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下村落」正走向消亡

2023-01-22 08:39:04 字數 5029 閱讀 6125

「聞聲不見人,進村不見村,樹冠露三分……」這是地坑院分布區曾經傳唱的一首民謠。在河南省陝縣西張村鎮南溝村,未進家門,人們就可站在窯院攔馬牆外向院子裡打招呼。隨後,沿著一條深入院內的向下斜坡進入院子。

每到農閒時節,村里的剪紙藝人匯聚於此,一邊唱歌、一邊剪紙。家裡孩子放學後,直接將書包扔進庭院,然後從門洞飛奔而入……這些當地人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著實讓外地訪客吃驚不小。尚根榮告訴記者,未遭大規模破壞前,大大小小的地坑院組成了頗為壯觀的民居景觀,然而如今這些特色民居正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吞噬。

「陝,隘也」,就是險要難以通行的地方。位於河南省西部的陝縣,地處崤山山嶺的環抱之中,「據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襟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雖然地處黃土高原,但陝縣少有縱橫的溝壑,塬是這裡的典型地貌——這是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中間平坦。

陝縣的塬由厚為50公尺至150公尺的黃土構成。這種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構成的黃土土質結構十分緊密,具有抗壓、抗震等作用,為挖掘地坑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陝縣近百個村落的近萬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東凡塬、張村塬和張汴塬三大塬區上。

據了解,這三大塬區處在仰韶文化遺址區,而仰韶文化時期正是人類穴居文化的成熟階段。因此,陝縣的地坑院,也被認為是人類穴居文明時代的一種延續。

相關專題:

天井窯院奇觀名存實亡

地坑院的學名叫「下沉式窯院」,沿地面深厚黃土層向下挖掘6至7公尺,形成大小不等的矩形深坑,然後在四壁鑿出窯洞。地坑院四周有低矮的攔馬牆,防止雨水倒灌和人畜墜落。內部有8、10或12孔窯洞,其中一孔通過斜坡式甬道延伸至地面,供居民上下,另有公用的廁所窯、碾磨窯和水井。

因其採光方式與普通民居的天井類似,也叫「天井窯院」。

一種尚無文字可考的說法是:地坑院歷史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當然這只是根據地坑院保留有仰韶文化的半穴居建築形態而進行的推斷。

」尚根榮講道,地坑院為民間建築,官方文獻記述很少,當地縣志對其歷史也沒有提及。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800多年前,南宋鄭剛中在《西征道裡記》裡寫道:「自滎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其中「系牛馬,置碾磨,積粟鑿井,無不可者」。

目前陝縣留存最老的地坑院有200多年歷史,多數建築在100年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500多座地坑院,或在機器轟鳴中被填埋,或在風雨侵蝕中坍塌廢棄。

2023年4月底,尚根榮就親眼目睹了張村塬新莊村一處「七家院」被毀的全過程。「七家院」是該村農民對這個兩進院的俗稱。上世紀70年代曾經住有7戶人家,40多口人。

始建於清末民初的「七家院」曾是塬上最大的一處院落,2023年還辦過大食堂,見證了無數世事沉浮,但瞬間被推土機夷為平地,從此不復存在。

這只是近年來地坑院逐步消失的縮影。大片曾經熱鬧非凡、人聲熙攘的宅院,已經荒涼不堪。昔日「見樹不見村,聞聲不見人」的景象名存實亡。

尚根榮告訴記者,因經濟條件改善,那些新建了二層樓房或平房的農民,九成多已從院中搬走,留守的只是個別貧困戶和一些留戀地坑院冬暖夏涼的老人。

民居瑰寶人去院空

其實,地坑院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聲名遠播。2023年,德國建築師魯道夫斯基從一位在華工作過的德籍郵政飛行員處,得到了4張從空中拍攝的陝縣南部地坑院村落黑白**。魯道夫斯基在其著作《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中稱豫西地坑院為「大膽的創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尚根榮說:「民俗都依附在民居這個載體上。地坑院是建築活化石,這裡不但有古老的語言、民俗、傳說,還有夏文化中尚黑習俗的遺留。

由於陝縣地處**豫黃河三角地帶,河洛之韻與**之風在這裡相互交織,形成了鮮明獨特的文化窪地。」

有建築學者認為,豫西地坑院全面呈現幷包含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形態,是中國民間文化中的奇葩。樸實無華的地坑院在體現家庭禮制、尊卑關係方面十分講究,如地坑院裡長輩住的主窯高九尺五寸,寬九尺,俗稱「九五窯」,安裝一門三窗,其他窯洞則高八尺五寸,寬八尺,俗稱「八五窯」,安裝一門兩窗,主窯所在的崖面至少比其他三面高出20厘公尺等等。通過這些資料的不同,來強調主位和長輩的尊貴,看似普通的細節卻傳達著重要的文化資訊。

有專家感嘆,同為中國經典民居建築,豫西地坑院與福建土樓民居,兩者的境遇形成了鮮明對比。福建對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土樓進行了整體性保護,數萬座土樓得以存世,而豫西地坑院卻正悄無聲息地離我們遠去。

「其實在建築工藝和歷史文化價值上,地坑院絲毫不比土樓差。」尚根榮認為,這種位於地平線之下的院落,就地取材,鑿洞而居,是順應自然的最原始居住形態的見證,只可惜廣大村民沒有認識到它的珍貴價值。「土樓是地上建築,可以通過改善居住環境進行活態保護,而地坑院就難得多。

」尚根榮介紹說,曾有許多建築專家針對改善洞內空氣流通等提出過一些建議,但多數村莊人去院空,窯院遭廢棄者無數,人們已經不可能再搬回去。

「人一走,院子就塌。這裡有句俗語『人是窯哩』,意思是如果窯洞有坍塌,住在裡面的人,隨時可用磚或土坯起來。我敢保證,只要住人,隨時修補,地坑院住多長時間都沒問題。

」在這位文化館長看來,延長地坑院壽命的唯一辦法就是得有人住。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旅遊景點,改造成「農家樂賓館」或許可以為地坑院帶來生機。

相關專題:

營造技藝瀕臨失傳

在總量銳減的背景下,2023年地坑院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納入當地的旅遊規劃。西張村鎮廟上村成為地坑院儲存相對完好的村子。在北京一家開發商的參與下,這裡建成了豫西民俗博物館和天井窯院旅遊度假村。

尚根榮所說的「農家樂賓館」就在度假村內。

幾年前,因為交通不便,廟上村地坑院的遊客並不多。近年來隨著知名度提高,收入有所好轉,人氣也比先前旺了許多。儘管尚根榮希望保留更多的原生態窯洞民居,但他並不反對目前的旅遊開發,畢竟這樣可以讓部分院落倖存,還能基本保留原來的建築風貌。

「除了廟上村,其他地坑院幾乎處於荒廢狀態,任其自生自滅。起碼這裡的院落目前沒有消失的危險。」尚根榮說。

儘管已經成為陝縣的特色旅遊景點,但在三門峽旅遊官網羅列的主要景區中,地坑院並不在顯要位置。「在我看來,地坑院才是豫西地區的獨特景觀,別的景區價值都比不上地坑院。峽谷、水庫、寺廟其他地方也有,而地坑院在全國卻極為稀少。

」尚根榮認為,地坑院無法被替代,它是當地最具標誌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目前,廟上村地坑院是唯一一處通過旅遊開發進行保護的地坑院村落。在具體操作中,由於各種原因,使得原有規劃無法如期進行,導致部分窯院也因缺少維護而垮塌。「交給開發商經營,難免會出現此類問題,畢竟人家看重的還是建築的商業價值。

」無奈歸無奈,但尚根榮仍然認同,旅遊開發是目前看得見的唯一保護對策。

也許是捕捉到了某些資訊,當地一些在外經商辦廠致富的人家對自家的地坑院進行了整修。但他們這樣做並非為了居住,而是期待院子有一天能夠「公升值」。這些整修行為,對保護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不少院子用了現代建築材料,甚至有的窯洞用鋁合金做門窗。

用尚根榮的話說,它們已經「失去原真,變得不倫不類」。

今年6月,文化部對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進行了公示。最終名單即將公布,豫西地坑院營造技藝有望成為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新成員。尚根榮告訴記者,隨著建築實體的消失,地坑院營造技藝也正瀕臨失傳。

「即使成為國家級非遺專案,由於地坑院很少再建,老藝人的營造技藝基本失去了用武之地。」這是他最擔心,也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在尚根榮擬訂的乙份遺產保護計畫中,提出了成片保護、培養人才、建立檔案和資料庫、成立地坑院營建技藝公會、建立保護領導小組、組建地坑院營建技藝研究保護推廣中心等系列措施。「如果沒有實體建築儲存下來,這些將幾乎等於空談。」

相關專題:

知識鏈結

獨特的地坑院營造技藝

這座仍在使用的地坑院建於2023年(資料圖)

隨著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地上建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空中發展,為何豫西地區的農村卻儲存有數量較多的地下民居?陝北等地的窯洞多依山開鑿,為何陝縣的窯洞偏偏出現在地平線以下?這種地下窯洞在營造技藝方面有何獨特之處?

據介紹,陝縣一帶的黃土具有很強的直立性,堆積層深300多公尺,抗壓、抗震。10公尺深度之內都是土質純淨的黃土,緊密、黏著性好,摸起來十分結實,成團性非常好,這樣的黃土層有非常好的隔音、隔熱效果。

此外,豫西地區地理位置至關重要,是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最早記錄「地坑院」的《西征道裡記》出現在南宋之初的社會動盪時期。專家推測,正是動亂的戰爭年代催生了反向思維――蓋不起房子,但可以挖得起洞,這種省工省料的「減法建築」反映了該地區歷史時期的民生狀況。

地坑院營造技藝極少見諸於歷史記載,基本靠工匠口口相傳,其建造過程涉及風水先生以及土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當,營造過程由業主自行組織人員實施。細細算來,一座完整的地坑院建造包括十個環節:相地、方院、下院、打窯、飾邊、碾場、安裝、粉飾、排水、砌炕灶。

陝縣西張村鎮南溝村的任芹蒼,在當地被稱為「懂風水的先生」。他說,南方地勢高,動工選址時就要在南方挖主窯,其他方向以此類推。這種測算被叫做 「相地」。

勘測人員用羅盤根據地形地貌、場地條件,確定宅向和宅型,主窯居東叫東震宅,其他依次為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

在當地人看來,地坑院選址關係家族興衰。動工前,他們要請勘測人用羅盤磁針結合磁偏角、風水避煞偏角定向,用線繩放線、土工尺度量、條盤定直角、木樁定位,長寬尺寸含五(土),這個過程為「方院子」。

接下來的「下院子」,先由人工粗挖,用轆轤等工具取土,再由技術人員精修、刷洗,形成「嵌斗式」天井。大約半個月後,「打窯」開始,此階段先挖門洞,再挖主窯,住進人之後,慢慢地開鑿其他窯洞。

之後是「碾場」,就是在攔馬牆外側修建散水場坡,過程中用石磙壓實。「安裝」主要包括修建窯隔,安裝門窗。「粉飾」階段,工匠們分層用麥秸泥粉刷窯壁和崖面,頭遍粉刷窯洞頂部每五尺留一收縮縫。

隨後,他們開始修建排水設施,靠近廁所打一滲坑,直徑近1公尺,深度與天井相同。室內設施方面,炕灶相連,土坯層數為「灶三炕四」,炕的長寬含「七」。

尚根榮說,當地老年人多數都懂一些建造技術,但掌握核心技藝的人並不多。由於自上世紀70年代後,當地不再建造新窯洞,他們早已無施展機會。(**由張儒雷、尚根榮、張琦攝)

相關專題:

沉思錄地坑院存廢的民生視角

河南陝縣西張村鎮後關村,一片剛被夯土機壓平的空地上,村里的孩子正在玩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腳下踩著的是一段古老歷史的見證。就在幾天前,這裡還坐落著十幾座地坑院。

根據陝縣正在推行的退宅還田復墾計畫,這裡將被規劃為農耕用地。

對於尚根榮所說的地坑院歷史價值,村民們似乎並不關心。尚館長認為,文化水平不高使得當地村民對地坑院保護十分冷漠。誠如他所說,比起這些建築的命運,村民們更關心自己的日子能不能過得更好。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陝縣的耕地更顯不足,國家土地管理部門積極支援該縣進行的土地整治規劃,這樣做可以大大增加該縣的糧食產量。

豫西大峽谷遊記

五 3 班杜欣諾 盼望已久的國慶節假期終於到了。10月2日早上,陽光燦爛,和風習習。我早早起床,坐著爸爸的車,經過乙個半小時的路程。來到了盧氏的豫西大峽谷。我高興極了。來這玩的人還真不少。車剛停好,我和爸爸就買了車票,我們一起坐上觀光車,向山上前進,車就是比人快,一會就到了山頂。站在山頂上向下看,山...

花草的村落

走出門,帶上我滿懷的好心情,朝那片茂密的草叢 花草的村落走去,今天,我打算去拜訪我的朋友去它們的家鄉散散步,去嘗試它們那恬靜又悠閒的生活。它們的家鄉在這片茂密的草叢中,我也隨著這些美麗的花兒和可愛的小草做了一次空間的遊戲。首先如果你進入了它們的村落,可一定要小心,因為你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踩在它們的身上...

草蟲的村落

草蟲的村落 教學設計一 龐春娥教學目標 1 正確讀寫 靜謐 小巷 音韻 勤勉 龐然大物 等詞語。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 體會作者用心觀察大自然,感悟自然中花鳥蟲魚 山川草木的生命與靈性,與大自然進行 心靈對話 4 體會作者怎樣用心觀察大自然,怎樣通過豐富的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