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城的文化復萌 吳良鏞

2023-01-23 13:33:04 字數 4533 閱讀 9705

摘要:結合作者在南京時的親身經歷,以及在北京等地對舊城保護與改造的思考,就南京城南地區「保護與更新」提出一些相關意見。文章認為,南京中華門門東、門西地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同時長期衰敗,在「保護與更新」過程中要保護和發展並重,兩者不能割裂;要重視物質環境的保護,還應力求普通市民簧居;要努力通過「積極保護,整體創造」,讓衰落地區復萌城市文化。

關鍵詞:有機更新;積極保護;整體創造;城市文化

南京在中國城市尤其是都城發展史和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三國時代的「龍蟠虎踞」,到作為「中華**」的首都,南京的城市文化一脈相承,豐富精彩。南京城南地區的保護與更新,涉及城市歷史、文物保護、城市發展、城市社會民生、城市人文復興等一系列問題,而且有些問題則是相當一段時期以來一直困擾人們而不得其解的難題。

當然,其中有理論問題,也有實踐問題,藉此我們可以**「歷史名城文化復萌」問題。

以中華門城堡為界,人們習慣上將中華路東、路西分別稱為門東、門西。談到門東、門西地區,情況非常複雜。歷史上,這個地區,特別是「十甲秦淮」一帶,曾經是南京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集文化、商業,服務業和專業化加工為一體的繁華地區,約兩千年來一直是中國東南部地區的經濟中心,甚至數度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

這個地區至今保留不少歷史的積澱,我一時無暇查考,茲引證借用已發表的材料,摘要見附表。

在中華門地區衰落以前,這裡一直是工商業中心。當時的緞業是支柱產業。那時「素緞」(雲錦為另一類特種手工藝,清「江寧織造」為官營絲業生產,供皇室所需)遠銷到內蒙古、**、雲南等地。

這一帶有許多織機,作坊與住家連在一起,並僱有散居工匠,領料從事紡絲、加工、染色等中間生產。如南京的顏料坊等等,有相當部分都足為緞業服務的。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產業,比如「狀元鏡」是印刷業,屬於文化產業;還有商業服務,如夫子廟一帶是學宮及商業中心,貢院為明清科舉之所;明清會館興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可以說,中華門整個地區文化積澱相當深厚。

然而,中華門整個地區已經進入衰敗時期。到上個世紀初**初年,工商業就已經大片衰落了。在2023年,南京一些熱心人士操辦南洋勸業會,試圖振興工商業,但也只是迴光返照,最後還是工商倒閉。

有錢人「富不過三代」,相當數量的人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失業,除轉業或接受現代化教育者外,一蹶不振,甚至腐化墮落者有之,這樣的狀況即使在國民黨定都南京的鼎盛時期,乃至到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也依然如故。這裡無上下水設施,飲用水靠水車拉來,糞便通過定時「倒馬桶」運走。今天南京作為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而迅速發展,城南地區卻不得不應對可能被「邊緣化」、「角落化」的危機。

這反映了城南地區在一定社會時期的整體性衰敗、似乎已被淡忘了的社會背景。

歷史名城保護與發展是從2023年代以來就開始討論的課題。以北京舊城為例,當時一般論述中,首先承認它是偉大的歷史名城,接著強調不適應今天社會主義需要而必須改造的方面。在「文革」以前,一般爭議焦點在大型公其建築的去留,很少論及住房的保護。

改革開放以後,我就北京舊城的合院胡同體系提出了「有機更新」。為什麼提出這個概念呢,因為城市不是死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當然對於歷史積澱,對十已經明確的「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定應該依法保護的;但許多該保護的建築,在文物保護的名單裡卻沒自。

相當個時期以來,對保護的觀念只認定歷史風貌,而歷史風貌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又是說不清楚的,概念很籠統,種種呼籲也近乎空話。有鑑於此,我在從事「菊兒胡同」試驗的時候就提出了存西方建築與城市規劃學中常見,但在我國當時還不太提起的「肌理」(tex-ture或urban fabric)等理念,具體一點說就是在住宅建築群,首先保護它的胡同、合院的結構,繼之要講求新的台院建築群的體量、高度、組合、構圖等等。所以保護應當是整體的,不僅僅那些單純的文保建築,周邊新的建設要把肌理保住,才能保持歷史建築群的體型秩序。

這樣,採取另一概念「有機更新」,並不需要大拆人改。這一概念不僅在北京,後來在蘇州舊城等地也逐漸被接受。

現實中存在的另乙個問題是保護與發展的脫節。這些年來,我們對城市一般認識到保護的必要性,工作也是有成績的,一xie專業工作者力排眾議,保護了一些建築,功不可沒。然而也毋庸諱言,一般常拘泥於就建築論建築、就保護論保護。

儘管在多方努力下,有些零星的建築得到保護,但是由於新建設發展太快,規劃太大,周邊建築體量過大、過高,歷史建築即使得到了保護,也是淹沒在新建設的汪洋火海之中,傳統環境風格也就蕩然無存,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因此,有了保區、緩衝區等等建議,這也要看執**況如何,何況現在一般規劃法規、規章制度不夠健全,設計者一般缺乏城市設計的素養等,所以文化遺產的保護要與義化環境的創造同時並舉,不能脫節。

在舊城更新中,原住戶全部遷出,民怨很多,各地皆這樣做但效果不好。保證市民得以安居是**的基奉職責之一,特別普通人的安居可以通過非贏利組織、自助或社會住宅等方式推動,逐步解決。普通人住房問題不能寄希望於開發商。

2023年代末北京菊兒胡同的實驗被總結為「一舉四得」:新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相結臺;新建設與房改相結合(1/3是原住戶回遷,1/3靈活處理,還有1/3是**商品房,以補助原住戶回遷的費用);新建築與危房改造相結合;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相結合(這條沒有實現)。所以總的來說,就是要整體地面對文化遺產保護、改造與發展的問題,哲學上講就是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辯證統一。

這個整體不是機械的、一成不變的整體,而是生長的、有機的,是生成整體;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有機更新」。

「菊兒胡同」只是2023年代未北京試驗的產物,但它探索的原則和思路是可以肯定並得到讚許的。對任何城市,包括南京的保護和發展,並沒自形成同定不變的「模式」,應當在「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原則下探索新的方法和經驗。總的說來,建設與改建宜小尺度進行,每次更新規模不大,不求大拆大改,力求精心設計,實施了再改進和調整,這樣阻力較小,有利於提高質量,逐步推進。

就歷史地區的物質環境而言,「整體保護」是根木性的導則,但這個原則還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深化,就規劃建設來說就是「積極保護,整體創造」。我們當然要保護原來的歷史遺存,但根據當地情況的介紹,在舊城區這些街坊現存只剩下不到10%了,大量的都已經被毀掉了;搞文物保護一般並不主張復建,盡可能保護好原有的建築甚至精華的部分,使新建築環境仍能展現它歷史的碎片。現在幾個有爭議的街坊除少量幾幢建築外,原址已拆成平地,所以就必須要重視新的建設,會上有提出要講究「鑲牙」、「織補」以維護城市舊有「肌理」,這些方法無非是想使周邊能夠保持住它的環境特色。

原則是對的,這是需要煞費心思根據不同地區建築風格去加以創造的,所以總的說來,原則上應當提倡「積極保護,整體創造」,除在保護好原有的10%舊建築外,就需要新建。而這新建的房屋,要能夠保持舊有的肌理,又能保留點傳統的風格,形成宜人的新的鄉上風情。北京的菊兒胡同和蘇州的桐芳巷都是依據不同的周邊環境條件的創造,儘管是新建建築,但足應當說都抓住環境的特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進,環境才能承接和延續下去。

就南京城南來說,「積極保護」原有著名的街巷,如胭脂井、鳳凰台、桃葉渡、烏衣巷等,希望多少能顯露出一些痕跡,引起歷史的記憶或聯想。「整體創造」一詞原是對豪斯曼巴黎改建的再認識,在大規模改建豪斯曼的工作中一向有爭議,近來一些法國規劃學者鑑於當時能將各種孤立的專業,如道路、綠化、沿街建築改建、開發等綜合到一起來,這種歷史上有創意的工作,法國學者稱之為「整體創造」(holistic creation)而予以肯定,因之給我們在舊城更新中有所啟示。

多年來,南京市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工作做出諸多努力,整個城市向沿江、江寧、河西東部發展,使舊城得以疏解,成績可以肯定。我認為,以南京的山山水水,還要加強從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到走向文化城市的創造,提高城市的文化競爭力。

對南京舊城的保護和更新,必須結合新環境進行創造。這主要在於:一方面舊的環境已經衰落,另一方面南京城市發展過程中有輝煌的歷史,從典籍、詩詞中反映出來的六代繁華,令人嚮往不已。

所謂金陵四十八景,鼓勵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原有的文化內涵,並以新的形式再現。

南京秦淮河的改造與東城白鷺洲的更新結合起來,值得欣慰,河岸開啟了,擴大了公共活動空間,人們可以欣賞到秦淮河的美景;百姓載歌載舞,一片歡樂氣氛,為舊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聯絡到門西地區,似也可以找出另一種途徑加以綜合創造。例如,「胡氏崽園」再建並非一切照舊,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再創造(reinvention)、再發現,從舊環境中找出新的片段,找到新的靈感,借題發揮,力求在這片衰頹的地區再現新的生命力,帶動舊區的更新。

這就是嘗試一種舊城保護與新文化環境的創造相結合的規劃。

最近為中國文化遺產日所寫「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義化環境創造」一文中,曾有這樣的論述:「整體創造是維護文物環境的整體秩序,不是復舊,在具體設計上新的建築仍然可以並日必須創新。通過建設過程中的不斷調節,有機更新,追求城市組成部分之間成長中的整體秩序(兩方有學者稱之為growing whole)。

從哲學觀念上說,它不是機械的還原論、復舊論,而是一種生成的整體論、有機的整體論。這種整體足以人的牛活需要為中心,這是生命力之所在,在傳統的優秀的構圖法則基礎上靈活創造或再創造( rcpresentation or reinvention),隨機生成,而不是抱守僵死的教條,一成不變。」我想這對思考南京城南地區的發展可以有所借鑑。

將更大的範圍,即以中華門與秦淮河曲為中心的舊建築群進行整體思考,將「門東」、「門西」結成體,將舊城保護與新文化環境的創造相結合。這個地區的藝術結構,以中華門為中心,中華路南、朱雀橋為主輔,以秦淮河為連綴整個地區的項鍊,將這些要素巧妙組合,形成城南的「藝術骨架」。秦淮河一帶與秦淮河房,歷史上承六朝煙水,「朱雀橋邊野草花」;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人物佚事,以至於俞平伯、朱自清「漿聲燈影中的秦淮河」的遺韻,尚凝結在今日猶存的「原型」中。

可以說,存在著極大的再創造的空間。這種文化的底蘊,正是可以塑造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文化元素,要發揚這種個性。有些段落不必像夫子廟附近河房那樣過多的脂粉氣,花枝招展;相反,倒需要有相當的樸實、淡泊、寧靜和文采。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編制要素

一 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內涵的描述應全面完整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內涵概括地講,應包括名城的歷史沿革 各種歷史文化遺存的現狀 地方風物風俗 名人典故 古樹名目 民間傳說 地方戲劇 特色小吃等。這是展示乙個名城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章節,內容一定要翔實全面,也是衡量乙個地區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試金石。基礎工作夯...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評估標準

附件1 一 定量評估 一 儲存文物特別豐富 總分100分 二 歷史建築集中成片 總分100分 三 保護管理措施 總分100分 二 定性評估 一 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二 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 標準說明 一 歷史文化街區必須由省 自治區 直轄市人民 依法公布。二 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範圍是指在...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合同設計類

乙方以下簡稱乙方 甲乙雙方經友好協商,按照平等自願 互惠互利的原則,經協商一致,達成以下合同條款,以資信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 00平方公里 或公頃 主要針對專案背景和專案特色,對專案現場進行詳細踏勘,了解掌握現場的地形地貌 建築 交通 水系 植被 景觀 生態 水文 地質 氣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