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如何頤養天年

2023-01-29 03:51:03 字數 3854 閱讀 9131

【給定資料】

1.改革開放30多年了,第一代農民工群體收貨了辛酸、歧視以及並不豐厚的收入之後,他們的身體逐漸佝僂,勞動力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得他們不再有任何競爭力,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在榨**們的使用價值之後,「沒有活幹」是他們不能改變的趨勢,更大的困境則在於,已經整體步入老年的他們,能否「頤養天年」,又該如何「頤養天年」?傳統社會的斷裂使得「養兒防老」的模式顯然已經難以滿足日漸增長的養老需求,而體制造成的裂縫顯然短時間內難以彌縫。

如此看來,橫亙在農民工面前的養老困局,顯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調查顯示,雖然我國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只佔15.1%,但40歲以下農民工所佔比重曾逐年下降,由 2023年的 70%下降到 2023年的59.

3%,農民工平均年齡也由34歲上公升到37.3歲,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人數高達3965萬,即將突破4000萬。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率卻很低,例如在農民工聚集的廣東省,從20世紀90年代實施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放心保)以來,到現在拿到退休金的農民工僅800多人,相對2600萬在粵農民工的龐大數量,發人深思。

截至2023年9月,全國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比重僅為 17.8%(按全國農民工總數 2.5億人計算)。

此前,因欠薪、工作環境差、社會地位低等相關農民工問題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重視,而農民工的養老問題經常被忽視。隨著農民工年齡的遞增,第一代農民工「退休」後的養老問題將會日益凸顯,而且隨著「退休」農民工的激增,30年來農民工福利不完善累積的問題,將在5年內集中爆發,由此,「誰來為第一代農民工養老」的話題吸引了社會的關注,值得**有關部門和全社會提高警惕,增加關注。

2.30多年來,第一代農民工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付出與回報卻始終難成正比,由於各種原因,農民工的勞動報酬一直偏低,還經常遇到惡意欠薪難題。而農民工往往既要在城市生活,又要撫養子女、贍養父母,生活消費的剩餘還要用於自身發展需求,即使較富裕者其養老儲蓄也捉襟見肘,真正能夠買得起養老保險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如果他們的晚年養老生活只是單純依靠年輕時期的非強制性存款,那也意味著這批為城市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大部分將在老年時期成為社會最貧窮的弱勢群體。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眼下農民工群體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隱憂是,農村無法養老,城市拒絕養老。農民工傳統養老方式一般有三類:

一是回農村依靠承包的土地養老;二是靠年輕時儲蓄積累來養老;三是依靠子女實行家庭養老。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和人口計畫生育政策的影響,這些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無法適應上億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其實,不僅第一代農民工存在養老難題,而且年輕農民工心中也有「老了怎麼辦」之憂。

有些尚已習慣了城市生活不願回農村,但城市又不存在他們養老的可能,農民工養老難題如何解決?一句話,**是破解3600萬農民工養老困境的第一責任人,**要有責任擔當。隨著第一代農民工整體步入老年,這一特殊群體的「超齡」打工生活、背後的辛酸以及即將到來的養老困局,必須進入**的視野,引起高度重視,擺上議事日程,並採取切實措施積極解決。

3.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說,從目前中國各個社會群體的情況來看,最需要養老保險和其他社會保險的,就是農民工群體。如果不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必將給未來中國的發展和穩定帶來影響。

鄭秉文表示,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太複雜,農民工一時看不到15年、20年後能帶來啥,參保意願沒有那麼強。更主要的是,當前農民工參保的便攜性不高,轉移接續要開各種證明,很多年輕人幹一兩年就換個工作,不想費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解決農民工養老問題,治本的辦法就是改變碎片化,溝通制度,使他們連成一體。最根本的辦法,是要提高我們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

「加快農民工養老保險的相關立法非常關鍵。」甘肅律師劉斌民說,**作為社會保障的最主要的責任主體,要盡快出台相關的法律制度。對農民工參加社保的具體方式、付款方式、異地轉接方式等,應有乙個明確的、統一的規定,並上公升到法律的高度。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伯霞表示,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明確的制度規定,以完善全國性的保障體系,避免地區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同時,針對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農民工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穩定、流動性大的特點,建立、完善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制度。

全社會必須意識到,農民工養老不僅是乙個群體的問題,更是乙個體系性的課題,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綜合性改革。比如,如何提高農民工的「五金」的落實,如何讓農民工的就業權益得到保障,如何提高農民工的能力,如何建立更為完善、標準更高的保障體系等等。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快戶籍改革,打破身份限制,給農民工更多的福利空間,才能全方位、多層次突破現有的養老困局。

【作答要求】

以「農民工養老」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

(2)內容充實,有說服力;

(3)語言流暢,1000~。

【審題】

作文題的作答範圍一般是給定資料的全文,通過對給定資料的主題的把握,確定所要寫的文章的主題。題目雖然以「農民工養老」為話題,但是很明顯材料中的內容表明材料的主題是主要說第一代農民工養老問題,因此文章應當重點談第一代農民工養老。

自選角度,降低了寫作難度,讓考生的切入點更靈活。

從文體上看,雖然題幹中沒有說明要寫議**,但是作為公****的題目,其目的是錄用公務員,公務員需要抒情嗎?顯然不需要,因此文章肯定要寫成議**。公務員需要犀利抨擊嗎?

不可能。因此文章不能寫成戰鬥檄文。

題目要求中心明確思想深刻,則要求我們要對第一代農民工問題有一定的思考。內容充實有說服力則要求我們在寫文章是要論據充分,而不能自說自話。

【解題思路】

從材料中看,主要介紹了當前我國面臨的第一代農民工養老困局問題。其中分析了第一代農民工養老問題的背景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即農民工已經無法適應農村生活、農民工參保意識不強等問題)、農民工養老的緊迫性等問題,因此本題作答時更傾向於寫政**。考生也可以提出創新性對策,寫策**。

而評**,本題不太好操作,不建議考生寫。

【參考范文】

第一代農民工養老困局亟待破解

楊朝清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農民工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城市。在城市和鄉村遊走了數十年之後,不管第一代農民工是否願意,歲月都將他們無情地推向了返鄉之路。作為城鄉二元結構的邊緣群體,農民工養老處於一種尷尬的境遇――城市無法為農民工養老,鄉村難以承載農民工養老。

結束多年的漂泊生活,身心俱疲、力不從心的農民工回到了熟悉而陌生的鄉村。不論是返鄉後重操舊業,還是利用打工期間的積蓄養老,抑或是依靠子女實行家庭養老,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圖景,充滿了無奈與悲苦的色彩。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在傳統的觀念裡,居家養老模式成為第一代農民工沒有選擇的選擇。然而,伴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空巢化,子女外出務工,返鄉農民工迅速轉變為「空巢老人」,既要在家裡從事農業勞動,又要承擔起照顧孫輩的「隔代寄養」任務,勞力又勞心,養老又從何談起?

從概念上看,養老應該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經濟支援,即滿足老人基本的物質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即為老人提供日常的關照和護理;三是精神慰藉,即給予老人經常性的情感互動和心理關懷。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返鄉農民工的「老無所依」,作為乙個新出現的社會現象乃至社會問題,理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並及早去做那些該做、能做的事情。

在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中,農民工往往成為乙個孤立的節點。在城市務工期間,用工單位未必為農民工辦理養老保險;由於經濟壓力和思想觀念的問題,農民工也不可能去購買商業保險。沒有退休工資、沒有養老保障的農民工,養老問題只能依靠自己和家庭。

可是,這種單一的養老模式,往往獨木難支,滿足不了他們基本的養老需求。

對於返鄉農民工來說,「老有所樂」尚且不論,「老有所養」才是當務之急。首先,**要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建立起覆蓋全民的養老保障體系,將農民工納入其中。其次,要借助市場力量,加快推進養老社會化,改變單一的養老模式。

此外,要擴大公眾參與,鼓勵和動員民間組織、愛心人士和志願者參與其中。只有多方合力,農民工養老困境才有破解的希望。

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

農民工農民身份的工人,是農業戶口的,戶籍身份是農民,但是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從企業中取得工資收入,以此生活的人。農民工身份屬性農民 職業屬性 第 二 三產業 一.龐大的農民工隊伍 農民工人數 至少1億人 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對國家而言 農民工對國家gdp增長的貢獻約佔20 23 廣東 外來工對廣東gdp...

農民工管理

如何做好農民工的管理 近幾年來,每個現場管理的人都在感嘆 工人不好管了!現在的工人和過去的工人不一樣了!沒了過去的質樸老實,沒了過去的技術過硬,沒了過去的任勞任怨,工具一扔就要錢.農民工確實比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因為大的社會環境及行業特點改變了他們,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市場的需求,...

農民工簡介

其二,害怕 城市病 從而試圖將農民圈在農村。其三,中國各大城市存在 隱性超城市化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進入必然使城市的 超城市化 進一步加劇,城市治理成本大幅加大。其四,城市勞動力失業給城市 帶來的成本十分巨大,而農村勞動力找不到工作最多也只是回家種田,反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流入。其五,城裡人對農民工的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