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危不救現象危害性及其法律思考

2023-02-02 20:21:04 字數 1026 閱讀 1358

作者:宗金玲

**:《法制博覽》2023年第08期

【摘要】〖hj1.5mm〗社會若泯滅了人的本性,那麼其存在就會阻礙人類走向文明的程序。在現代社會中,見危不救事件的屢屢發生,說明了單方面地依靠道德約束收效甚微,要想有效遏制這種不良社會現象,需要將見危不救這種不良行為,從道德譴責層面納入法律規範範圍,從道德義務上公升至法律義務,乃至刑法義務,才能有效遏制見危不救現象社會危害性的蔓延。

【關鍵詞】見危不救;危害性;法律思考

見危不救這種不良社會現象,目前國外很多國家已經將其納入法律調整的範圍內。但是我國一般將這種行為歸為道德調整範圍,行為人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這就引起了法律界相關人士的爭議,到底該將見危不救歸為道德層面還是法律範圍,如何借助法律規制這種不良行為呢?下面本文**一下對上述問題的思考。

一、見危不救現象的社會危害性

其一,見危不救的含義主要是指行為人明明知道他人正在遭遇人身危險,同時也清楚自己有能力救助,其救助行為也不會危及個人或者第三方的合法權益但卻不予救助的行為。而現代社會見危不救現象的屢屢發生,從側面反映出道德約束力的無效,而這種不良社會現象一旦發展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就會吞噬人們善良的心靈,降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其二,見危不救現象危害社會,同時也對其他社會成員利益產生了不良影響,社會有權利干預,但這種干預也不能僅僅侷限於道德譴責。因為,既然行為人已經有見危不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就反映了道德、良心譴責對其而言並沒有太大的震懾效果。同時,法律對見危不救現象的漠視也會導致社會大眾對法律失去信心,故非常有必要將道德法律化,拿起法律**對這種不良社會現象予以合理懲治[1]。

二、見危不救的道德法律化思考

其一,將見危不救這種不良現象,從道德譴責層面提公升至法律規範範圍,實施道德法律化,因為道德只是指明了行為主體應該做什麼,未進一步約束行為主體實際上應該做什麼,道德主要是通過人的主觀信念、習慣及社會**來發揮作用的,可以說道德只會對道德修養高的公民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對於道德修養低的公民,其約束作用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法律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其可以保證公民道德規範化,法律化的道德標準不但明確了行為主體應該做什麼,還對其實際上必須要這樣做進行了硬性規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約束效果。

綜合佈線施工中的不規範現象

綜合佈線系統是整個計算機通訊系統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佈線就像人的神經,縱橫交錯,但有規可循。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綜合佈線在施工中也應遵循相關的標準。當然,很多任務程人員都是在取得相關的資格之後,才能進行佈線施工,其中,又有部分工程人員在施工細節中忽略了標準的規定。在此,愛達訊佈線工程師在此說一...

不規範使用語言文字現象普遍爭嗚

11月26日上午,筆者路過霞山延安路的某購物廣場旁邊時發現,某電器商場在門口打著一條橫幅廣告 響應國家號招以舊換新 上本意是 號 召 結果寫為 號 招 如圖 如此使用錯別字,大大影響了城市文明形象。這顯然是商家有意識行為,這樣,最容易令人產生歧義和遐想。一位細心的家長說,這些不規範的漢字給識字的學生...

學生不按時完成作業現象的心理問題研究

一 研究背景 按時完成作業是每一位小學生必須做到的,作業是複習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把知識儲存在大腦中的重要手段,更是把知識初步轉化為技能的必經之路,有效地進行作業,不僅能鞏固知識,而且能夠培養乙個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度自覺的學習責任感,對乙個人的終身將起到良好的作用。作業包括口頭的 筆頭的,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