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填空題

2023-01-23 06:21:04 字數 1903 閱讀 3129

《醉翁亭記》填空題:

1) 文章第一段中,有乙個現在常用的成語,這個成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用意不在此而在彼

2)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這裡指醉翁亭

3) 醉翁亭的建造者是山之僧智仙也,命名者是太守自謂也

4) 文中第一段哪句話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環境的特徵?環滁皆山也

5) 文中第一段哪些語句描寫了遠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6) 文中第一段哪些語句描寫了近景?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7) 文章第一段的中心是寫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的由來。

8) 歐陽修在描寫滁州四周的山時起初用了40個字,把東南西北四方都寫了,但最後改成:「環滁皆山也」這5個字高度凝練,高度簡潔,言簡意賅,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徵,是錘煉字句的典範,而意未嘗不盡。

9) 8.選文第①段在總寫滁州山景後,由遠及近依次駕了「西南諸峰」、「 琅琊(山)」「 釀泉 」、「醉翁亭」等景物。

10)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文中第二段的主要內容。寫了山間朝暮和四時之景

11) 文中是這樣描寫春季的景色的:野芳發而幽香

12) 文中是這樣描寫秋季的景色的:風霜高潔

13) 第二段文字中含有乙個成語,請把它概括出來,再說說它現在的意思。水落石出,到了一定時候,事情真相就徹底暴露,真相大白

14) 「樂亦無窮」的原因是什麼山間朝暮、四時之景不同。

15) 歸納第②自然段的段意寫山間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其帶給遊人的無窮樂趣。

16) 文中能享受山水之樂的人有哪些?請用乙個字概括出他們共有的心情。(1)滁州人、賓客、太守(2)樂

17) 文中能表明第三段文字內容核心的是哪個句子?眾賓歡也

18) 從文中找出描寫「眾賓歡」 的語句。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

19) 「宴酣之樂」體現在**?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

20)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三段段意。寫滁州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21) 第③自然段可分為四層,分別用三個字概括層意: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為太守醉。

22) 「醉能同其樂」句中的「其」指的是誰?滁州人、賓客

23) 「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麼?《醉翁亭記》

24) 文中能表達「太守之樂」的是哪句話?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

25) 文中哪句話將「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樂

26) 第四段段話中寫禽鳥之樂和遊人之樂的用意是什麼?襯托太守之樂

27) 「醉能同其樂」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操5.文中哪句話將「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樂

28) 這段話中寫禽鳥之樂和遊人之樂的用意是什麼? 襯托太守之樂

29) 「醉能同其樂」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

30) 本文將寫景、敘事、抒情熔為一爐,「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

31) 《醉翁亭記》的作者是我國北宋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

32) 本文作者是宋代文學、政治家。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

33) 《醉翁亭記》以「醉」「樂」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脈絡關係極為密切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結尾部分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的主旨。

34) 太守為什麼「醉」呢?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35) 太守陶醉於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於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為山水之景而醉,為滁人歡樂而醉,為宴會的豐盛而醉,為宴會中賓客的歡樂而醉.

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36) 作者在這裡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

37) 《醉翁亭記》以「醉」「樂」二字提挈全篇。

39) 作者用禽鳥之樂襯托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

40) 本文是作者被貶為滁州知州時所寫,它的姊妹篇是《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考點

醉翁亭記 考點 1 一 2008大連市 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8.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1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臨2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之 9 分別寫出 窮 字的意思。2分 1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窮 2 為宮室...

《醉翁亭記》複習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

醉翁亭記講課

醉翁亭記 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熟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內容,掌握寫作思路。2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3 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過程與方法 1 採用旅遊賞景 依圖配文 看圖糾錯等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疏通文意,進而掌握作者的寫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