃,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讚美。雖然描繪景物不同,但詩歌的情感前後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積極參與了詩歌的感悟,意外地發現,學生頭腦裡面有教師所想象不到的潛能和想法,有時他們能夠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實現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乙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乙個重要問題。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圍繞教師設計的「我感受到 」 「我發現了 」 「我不理解 」 「我欣賞 」等幾個環節,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詩的學習要點。

教師及時做了一番學法總結後,學生自學第二首詩歌時得心應手,完成效果相當不錯。課後讓學生完成小詩:草,還是很不錯的。

6、《孔乙己》教學反思

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意料之外:超常的發揮(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教師對這種現象的處理是否恰當。

將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奇怪的是當學生有超常表現的時候,我們的教師往往會漠然處置,甚至冷言相對。為何?

因為教師在過分地追求教學思路的邏輯性與連續性,為的只是順利完成教師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的終極目標仍舊是讓學生「在單位教學時間裡獲得最多的知識」。教師的法寶(知識)怎會有錯?但是最具諷刺的事實是,結果恰恰截然相反,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多了,語文成績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閱讀的現狀更是讓人擔憂。

因為我們的語文課已經使語文這門學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獨特魅力。

我在一節公開課上也遇到了這樣的尷尬。在教學目標,內容,思路,教法,學法等的設計上,自認為從學生角度的思考還是比較多的:

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考慮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材的內容,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知識積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等諸因素,並盡量依照《課標》規定的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制定的。我想以多樣性豐富行為為前提的教學過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提供極大的可能性,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設空間,搭建平台。

如:學生在回答孔乙己兩次出場哪一次給自己印象深的問題時,有說第一次的,也有說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據並自圓其說;在對孔乙己語言的賞析時,各抒己見,發言非常精彩。學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並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在教學內容上,經反覆研讀課文,我把這節課定位為:力爭有開放性,拓展性的特點。從整體上說,我這節課問題的設定一環連一環,層次感較強,有一定的深度,條理清晰。

在教學方法上,我這節課定位為:不一味追求「熱鬧」,不是不須的就不使用多**技術。教法上: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點撥法」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沉入文字」「讀」懂文字,讓學生與文字、作者對話,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從而實現對**主人公較全面的認識和鑑賞。

學法上:課堂上著力引導學生學會鑑賞人物的方法:圈劃、朗讀、比較、感悟、聯想、表達。

另外,我還設定了乙個學生自由尋找文章內其他賞析點的環節,使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和方法深化並會運用。給學生乙個思考的空間,乙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評價上,我對學生一貫傾向於要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一貫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方式。

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思路,不可謂沒有竭力考慮到學生,不可謂沒有精心,精細。然而,當乙個學生在回答「你讀了『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這句話有何感受?

」時,非常激動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感到很冷!……」好乙個「冷」字!

我心裡一驚,雖禁不住讚嘆,但是我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從容的,按自己的設計去完成這節課的「任務」。本應拍手叫絕的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本應是師生共赴的一次美麗的約會就此擦肩而過!如果我此刻拋開「我」的「設計」,按學生的思路做調整,就一定會是一次精彩的對話!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教師 白海元 語文和各學科相比在現實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較低,現將教學中的現象做一下反思,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一 表現 1 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不高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 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今年我帶九年級語文,我的觀點是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結合應試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提高應試技巧,應該是目前初三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一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語文素養的提高雖然有乙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也並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礎司組織編寫的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認為...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施行,語文課堂教學一改過去的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既有體驗新課程的興奮和喜悅,也有感到理論與實際不好統一的矛盾與困惑,發現了許多值得語文教師反思的問題。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課改實踐,談幾點體會以供廣大同行參考。一 自主 合作 流於形式 在語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