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基礎知識

2023-01-21 17:57:02 字數 4955 閱讀 7136

高考文言文常見固定結構15例

一、「以為」、「以……為」

文言中的「以為」,可以作為乙個雙音節詞,和現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 相當。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鍾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

然而,在更多的場合,「以為」卻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

第一,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於「用……做……」或「把……當作……」。

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老虎看見驢子,是個龐大的傢伙,把它當作神怪。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把長安君當作人質,才肯出兵。

4.夫以銅為鑑,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徵傳》)——把銅板當作鏡子,可使衣冠端莊。

5.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到了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啊。

第二,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片語,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於「認為(覺得)……怎麼樣」或「認為(覺得)……是……」。

6.(滿座賓客)以為妙絕。(《**》)——(滿座的賓客)認為它(**)奇妙極了。(按:「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裡,「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詞,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生的原因。由於介詞「以」具有表原因、憑藉等功能,因此,「所以」這個凝固結構大致有兩種情形。

其一,「以」字當「因為」講,「所以」相當於「……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前出師表》)——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敗滅亡的原因。

2.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的秦國不敢出兵侵犯趙國的緣故,僅僅是因為有我們兩個在呀。

3.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這就是世上不能流傳(石鐘山命名)的緣故。

其二,「以」字當「拿」、「用」或「憑藉」講,「所以」相當於「……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輸》)——我知道怎樣抵禦你的辦法了,我不說。

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民也。(《呂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據,是老百姓。

7.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教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漢語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而這兩個詞經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構。「如何(若何)」、「奈何」,可譯為「怎」、「怎麼辦」、「怎麼樣」或「怎麼對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詩經·豳風·伐柯》)

——砍個斧柄怎麼辦?沒有斧子砍不成。娶個妻子怎麼辦?沒有媒人辦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說:「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劉邦說:「現在已經出來,沒有告辭,那麼辦呢?」

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用「對(拿、能)……怎麼樣(怎麼辦)」來對譯。

4.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5.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回頭(看大家)說:「巫婆、三老不來回話,對這事怎麼辦呢?」

6.若先生與百姓何?(《國語·周語》)——對先生與百姓怎麼樣?

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作「怎麼樣」。

7.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樊噲問道:「現在的情況怎麼樣?」

8.「……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那怎麼樣?」

9.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此人是怎麼樣的人呢?

四、「何以……為」

文言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麼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何以……為」用現代漢語可譯為「要(拿、用)……做(幹)什麼呢」或譯為「怎麼(為什麼)用得著……呢」。

如: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匈奴還沒有消滅掉,要家做什麼呢?

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何以……為」形式的變化,主要有這樣幾種:

(1)壓縮為「何以為」結構,意義不變。如:

2.坐臥念之,何以為心?(《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對自己的舉止行為起居要自問,怎麼對得起良心?

(2)有時省去了「以」字,形成「何……為」式,這時,意義發生些變化,「何……為」可譯作「為什麼……」或譯為「做(幹)什麼……」。如: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項羽本紀》)——現在人家正處在宰割者的地位,我們處在被宰割的地位,還告辭做什麼?

4.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項王笑著說:「老天要滅我,我還渡江做什麼呢?」

5.(子魚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子魚論戰》)——(子魚說)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說的辦,那就向敵人屈膝投降好啦,還打仗幹什麼呢?

「何以……為」中的「何」字,有時換作「奚」、「惡」;「以」字有時換為「用」字,這樣便形成「奚以……為」、「何用……為」等形式,意義不變。如: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用得著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向南飛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何」是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何……之有」可譯為「有什麼……呢」或 「有什麼……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這好比是把肉投給飢餓的老虎一樣,有什麼功效呢?

2.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於鄢》)——姜氏有什麼滿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麼罪過呢?

4.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時變化,壓縮為「何有」,成為乙個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對前文所敘述的內容,表示「有什麼……」的意思。如:

5.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敵人,瞧著力量去辦,我有什麼捨不得(殺)呢?

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於」字,或在後邊加「於」字,形成「於……何有」或「何有於……」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對於……來說,又有什麼……呢?」的格式來對譯。如:

6.王曰:「六國之後君,吾不能封也。

遠世之王,於我何有?」(《孔叢子》)——(陳)王說:「六國的後代,我是不能封他們為諸侯的。

那些遠世的國君,對於我來說,又有什麼關係呢?」

7.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子貢通達事理,對於治理政事有什麼難處呢?

8.勞之不圖,報於何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沒有想盡什麼勞力,對報答來說,又有什麼呢?

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孔子說:「口裡不說而心裡記住它,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對於我來說,又有什麼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乎」字與前面的「不亦」呼應,構成反問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現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

如: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孔子說:

「學到了知識,再按一定的時間溫習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2.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五蠹》)——(他們)在國內外呼應配合幹壞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去對付強大的敵人,不也是很危險嗎?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遊》)——而彭祖是今天獨以長壽聞名於世,眾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嗎?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魚論戰》)——(利用敵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機會向他們發動進攻,豈不是很好嗎?

5.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淝水之戰》)——如果秦軍從淝水岸邊稍向後撤,使晉軍得以渡過淝水與秦軍決一勝負,這豈不是很好嗎?

七、「無乃……乎」

「無乃……乎」是表示一種委婉商量的疑問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測度。句式中的「無」為副詞,表示的意義相當於「非」;「乃」字,無實際意義,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乃」,表示「不是」的意思,與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構成「無乃……乎」的凝固結構,這一凝固結構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對譯。

如:1.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棲會稽》)——如今君王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到了這種地步才尋求有智謀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部隊(因長途行軍)筋疲力盡,鄭國又有了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3.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論語·雍也》)——在簡單的基礎上,再行簡單,恐怕是過於簡單了吧?

有時「無乃……乎」中的「無」字換成「毋」字,成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義不變。如:

4.君反其國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禮記·檀弓》)——您一返回國家便有了私心,這樣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無乃……乎」切忌用「不是……嗎」去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無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而「不是……嗎」則偏重於反問。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

詞和詞按照一定的規則可以組成短語,短語是詞和詞構成的比詞大 比句子小的語法單位。漢語裡有許多種短語,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種。聯合短語 由地位平等的詞組成的短語叫做聯合短語。如 白菜 芹菜 香蕉 橘子 甜橙 調查 研究 接受並且審理 雄偉 壯麗 又白又胖 偏正短語 偏正短語中的一部分是中心詞,前面總是有修...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基礎知識歸納

中國古代詩歌鑑賞基礎知識 形象 語言 技巧 情感 古詩詞中常見的十種人物形象 鑑賞詩歌人物形象 四步走 找 析 聯 明 第一步 找。找到詩人描繪的形象的有關詩句。第二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 表層含義 深層含義 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 思想性格特徵 人物身份 第三步 聯。結合詩歌主旨分析詩人為什麼要...

高中語文學習基礎知識彙總

高三2011 11 04 10 48 語文學習計畫 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內容是讀書!如果你想擁有好的成績,閱讀吧!如果你想獲得最佳的精神享受,閱讀吧!如果你想創造美好的未來,閱讀吧!1.勤奮讀書,必須做到珍惜時間,抓緊分分秒秒。歐陽修善於利用 三上 的時間讀書,即 馬上 枕上 廁上 鄭板橋讀書則利用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