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華 西方社會學理論

2023-01-13 10:15:05 字數 5807 閱讀 8086

第一章導論

教學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論的主要特點、構建方式和基本型別,梳理西方社會理論發展的脈絡,分析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問題的關聯,以及現代性和後現代性之間的關聯。

第一節理論的特點、構建與型別

一、理論的二元性:抽象與具體;邏輯一致與悖論;說明與解釋。

二、理論的三種基本型別:形式的;實質的;實證的。

三、理論是如何提出來的:

1.對通行理論的批判

2.綜合

3.吸納具體研究的結論

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徵

5.理解重大事件

第二節社會理論的基本路徑

西方社會學理論中充斥著個體與集體、主觀與客觀的二分法。任何社會學理論必須回答兩個基本問題:

一、社會實在的性質是什麼?

二、怎樣認識社會實在?

三、四種理論組合:功利主義;建構主義(主觀主義);實質主義;功能主義。

第三節社會學的三**論史

一、第一代(經典)理論:三大傳統

二、第二代社會學理論:帕森斯主義與反帕森斯主義

三、第三**論:後帕森斯時代的新綜合

四、當代綜合的特點:

1.多種綜合並存。

2.綜合多採用對傳統理論的重構。

3.廣泛借鑑其他學科的思想。學科的分化與綜合。

第四節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問題

一、現代性問題

二、區分三個詞:現代性;現代化;現代主義。

三、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問題

複習思考題

社會理論有哪幾種基本型別?

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問題有何關聯?

第二章現象社會學與常人方法學

教學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動社會理論的主要特點,了解現象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點掌握常人方法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第一節行動理論

一、行動的複雜性

二、行動理論的主要特徵

把人類看作具有理解力和創造性的主體,控制著影響社會生活的條件。

人類賦予行為以意義,洞察和理解意義。行動由動機推動,內心籌畫,意義。社會世界是人的互動。

用語詞、姿態和其它符號進行意義協調。互動中產生一些固定模式,不是意義的所有部分都得重新協調。固定模式就成了理所當然的安排。

強調從個體角度對直接的、日常的社會經驗的描述和說明。韋伯對意義的解釋;齊美爾對互動的形式特徵的強調;互動論

第二節現象學社會學

一、理論源流

二、基本觀念

1.社會世界的意義改造

(1)對韋伯行動意義的批判。

(2)幾個關鍵概念

主觀意義。客觀意義。action 與act。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自然態度。生活世界。

2.生活世界的結構

3.解釋社會學的轉向。

第三節常人方法學

一、學術淵源

1.現象學社會學

2.維根斯坦。

3.戈夫曼。

二、社會行動的規則

1.帕森斯與霍布斯式的問題

2.加芬克爾的反駁

(1)穩定的社會行動模式是行動者權宜性努力的結果或成就;

(2)規則與其說是先於行動的指南,不如說是行動後的說明工具,實驗報告製作出來。案件製作術。

(3)社會秩序的基礎是認知性而非規範性的,是一種過程。想當然地考慮問題。

三、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分析

1.行動的權宜性。

2.行動的區域性性。

3.行動的索引性。

4.行動的反身性。

四、日常生活的結構分析

五、談話分析

分三類:通過談話分析日常活動的實踐理性和認知準則;談話語序研究,談話的規則和結構;

制度性談話,制度成員,任務取向。權力運作。法庭辯論。

六、常人方法學的「理論」與「方法」

1.常人方法學的「反理論」。

2.方法。反方法。

1)方法獨特適當性。

2)描述取向。

3.對話。

複習思考題

1.行動理論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2.什麼是主體間性?什麼是生活世界?

3.常人方法學如何理解日常生活的實踐?

第三章吉登斯

教學目的和要求:理解吉登斯的學術淵源、基本理論取向,重點掌握他關於結構化理論的論述以及他關於現代性的分析。

第一節吉登斯引論

一、學術淵源

1.語言學的轉向。

2.常人方法學。

3.戈夫曼。

4.精神分析。

二、基本理論取向

1.對正統共識(orthodox consensus)的批判。

2.克服幾個對立:

(1)不同時間層面。

(2)制度分析與策略行為分析對立

(3)功能主義、結構主義與解釋學的對立。

第二節結構化理論

一、結構二重性

1.什麼是結構二重性?

2.有意圖的行動intended action 與意外後果unintended consequnence。

二、結構化理論內涵

1.社會互動的三要素。

2.結構的二重性的關係

3.時間性的三維。

第三節現代性分析

一、從斷裂理解現代性

二、三大動力機制

1.時空伸延。

2.社會系統逐漸脫離區域性性背景的過程。

3.知識對個人和群體的行動產生持續的影響,反思性調整

三、四個維度

1.資本主義:勞動力和產品競爭下的資本積累

2.工業主義:自然界的轉化

3.軍事權力:以戰爭的工業化為背景對暴力手段的控制

4.監控:資訊控制和社會管理。風險。

複習思考題

如何理解吉登斯在當代西方理論中的地位?

什麼是結構化理論?

吉登斯如何理解現代性?

第四章理性行動理論

教學目的與要求:理解理性理論的基本觀念,掌握理性行動理論的基本內涵,了解經濟學與社會學在理解理性的差別。

第一節理性理論的基本觀念

一、理性理論的淵源

對理性理論的貢獻是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這三門不同的學科。

社會學政治學

經濟學二、基本假設

1.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致力於從社會世界得到最大化的滿足。利己。

2.最優狀態。

3.方**的個人主義。

三、基本內涵

人們致力於使他們從社會中得到的滿足最大化。這些與社會相關的利益具有一種客觀存在的特性。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致力於從社會世界得到最大化的滿足。社會成員都控制著社會有價物(物質和心理)的一定供給。當個體控制的有價物的供給最大化,而對有價物的需求最小化,個體的滿足就最大化。

與他人的互動被看作一系列具有競爭性質的博弈。需要計算他人的作為,以此決定自己的行事。但不確定性,部分資訊。

達不到最佳效果。囚徒困境。零和博弈。

就是否參與某一行動而言,個體持續計算相對成本的參與回報,他被認為是理性的。因為人類的需要和滿足相對不變,所以會出現穩定的互動模式,提供常規性的交換。巨集觀現象總化約為個體間的理性化交換。

方**的個人主義。個體行動導致社會後果。突生的結構安排不是理性理論所關注的焦點。

理性理論分析小群體互動,擴充套件。在關於理性的社會學理論與經濟理論之間有一種融合趨勢。最優狀態。

個體行動與社會行動都是個體面對自己所面臨的各種機會,按照可傳遞的偏好(preference),從最優的角度選擇。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人在主觀上對不同的選擇結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為策略可供選擇。意外後果。與目的相反;未達最佳。

對乙個人最佳,對所有人未必最佳。馬歇爾;帕累託;斯金納;霍曼斯;布勞

第二節理性選擇理論

一、囚徒困境與博弈論

1.什麼是囚徒困境?

2.博弈論的基本概念。

二、主要代表人物

1.唐斯《民主制度的經濟學理論》。政治家和選民都理性行動。避免最壞的結果。

2.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搭便車。公共物品。

3.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學研究》。人的偏好是穩定的;以最大程度的資訊最大化行為。

4.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認為經濟學沒有為權力研究留下空間。不是效用而是控制和利益。

三、影響與評價

1.有關最大化假設的問題。

2.關於是否所有人類行為都是理性行為的問題。

3.關於個人的偏好和目的問題。

四、新經濟社會學

社會學家的反擊。舊經濟社會學,是在經濟學的邊緣;對待嵌入在社會網路中的經濟行為不同。韋伯的重要性,人類行為由兩個因素組成,利益社會社會關係。

「不是思想,而是物質和合理的利益直接控制著人的行為。然而,由思想創造出的現實形象常常象扳道工那樣,決定了行為沿著哪條軌道被利益推動向前。」驅使經濟行為的是與社會關係相關的利益。

複習思考題

理性行動理論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什麼是囚徒困境?

理性行動理論的基本假設存在什麼問題?

第五章系統理論與新功能主義

教學目的與要求:掌握系統理論的基本特點,區分新功能主義與舊功能主義,理解亞歷山卓新功能主義理論的主要內涵。

第一節系統理論

一、系統理論的基本特點

1.社會自有其獨立的存在,是乙個恰當的研究主題。

2.個體和系統形成一種對抗,系統是一種社會實在,而不是一種有意圖的建構。

3.社會不僅把一種整體性邏輯或特徵強加在組成社會的個體上,而且強加在組成社會的社會單位或子系統上。

4.系統各要素所執行的活動會程度不同地專門化。要素相互倚賴和關聯。

5.核心問題:社會如何以一種凝聚的、內部整合的方式維繫存在?社會的組成部分有助於社會的整合和維持。功能主義性質。社會單位的結構源於它們對主導系統的貢獻。

6.系統作為乙個整體,不能被還原為各部分的總和,特別是不能還原為個體成員的行動。整體論。

7.系統理論關注的是社會、宗教、政治和複雜組織等大規模的社會現象的結構,而非人際互動和小群體行為。

二、系統理論的發展脈絡

1.奠基人:涂爾幹

2.英國人類學中的心理學功能主義(馬林諾夫斯基,心理需求)和社會學功能主義(布朗,物化社會)

3.帕森斯:系統中的系統。

第二節新功能主義

一、新功能主義的理論淵源

自1960 年代中後期起,美國社會**現的一系列劇烈變動,促使社會學理論家重新思索社會學方向,各種新理論紛紛興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論」發起衝擊。在批判中,形成了以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論為一方,以衝突理論為另一方的微觀/巨集觀大**,就社會行動、社會秩序、社會變遷等重大理論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這些爭論本身暴露出上述理論自身的致命弱點──偏執一端而缺乏綜合性。

從1970 年代後期起,帕森斯理論中強烈的綜合意識又重新引起社會學界的興趣,各種理論內部開始出現試圖進行新的綜合的種種嘗試。新功能主義正是力圖以批判地繼承帕森斯理論遺

產,開闢一條新的綜合之路而產生的。

二、新功能主義的基本特點

1.對帕森斯理論傳統持批判繼承態度,既強調與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的承續關係,又強調從內部批判帕森斯理論的必要性。

2.對1970 年代的各種反帕森斯理論流派持開放態度,力圖在功能主義理論傳統基礎上整合上述理論。

3.新功能主義尚未具備統一的理論形態。

第三節亞歷山卓理論的主要內涵

一、重新解釋功能主義傳統

1.功能主義在描述性而非說明性的意義提供了社會各部分相互關係的一般圖景。開放和多元。

2.功能主義不僅關注結構,而且關注行動,不僅關注行動的實踐性和手段性,而且關注表意性和目的。

3.功能主義關注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的變異及過程。

4.假定人格、文化和社會的區別是社會結構所必需,它們相互滲透和張力是變遷根源。

5.分化是社會變遷的主要形式。

6.強調概念化和理論化的獨立性。

二、批判帕森斯思想中的矛盾和含混

後期偏向整合和均衡,偏離早期的綜合精神。向衝突、互動和交換理論開放。如,系統並不必然是均衡的。

侯鈞生的《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筆記

西方社會學理論導言 一 學習 西方社會學理論 的目的 通過學習社會學發展史上各個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理論,在自覺模仿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看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視角。二 社會學發展史 一 古典社會學理論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大約從19世紀...

讀布迪厄社會學理論有感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處於社會中低層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 不讀書就得像我一樣 話裡行間有告誡教導之意。也常常聽到一些從底層走出的家長對孩子說 要想生活好就得努力生活 總之一句話 不讀書就沒有出路 這既是父母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也是這個社會最普遍的觀念和共識。我也在實際中看到很多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

尚擇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 超詳細的複習

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 名詞解釋 1.社會靜力學 旨在揭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它從社會的橫斷面,靜態的考察人類社會的結構和制度,尋找確立和維護人類社會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則 2.社會動力學 縱觀人類理性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先後必要階段,所敘述的是這一基本秩序在達到實證主義這一最終階段之前所經過的曲折歷程 3.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