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稿,重現司馬光內心世界

2023-01-19 20:33:05 字數 4713 閱讀 5848

2023年秋,「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展品匯集珍貴文獻330餘件。「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南宋寧宗時重刻本《荀子》、宋嘉定六年淮東倉司刻本《注東坡先生詩》、清文津閣《四庫全書》……這批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稿,是千年來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的濃縮,承載著文明傳承,見證著文脈綿延。

到了年末,博物館更加熱鬧了。為紀念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誕辰2023年,國家典籍博物館搬出了鎮館之寶——司馬光《資治通鑑》殘稿,引來無數觀眾一睹風采。這張僅的書法作品,是現存唯一的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手稿。

它為研究司馬光的思想及其政治觀、史學觀,提供了乙個新角度、乙份新史料。

從書局到「獨樂園」

解讀《資治通鑑》殘稿,還得從司馬光讀史、修史的故事說起。

司馬光自幼好學歷史,「嗜之不厭」。他19歲中進士,步入仕途後勤讀不輟,涉獵極廣,對史學的研究更為用心。到了宋仁宗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書籍刊刻讓讀史學史變得更方便普及。

但司馬光發現,自《春秋》之後,從《史記》到《五代史》,書卷繁浩,很難「盡其篇第」。於是,他萌生了網羅眾家之說,刪削古史典籍,編一本簡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

英宗治平三年(2023年),司馬光開始修《歷年圖》,採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至周顯德六年(959年)之事,作成年表,梳理了這段長達2023年的歷史。這種以年為單位記錄人物與事件的體例,被稱為「編年體」,一部《歷年圖》便成了《資治通鑑》的大綱和雛形。

英宗皇帝也愛讀史。拿到司馬光進獻的《歷年圖》後,他甚是欣喜,立馬決定要為司馬光成立書局,命他在《歷年圖》的基礎上補充年表,編成史書。

書局成立後,司馬光開始挑選得力助手。他不在內閣選人,而是另闢蹊徑,選中了當時赴京參加進士考試的合川(今山西安澤)縣令劉恕。此前有一次,司馬光與劉恕同遊洛陽萬安山,在山腰發現了一座碑石,碑石上寫著五代時期某將領的名字,這人並不出名,但劉恕當場就能說出他的生平事蹟。

司馬光聽了,回家特地翻閱史書核對,發現劉恕說的無一差錯,對他刮目相看,便選中了這個當時還籍籍無名的小縣令,讓他做書局的編修。

國子監直講劉攽(音同般)、試校書郎范祖禹,都是司馬光「挖」來的史學編修,個個年紀輕輕,但都實力不凡。後來,范祖禹積勞成疾,因病去世,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加入書局。自此,編書隊伍成形。

人手到位後,修書還差豐富的史料。此時離書局成立不到一年,英宗去世,神宗繼位。對司馬光修書一事,神宗也十分讚賞。

他將自己做皇子時府裡的2400多卷藏書送給司馬光做參考,並將皇家藏書之所龍圖閣、天章閣的書籍破例對他們開放,允許借閱。

在兩位皇帝切切實實的支援下,司馬光的修書事業風風火火開展起來。不料沒過兩年,朝堂上發生一件大事——司馬光與王安石公然決裂,兩人乙個反對變法,乙個主張變法,政見不同,分歧嚴重。此時北宋財政狀況日益困窘,舉步維艱,神宗最終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進行變法。

司馬光眼見無法改變局面,痛心不已,便辭去副宰相一職,離開了久居33年的都城開封,前往文化中心洛陽。初到洛陽,司馬光寫了一首抒懷詩,「所存舊業唯清白,不負明君有朴忠」——甘願隱退,專心修史。

遠離朝局的司馬光,將所有激情投入編纂史書之中。2023年,司馬光赴洛陽的第二年,他的書局也遷到了洛陽崇德寺。為了修史,他還在洛陽城東南尊賢坊的北面買了幾畝田地,闢為園林,為此取名「獨樂園」。

在園圃的一座茅草屋,司馬光住下,只安排一老僕跟隨。每晚老僕先睡,他則讀書、著書到午夜,第二天五更起床,點著蠟燭繼續修書,日日如此。

修書之餘,司馬光垂釣溪上,坐臥林間。他在園中修建了「讀書堂」「弄水軒」「釣魚庵」「種竹齋」「採藥圃」「澆花亭」「見山臺」——名字頗具文人風雅,其實簡陋破舊不堪。擺脫了官場羈絆的司馬光,在這裡過得充實舒緩,清淨自在。

《獨樂園記》一文中,他記錄了修書之外的生活——神志倦怠了,身體疲憊了,就手執魚竿釣魚,學習紡織採摘藥草,挖開渠水澆灌花草,揮動斧頭砍伐竹子,登臨高處縱目遠眺……

遠離廟堂,身居鄉野,司馬光也不忘時刻督促自己。當時的洛陽是公卿縉紳聚居之地,一些因反對王安石新法隱退的老臣都定居於此。有一年春天,洛陽牡丹盛開,一位舊友邀他賞花遊春。

司馬光游完回到家中,老僕十分惋惜地對他說:「萬花木盛,公一出數日,不曾看一行書。」他聽到慚愧不已,從此以後,「誓不復出」。

2023年底,司馬光在獨樂園潛心修書15年後,《資治通鑑》終於完成了。司馬光請人用錦緞裝裱了10個精美的匣子,不顧寒冬臘月,用車馬載著294卷史書,與劉攽等人親自押送,從獨樂園出發,日夜兼程,趕赴京城,向宋神宗進呈。在《進〈資治通鑑〉表》中,他寫道:

「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即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三步法」修史

2023年後,294卷《資治通鑑》手稿只留下,現藏於國家典籍博物館。殘稿字數少、篇幅短,為司馬光所擬大綱,記載了自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正月至同年12月,整一年史實。不過從文獻內容上看,這份殘稿資訊量十分豐富。

「短短大綱,對映出《資治通鑑》的編纂原則與風格。」國家圖書館文獻研究員趙前如此介紹。

殘稿中,每件史實的開端僅有數字或數十字,往下接「云云」。「云云」這兩個字相當於今天的「等等」——司馬光從別的文獻資料上選取史實,放在大綱中,但因篇幅有限,只能先寫上「云云」,編完大綱再一一補充。這是編纂《資治通鑑》的第一步,「作叢目」。

編纂第二步為「修長篇」。大綱完成後,根據提示,司馬光的助理編修將具體的人物和故事補上。在這一步,書局的編修各有分工:

劉恕專攻魏晉南北朝史,劉攽負責兩漢歷史,范祖禹專門補充唐朝史料,後來加入的司馬康負責校閱文字,4個人各司其職,著成的長篇堆滿了兩間屋子。

第三步「刪定成書」,將編修補充的長篇,一一刪削成稿。這一步工作量最大,耗時最長,由司馬光一人在辭官定居洛陽的15年間完成。他將上起戰國初,下至宋太祖趙匡胤滅後周前的2023年史實,依時代先後,順序整理。

龐雜的長篇史料,要刪繁就簡;風格各異的語言,要統一潤色;來自不同史書的資料,要逐一考證;歷代史家文人的觀點,最終融成「一家之言」。

最後一步刪定成書,在此次展出的殘稿中也有體現。如今通行的《資治通鑑》第九十二卷,與殘稿對應章節有多處不同,這正是因為司馬光做了刪削與修訂。

展出的手稿上暗藏蛛絲馬跡,後人還可以從中窺見司馬光的為人和性情。這幅手稿由兩張宣紙拼接而成,銜接處蓋滿了司馬光的印章。在第二張宣紙上,正文旁邊有幾條被塗改的墨跡,墨跡下的文字隱約可見——這本是范仲淹之子范純仁寫給司馬光與其兄司馬旦的一封信。

「當時的紙張還是稀缺資源。司馬光的大綱擬了一半,紙寫滿了,他可能隨手拿了桌上一張用過的信紙,將信中內容劃掉,在空白處繼續寫,避免浪費。司馬光一生崇尚節儉。

」趙前說道。

從書法的角度看,即便擬大綱打草稿,司馬光每個字都寫得一筆一畫,絕無草筆,毫不馬虎。這些規規整整的字,起筆收筆受顏真卿顏體影響,字型藏隸書之風,看似笨拙,筆畫內斂,又有一絲灑脫之氣,由此可見他修書謹慎認真,而胸中又自有丘壑。北宋書法家黃庭堅《論書》就曾評論說:

「所謂左準繩,右規矩,聲為律、身為度者,觀其書可想見其風采。」

他可能「是被嚴重誤解的」

如此端勁的書風,和司馬光忠直的個性也極其相似。他被認為是儒家思想教化的典範,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舉動都符合禮節。

嘉祐三年,司馬光向仁宗上奏了大大小小170多份奏章,大多關於「三言」和「五規」,還有皇帝的子嗣問題;辭官赴洛陽前,他在朝中官至高位,同學、同僚、親屬,周圍有不少人想通過他走後門,但都被一一拒絕。後來他乾脆在客廳貼了一張告示,大意是:來者想批評規勸的,請寫信交於書童轉我,我一定認真反思,堅決改正;若想公升官發財,或犯了罪想減輕處罰的,請一律將狀子交到衙門;若一般來訪,以上事宜都不要提。

他為官40餘年,始終清廉至簡,所有財產只有洛陽獨樂園的幾畝薄田,夫人去世,都只得賣了田地買棺材——這就是司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重一統、重禮制、重仁愛,這些中華文化的核心內涵理念在《資治通鑑》中也有體現」。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遊彪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紀念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馬光」公開課活動中如此介紹。比如他寫「**時代」,三國時,魏有本紀,蜀、吳沒有;南北朝時代,南朝有本紀,北朝沒有;五代有本紀,十國沒有。

再比如,書中記載,帝后死稱「崩」,王公死稱「薨」,天子近出稱「還宮」,遠出稱「還京」,列國諸侯遠出稱「還某郡」,無一出錯。在司馬光看來,「正統」不可撼動,「大統一觀」一以貫之。

其實司馬光也不總是板著面孔的,在編纂《資治通鑑》時,他也有大膽創新的一面。在史料取材上,他就成功開闢了新領域。史學界有一種傳統觀念,只有「正史」才是「信史」,對私家著作特別是**筆記之類不屑一顧。

司馬光卻一反傳統,在正史實錄的基礎上,篩選了百家譜錄、墓誌碑碣、別集別傳,甚至怪力亂神的故事,錄於書中。他的標準只有乙個——「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凡有利於「資治」,能為君王提供歷史借鑑,能提醒鞭策君王的,就取材加工;無利於「資治」的,則棄而不用。

作為政治家,司馬光的「守舊」與「革新」也一度是史學家關注的焦點。關於他與政敵王安石到底誰是誰非的爭論,司馬光很長時間都處於劣勢——光聽兩派名字就知道,乙個守舊,乙個改革,乙個「迂腐不堪」,乙個「無限生機」。但如今有不少史學家開始為他「翻案」,認為司馬光是被嚴重誤解的。

王安石主張徹底改變陋習,直接從根源拔出病根;司馬光則認為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希望循序漸進。他以節流維穩,反對的不是變法,而是激進的變法。修史也好,為官也好,司馬光都是一步乙個腳印的。

無論後人如何評價司馬光,他前後耗費19年編纂的《資治通鑑》則毫無疑問是中國史學典籍的集大成者。它以「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為目的,以歷代政治大事為主要內容,「網羅巨集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從宋朝至今,《資治通鑑》不僅被帝王將相視為管理國家的「必讀教科書」,也被歷朝歷代文人學者所推崇。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曾國藩評價此書說:

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梁啟超更是不吝讚美: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

時至今日,雖只看到的殘稿,但足以「窺一斑而知全豹」。一部《資治通鑑》,歷經千年,依然光芒璀璨。

司馬光簡介

司馬光 1019年 1086年 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 今山西夏縣 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 文學家。歷仕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四朝,卒贈太師 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 剛正不阿 做事用功刻苦 勤奮。以 日力不足,繼之以夜 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宋仁宗...

司馬光反思

一年級下冊 司馬光 教學反思 橋林小學盛曉麗 今天上午,借用大家時間,我上了蘇一下22課 司馬光 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課文內容相對熟悉,在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抓住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突出以讀為主的線索,促使學生在讀中去熟悉,感悟和思考。整個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逐...

司馬光教學反思

二 掌控課堂還要加油。回顧這堂課,我給了很多時間給個別孩子發言,卻沒有很好的兼顧整體學生的狀態。在以後的教學中,既要照顧學生整體狀態,又要注重學生個性發展。三 整節課都是讓學生隨文識字,朗讀課文,但是教給孩子的學習方法較少,在課堂上到一半以後,學生就有點坐不住了,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與我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