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非機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2023-01-16 12:48:02 字數 4126 閱讀 4897

能力本位的高職非機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鍾名湖王紅梅朱頌梅

(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摘要:本文以工學結合的「新四塊」課程為基礎,以提高資訊與機電類等專業畢業生的崗位遷移能力為出發點,提出了以「mimps」教學法為核心的、培養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改革模式。從教學內容組織、 教學手段改進及教學評價創新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

關鍵詞:「新四塊」課程 「mimps」教學法機械類課程崗位遷移能力

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劇烈變化的過渡階段,新職業崗位的技術更新快、技術複合性強,社會最需要的是一種能不斷適應新工作崗位的能力,所以企業對一線技能型人才的質量要求愈來愈高。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和能力,一是要有一套科學、適用的課程體系,二是要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貫穿到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要面向學生的職業生涯,不僅關注其職業技能的獲得,更要關注其全面素質的養成;既要滿足學生的初次就業所需,與學生的「第一崗位」形成無縫對接,也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潛力,為學生「第二崗位」遷移和人生發展打好基礎。

很明顯,原有的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組成的「老三段」課程體系已不能適應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

一 「新四塊」課程下的高職非機專業的機械類課程——以電子資訊專業為例

1、「新四塊」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

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在新的時期新的發展機遇下,提出以「崗位主導,德能並重,產教結合,學做一體」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設計了由職業素質課程、專業知識課程、職業能力課程和職業拓展課程組成的「新四塊」課程體系。其中,對「職業素質課程」強調「全面化」,通過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之間的滲透和互補,以及「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途徑,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對「職業能力課程」要求實用化,特別強調了崗位的針對性和「雙證融通」的要求,訓練學生掌握「第一崗位」所需技能;對「專業知識課程」強調綜合化,通過系統、全面而淺顯的專業理論教學,為學生在專業上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對「職業拓展課程」 根據高職院畢業生從事的各個具體工作崗位,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要求,為每乙個學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服務。這四類課程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體現了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與職業性。

在「新四塊」課程體系中,還內嵌了相對獨立、相互滲透的實踐教學體系、生產性實訓體系、創新教育體系和素質教育體系,突出了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全面素質的培養。以電子資訊專業為例,專業培養目標是能夠掌握電子技術、資訊科技、計算機技術、機械製造等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資訊處理技術、eda技術的應用能力,能運用所學理論和實踐技術從事各種電子資訊產品或系統的設計、裝配、安裝、除錯、操作、維護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工作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新「四塊」課程體系見表一:

2、高職非機專業的機械類課程的定位

職業類院校學生工作崗位的一線化與通用化越來越多,這些崗位對知識的深度要求低而對知識面要求較廣,作者曾對電子資訊專業畢業的學生進行調查,在「你所從事的工作與哪些知識相關」 的選項中,約有28. 6%的答卷填有機械類知識。這一點從某些大型企業進行招聘的筆試考卷中也可以反映出來,不論是對電子資訊類還是機電類專業學生的測試,考題除60%為電子電工方面內容外, 還有 25-30%屬機械方面的考題。

這部分考核內容,已成為電子資訊等專業學生應試的軟肋,也是他們在未來工作中顯露才華的障礙。

在電子資訊科技等專業課程體系中開設的機械類課程,作為專業知識課程,在培養目標上以第二崗位能力課程為主,第一崗位能力課程為輔;在課程的定位上為基礎性、服務性、應用性。基礎性該課程以了解機械圖形學、 力學、 材料學、 機構學等方面知識,完善同學的專業知識結構為最終目標的一門課程,同時也是後續一些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服務性就是強調課程教學要服務於學生和專業,通過機械類課程的學習,為不同專業學生的後續學習提供機械知識和方**的支撐,不斷適應複雜多變的崗位需要;應用性就是機械類課程要以應用為目的在,內容上要充實專業和具體工作的例項,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等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表一] 電子資訊專業「新四塊」課程體系

二 「mimps」的高職院校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1、「mimps」教學法

以「職業化」為導向的高職教學模式圍繞「職業化」的需求為設計思路,其核心思想是:以模組化(modularization)的內容構架,分層-交織(interlacement)的內容組織形式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驅動力(mission-driven),圍繞研究型實訓(practical-research)的核心,輔以自我評價的助推力( self-evaluation),最終實現提公升學生技能水平,培養職業素養的目的,簡稱「mimps」教學法,其概念範疇和功能架構見圖1。

「mimps」教學法採用「分層-交織」的方式將理論和實踐內容很好地結合起來。其中「分層」是指課程中的每個模組在內容上是相對獨立的,但所要求的能力層層遞進;而「交織」是根據每個模組中完成任務的需要,相同的基礎理論會在不同的模組內重複出現,逐漸完整、逐漸加深形成一種交織型組織形態。它按照工作結構來對課程的邏輯關係做整體規劃,學生在運用中通過適當的重複,層層加深理解,最終對理論實踐融會貫通。

2、能力本為的高職院校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按照「mimps」教學法,我們把高職院校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工程製圖與cad》及《機械基礎》兩門課進行組合,形成《實用機械基礎》,再將教學內容分成三個模組即:基礎知識模組、專業知識模組、崗位能力模組,見表二。基礎知識模組:

通過系統、全面而淺顯的基礎理論教學,為學生在專業上學習打下基礎;專業知識模組,向學生介紹機械知識,通過將基本理論貫徹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中,達到手段與目的統一;崗位能力模組,以實踐環節為主,突出能力為本位,滿足技能與崗位要求,提高對崗位的適應性。

[表二] 機電類專業機械類課程模組化教學內容

機械類課模組化教學,圍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一核心設定課程,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為,突出了課程的基礎性、服務性、應用性,把課程與專業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單純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據目標的能力因素和崗位需求,選用學科中與培養職業能力直接有關,且使用頻率較高專業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性教學環節形成乙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突出技能與崗位要求的課程結構。

3、能力本為的高職院校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改變傳統機械類課程的授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驅動力(mission-driven),圍繞研究型實訓(practical-research)的核心,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緊緊圍繞共同的任務為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運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教師講授基礎知識模組和專業知識模組後,讓學生自己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組建團隊,教師設計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崗位能力模組的學習,以軸、 軸承等的工作原理、 製造工藝及表示方法的雙配合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見表三。

[表三] 雙配合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分析討論—制定計畫—獲取資訊—設計程式—**完成的五階段雙配合自主學習,見圖2。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新知識、 新技術、 新工藝、 新方法,再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對教師而言,從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變成了學習過程的參與,努力為學生創造模擬的職業情境,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對學生而言積極、主動地投身教學過程,根據自身需要選定具體學習目標,選擇學習進度、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專案工作等活動,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實現知識、技能有效的遷移與整合。

4、能力本為的高職院校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評價方法的創新

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評價方法的創新,體現在評價目標的發展性,不是給學生貼上優劣標誌,重視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評價主體的多樣性,由在教師評價的同時,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同伴間的相互評價,以便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原則的開放性,不要求結論標準化,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將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通過評價使學生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制訂學習計畫與規劃職業生涯。

構建能夠反映機械類課程特點的指標體系是以行為過程為主線,以教學專案為單元,結合教學課程構建一級指標體系,以一級考核指標為中心,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 結合實踐經驗構建二級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指標權重的確定採用專家評定的德爾斐諮詢法。其指標主要有如下:

[表四] 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三、 結論

基於工學結合的「新四塊」課程,非機類專業機械類課程的目標是以第二崗位能力課程為主,第一崗位能力課程為輔,在課程的定位上為基礎性、服務性、應用性。適應具體崗位對人才多樣性、複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最終滿足學生的終身學習,繼續教育的需要,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關於機械類工程力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探索

作者 李文英 課程教育研究 下 2014年第07期 摘要 職業技術學校院校主要培養直接面向市場和生產一線的高階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這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此,我們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的,從工程力學教學的現狀入手,對工程力學理論和實驗的教學模式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深入...

機械類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改革與實踐

本文為陝西科技大學2013年校級教改專案 機械類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研究成果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機械類專業本科教學中生產實習環節的現狀,其次重點 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措施,主張注重 校外參觀實習 校內動手製作 相結合,提高指導教師的師資水平,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改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生產...

基於校企合作的高職實踐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作者 肖宗娜黃新 廣西教育 c版 2018年第05期 摘要 本文以金融保險專業的 保險綜合實訓 課程為例,分析校企合作開展實踐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共同制定實踐類課程的活動模組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執行機制 共同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素養提公升等策略,為其他高職實踐類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提供可供借鑑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