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素 定稿

2023-02-03 04:15:03 字數 5164 閱讀 8315

修行五要素

上達下照法師開示於廣州母音古寺

整個佛法的修道次第它是有個規律的,如果你沒有修行的基礎,那我們需要培養這個基礎,基礎不牢往往急於求成。重視聽聞、重視打坐、重視實修,而基礎不牢的人,打坐境界越高,越容易出問題。因為你基礎不牢、德行不牢、沒有德行、品行不夠、動力不強、目標不明確,這都容易導致半途而廢,得少為足。

所以楞嚴的緣起就告訴我們三個道理:

修行基礎須具備五個要素:

一、對三寶的信心即三皈依

我們大家以為自己是三皈依的三寶**,我已經皈依過了,皈依過了你是否具足皈依的量?這個不一定的。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呢?

皈是反黑為白,依是依靠、信賴,皈是歸宿。就是我們整個生命都歸宿在三寶當中,你凡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的一切煩惱、一切困難、一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首先想到由三寶來解決,把身心都溶入在三寶當中。這樣的量有沒有?

所以皈依並不是一次儀式就解決問題的,而是要在每時每刻當中要達到這個量。你舉行一次儀式,確定自己是三寶**,這只是如法,如法還不夠的,還是要如量,就像煮飯一樣,把水放下去,公尺放下去,下面火燒起來,這叫如法,但是你量不到,你這個飯是沒法吃的。

我們皈依三寶也是如此,看你心中是否把三寶作為你生命的歸宿和依靠。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有沒有把三寶作為我人生的依靠。佛是覺者,我有沒有覺而不迷;法是正者,有沒有正而不邪;僧是淨者,淨而不染,有沒有把清淨的心、不汙染的心作為我們整個生命和生活的依靠。

如果達到了這個量我們皈依三寶已經做到,這實際上不是想一次兩次就能做到的,因為我們有無量劫以來的習氣串流,像洪水一樣衝過來,我們必須時時地看到苦海當中的燈塔一般,三寶始終是我真正的皈依。

有這麼乙個心生起來了,哪怕你打坐腿痛很不舒服,痛起來的時候我們心裡想這個痛很難受,我要更精進地來持這個咒,因為這是法,我就依靠這個法,而不是去感受這個痛,痛死了我也不去管它,這個痛就對你沒有任何障礙。不管是你的心情也好,生活當中遇到的困難也好,你只有這個心生起來,這個量才具足了。

大家記住:安住三寶一切災難馬上消失,

我們如果對三寶沒有時時刻刻歸宿的心,我們修道路上就會迷失方向,會慌張起來,會茫然,不知道我以後該怎麼辦?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後問**:我以後該怎麼辦?

前面不知道怎麼樣?其實你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如果你的心已經違背了三寶,違背了覺、正、淨,那你的事情還很多啊。你隨時都要把心調節在對三寶的信心上面,這是我們的燈塔,方向,你看到燈塔,你心就安了,無論你做得好、做得不好;你進步是快、還是慢,但是那個目標永遠在那裡。

自心即是佛,我們要明心見性,要成佛,這個成佛的燈塔永遠不要放棄,只要這個不放棄,我們修道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災難、什麼障礙,你內心一定不會茫然,一定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回歸到修行路上來。

二、發心

就是發勇猛的出離心和菩提心,大家看一看我們有沒有生起決定要了生死,決定要成就菩提的這個心。

決定了生死就意味著,我們在心中要捨棄現實的這一切生死煩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無常。你看到現實的這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當生起出離心的時候,我們心中不會被世間的任何一塵所汙染。

這個也不是你想一次就能大事已辦的,而是要經過長期的模擬,長期的訓練,大家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我這顆心。我現在能感受到的,對這個世界貪著的這顆心徹底放下。我所貪著的是世間的哪一種法呢?

是物質的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還是我們內心的思想境界。

外在的山河大地的物質世界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全部都是生死的五蘊之法,都是生滅法。那我們想了生死,你就要下定決心,命令自己必須捨棄這一切生滅法。大家是不是很苦啊?

生活在輪迴當中確實有很多的苦惱,我們對於世間的一切五欲六塵,你想把它抓住,你抓住它只有痛苦沒有快樂,所謂的快樂就是你覺得它好,然後覺得快樂,只是自己一廂情願感覺到快樂,實際上有沒有快樂呢?一點快樂都沒有。

那我們大家看一看,如果我們現實的,修行的這顆心,這個基礎建立起來了,把現在對於世間的這一切萬法的貪著全部捨棄,強行地命令自己這一切既然是生滅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乙個灰塵、乙個妄想都不能留住,因為你留住它這乙個妄想,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終繼續讓你輪迴的就是那乙個灰塵。

你貪著色相,就是這個色相會讓你留住繼續輪迴;你貪著一種情緒,就被這個情緒束縛住繼續輪迴,永遠輪迴下去就是這顆妄想的心。所以我們要學會生起出離心,不是嘴巴說一說,想到一下說:我要了生死的,這個苦海很苦。

說完了,腦子裡面根本就沒有覺得苦海有多苦,這樣我們怎麼能了生死呢?

所以要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認識到世間一切,特別是不為自己去求世間的這一切。這要成為一種感受,而不是理論、也不是語言、更不是文字,是我們心裡面要生起這種感覺。就覺得:

我不要這個世界,也不要所謂的一切思想。你們不要說:那經書我是要的,經書講的那個法很好,我是要的。

你所體會的經書和經書裡面的這個語言、這個文字、這個思想全部都是生滅凡夫的理解,經書真正的意思是沒有生滅的,是必須捨棄凡夫的受、想、行、識一切分別。

那我們現在如果觀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這顆心和外物全部捨棄,這是跟出離心相應。如果有這麼一種心,你平常不停地去訓練自己、鍛鍊自己,讓自己成為乙個不受世間束縛的人。這種感覺生起來無論你遇到任何的災難、任何的困難,你同樣可以在千斤重擔之下脫離。

虎口脫身,老虎張著嘴巴要咬住你了,因為你捨棄了這一切而這個老虎咬下來只是空的,而不是你。

如果你有正在痛苦當中,你現在就可以觀想一下,這個痛苦就像老虎一樣咬住你了,可是你心裡面已經捨棄了這個世界,捨棄了你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和六塵全部放下,這個時候你迴光反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實上在這個時候世間沒有哪個人,沒有哪件事能夠咬得住你。無論多大的壓力,壓下來只是自然而不是你。

這就是我們生起出離心的量,如果生起這個出離心的量,你不會被情感糾纏,感到痛苦;更不會被其它的慾望感到痛苦;也不會被為學習佛法、學習世間的其它的知識而感到痛苦,因為你的心已經恢復到不受壓力的健康狀態。

這齣離心是我們強大的動力,如果你沒有這種想出離的這種認識,我們會對世間很多的習慣產生執著,實際上世間的五欲只是一種習慣。世間所謂的快樂只是習慣不同,而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出離心。

大家的心都是寂靜安然,隨時隨處都可以是這樣。

我們大家如果發起了慈悲心,你對一切眾生看上去都不會不順眼,但是你不會被一切眾生所干擾,所以第二個心就是菩提心。

發心是我們真正的修行的動力,菩提心就是我看到了現實輪迴的痛苦,我要捨棄這些生滅輪迴,當我想捨棄的時候,我也同時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捨棄這個痛苦,把自己這個出離心擴散到九法界的眾生身上。

我們感受到我自己不需要五欲六塵,把五欲六塵捨棄了。觀想一下、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就是此時此刻,當下你觀照一下自己,沒有任何想追求世間的這個心,全部捨棄。然後把這種捨棄一切輪迴的這種感受擴散到一切眾生身上,都捨棄五欲六塵的生死輪迴煩惱。

當你這個感受生起來,你就知道所有眾生都需要解脫生死痛苦,這叫同體大悲。

你內心感受到了空靈,而希望一切眾生都同樣應該感受到空靈。這個覺受力量非常強大,哪怕他是仇人在你面前,你生不起半點的嗔恨;哪怕他是你的愛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點的貪欲,因為都需要解脫,都需要證菩提。而這種情感在你觀察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完全成為大慈悲心。

所以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與眾生都捨棄我執,這個平等心生起來了,我們的菩提心才算真正地發起來了。

所以大家要安住在這種菩提心當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讓自己這種出離心和菩提心成為一種串習。串習就是排隊,我們買票的時候隊排得很長,乙個乙個接上去。那我們現在就是讓自己的心念,念頭也像排隊一樣,排著菩提心的隊。

從出離心發起來要成就菩提,每乙個念頭都不忘記菩提心和出離心,那我們就隨時隨處都會在菩提道上。一天打坐的時間可能只有兩個小時,可是一天幹活的時間、走路的時間、談話的時間、睡覺的時間遠遠都超過我們打坐的時間。如果只有兩個小時你在這裡如法地安住,而二十二個小時卻不如法安住,你這個隊排得一點力量都沒有。

人家二十二個人在那裡排隊,你兩個人排一下,再二十二個人以後又兩個人排一下隊,這兩個人有多少力量呢?!

所以我們要學會讓我們的這種動力,發菩提心要成佛的、要利益一切眾生的、要捨棄一切輪迴生死法的這種出離心和菩提心,這種發心,要成為我每件事情的動力。大家感受一下,每件事情都成為我要成就眾生,我要解脫生死這樣的動力,現在聽課,我們是這種動力,我們要明心見性,

要見到真心要成就菩提;我們吃飯的時候也同樣為了解脫,所以必須吃飯,也是這個動力;我們跟乙個人講話的時候,為了他的解脫和我的解脫,為了幫助他,也是以成就眾生為動力;包括義工;包括我們蓋廟;包括所有的一切行為。跟別人打招呼,也是為了跟他結這麼一種緣,讓他以後有機會來接觸佛法。

所以菩提心可以作為我們整個生命的動力,這樣我們就不會退轉。很多人在兩三個月,半年以內是很精進的,一年以後就是老牛拖破車了,拖兩步退兩步,拖三步退四步,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的動力沒有了。

拖拉機的動力是很小的,寶馬的動力是比較大的,為什麼寶馬開得快,好開呢?動力好。

那我們修行路上你動力在**?你修行的動力要是沒有了,怎麼可能進步呢?所以出離心和菩提心是真正成佛路上的動力。

乙個人有出離心卻沒有菩提心,他在現實當中修行非常精進,趕緊要了生死,但一旦他體會到了無我涅槃,從此瀟灑人生,就再也沒有動力了,因為他沒有想到要利益廣大的眾生。

當你的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即便你是乙個解脫的人,「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他一定是哪怕乙個螞蟻還沒有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為它去努力,這種動力永遠不會停歇。

所以真正修道路上障礙多的,進步不了的;修行打坐,坐著坐著就不想坐的;學習佛法又不想學的,看到沒勁的,都是因為自己的動力出問題了。

所以我們要不停地增加自己內在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隨時要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沒有用的,看看你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不是落實在你的心行當中,一旦你落實了,你有感受了,算你學到家了、聞思算到位了。你聽來的,還沒有落實到心行裡面,你的心還沉迷在那種原來的野生的樹上面一樣,野生的支支叉叉很多的,我們開示修行的時候,自己的動力非常明確,看到輪迴的苦,看到煩惱公升起的根源在於我執,在於對世間的執著太重,要模仿著訓練自己放下,有些人講要放下談何容易啊,那我們就要迴光返照,就要看你當前這顆心,一天之間總有那麼幾分鐘是沒有事的,你哪怕上班之前,坐在辦公室,坐在那裡2分鐘時間,讓自己感受一下你要出離,你要解脫,你要利益一切眾生,就這個菩提心與出離心用心行去感受一下,在修法之前我們都有儀軌,南無咕嚕唄,南無布達亞,南無達爾馬亞,南無僧格亞,你看,皈依三寶,對三寶公升起信心,你念的時候一定要感受一下,這是我的皈依,接下來要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金剛**神忯,為什麼,你要唸南無十方三世的時候,心就要想,我皈依的是十方三世,十方在**,東南西北上下四維,你的心就要這麼大,所有的方向都要成為我皈依的物件,我的依賴,這就是菩提心呢。所以我隨時要能感受到菩提心的存在。

你看從座下來的時候,要去利益眾生,所以回向文裡面,又是讓我們回向,願我此生速開智慧型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我們要知道對三寶的歸宿感和菩提心,就是前面的目標和後面的動力,這兩個是什麼時候都不能離開的。上座的時候不能離開,下座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也不能離開,這是真正的乙個修行的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的基礎。

八二修行語錄

八二班規第一條 入室 即靜八二班規第二條 提前 五分 鐘八二班規第三條 給自 己台階上 八二班規第四條 要瞧 得起自己 八二班規第五條 尊嚴 是自己掙 來的八二班規第六條 每天 寫出你的 細化目標 八二班規第七條 熱愛 並相信你 周圍的人 八二班規第八條 一生 銘記你就 是天才八二班規第九條 付出 ...

求解不修行

一同跟佛陀出家的兩兄弟,他們在修學上漸漸分出差異來。哥哥對行的方面很精進,弟弟對解的方面很用功。幾年的夙夜匪懈,息心深究,他們也都有成就。哥哥證得阿羅漢果,弟弟也深入三藏教典。可是,弟弟常常以為自己廣學多聞,自誇炫耀,賣弄聰明,傳播名聲,引以為榮。他的哥哥知道以後,很是為他擔心。對弟弟的成就,感到悲...

般若法門修行精要

以上所言,即是轉心為意。第二重境界,是給出家人準備的 既然事物本身沒有對錯,那麼,我們就應該不思善惡,直接出離這個世間的善惡,這個心靈的境界就是不思善惡之心,也即禪定,出離心,即是 金剛經 所言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凡夫的心總是妄動,所以,地藏經 說 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