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布迪厄社會學理論有感

2021-03-04 01:37:19 字數 3195 閱讀 1119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處於社會中低層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不讀書就得像我一樣」,話裡行間有告誡教導之意。也常常聽到一些從底層走出的家長對孩子說「要想生活好就得努力生活」,總之一句話「不讀書就沒有出路」,這既是父母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也是這個社會最普遍的觀念和共識。

我也在實際中看到很多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十分優秀的人因為學歷不夠不得不過著一種更為艱難的生活。這是「不讀書就沒有出路」的乙個現實境遇。而這些則是文憑熱和應試教育存在的表現和基礎,這裡邊已經說不清楚到底是因為人們有這種觀念才導致了這種情況還是因為這種情況導致人們有這種觀念,它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成了乙個永遠也說不清的邏輯問題。

為什麼讀書成了絕大多數人唯一的最優出路?為何文憑成了能力的代名詞和人們職業的敲門磚?而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能不產生文憑熱嗎?

能不存在應試教育嗎?學生的負擔能不重嗎?我們的教育資源本來就有限,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能不產生對教育資源的激烈爭奪嗎?

應試教育根本上講是對教育資源的激烈爭奪的產物,可人們爭奪的不僅僅是教育資源,換句話說教育資源絕非人們爭奪的最終目標,它僅僅只是乙個橋梁,乙個幫人們獲取其他經濟、政治等社會資源的工具。

既然如此,那麼教育的問題就絕不可能只在教育領域就能得到解決。應試教育的問題也就不可能單獨靠改革招生制度,多辦幾所學校就能解決的,甚至不可能通過對教育體制的全面改革得到解決。僅僅把教育的問題鎖定在教育體制之上是不可能解決當前教育的問題,過於強調教育體制的重大改革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產生其他新的問題,使問題更複雜。

這一點我們的高等教育擴招就是前車之鑑。

高等教育擴招是上世紀末本世紀除我國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乙個重大決策,其意圖一方面在於想要貫徹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這是時代對我國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大批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解決教育中過於傾向應試而導致學生不能健康全面成長的問題,這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要求,兩者有內在的關聯。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它扭曲了教育的目標,是教育淪為考試的工具和附庸,顛倒教育與考試之間的關係,於國於民都有害。為此我們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對此進行了討論和研究,便從理論上對其進行了否定,確立了素質教育的目標。

可是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已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裡,應試教育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愈演愈烈。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很多學者和專家對此都進行了分析,雖然所得的結論彼此有異,但是在一點上是有共識的,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根源在於教育資源不足以滿足人們對教育資源的需求」。

這是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一切的問題源於資源和需求之間的矛盾」,這種思維方式雖然屬實,結果也無懈可擊,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資源永遠都滿足不了人的需求,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問題的解決都等資源足夠的時候。按照這種思維很多學者和人士認為應試教育之所以不能解決是因為高考的壓力,而高考的壓力根本上是高等教育資源和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巨大矛盾所致,所以解決應試教育問題的關鍵在於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給。

教育資源的提供是需要乙個相對較長的過程的,不可能一天兩天得到解決。於是在現階段的情況下,解決這一問題就只能充分挖掘高校教育資源的潛力,提高高等教育資源的的利用率。這樣的話高校擴招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也最可行。

可是結果呢?原本為了減少高考競爭壓力而採取的高校擴招政策在實行了十多年後非但沒有減少高考帶來的競爭壓力,反而愈演愈烈。這點從這幾年的學生學習壓力和各類學生自殺等新聞就能略知一般。

更重要的是高校擴招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首先高校擴招使得學生的生源數量增加時質量從整體上下降了,學生數量的增加又使得高校的師資出現緊張,兩者最終影響了高等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這是很多高校教師深有體會的。其次高校擴招使得高校學生數量大增,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量,使勞動力(主要是中高階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這大大加大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這種壓力又轉嫁給社會,造成了社會就業壓力的虛長化。因為高校擴招使得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嚴重的不合理的轉變,使得原本應該成為其他一些基礎崗位的就業人員成了中高階崗位的待就業人員,從而產生了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就業壓力在不斷增大,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又找不到合適的人員,出現用工荒的奇怪現象。

再次,很多高校學生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更有優勢選擇了考研,(有的人是為了逃避現實才讀研的),產生了這幾年的所謂考研熱。考研熱的結果是研究生教育膨脹,整體水平下降,學術浮躁和造假盛行,出現了我們國家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研究生,卻拿不出像樣的學術成果的尷尬局面。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為什麼擴招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反而還產生了一些新問題?更進一步,為什麼我們呼籲了那麼多年的素質教育始終難以實施呢?我以為不能僅僅從教育這樣乙個孤立的方面考慮,更不能僅僅只考慮所謂的教育體制有什麼問題。

我們該考慮的問題應該是「是什麼樣的原因形成了這樣的體制?它有著什麼樣的社會功能?」就這一點而言我覺得布迪厄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乙個比較合理的視角。

我們從來都賦予教育很多的理想化的功能,如知識的傳遞和獲得,如個人命運的改變,國家民族的振興,社會公平……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把教育和權力,和文化、階層的再生產聯絡在一起。在布迪厄那裡,教育不僅僅有前面的那些功能,它還和權力聯絡在一起,和社會區別在一起。教育和權力聯絡在一起源於教育天生有著社會區別的功能。

所謂的社會區別就是韋伯所說的社會分層。教育天生就是乙個社會的篩選機,它通過一系列的體制把人分成不同的層次,這便是我們所謂的學歷。而人們通過教育所獲得的,經由制度所承認的東西(文憑)布迪厄稱之為「文化資本」,這是相對「經濟資本」、「社會地位資本」而言的,而且這三種資本彼此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一點不難理解。

文化資本的獲得是需要通過制度的認可的,教育又是制度的提供者,文化資本的實質是知識,而教育則決定了什麼樣的知識是被認可的這樣教育就和權力聯絡在一起了。教育的權力就體現這種對文化的評價和選擇上。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擁有的經濟和社會資本是確定的,很難在短時間發生大的改變,他們不可能依靠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一下子完成向上的社會流動,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獲得文化資本,通過文化資本獲得經濟和社會資本,這樣讀書就成了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唯一出路。

這是文憑熱所以形成的深層次原因,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根源。從這個角度講,擴招是不可能解決高考競爭壓力的問題的。人們所爭的於其說是高等教育資源不如說是在競爭其背後的「文化資本」,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關心的不僅僅是這個資本的表面價值,更是它的實際價值即文憑的競爭力。

在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並且將永遠存在層次的差異的情況下,文憑的競爭力就不可能一樣,那些擁有更強競爭力的文憑依舊將是人們競爭的物件,也就說無論我們怎麼擴招,人們還是一樣要競爭,二本的競爭一本,一般的競爭211,211的競爭985……這就是我們當前教育的現狀。擴招就像未解決貧困問題而大發紙幣一樣,只會出現膨脹。

曾經有人對文憑提出過質疑,以為要解決應試教育問題必須改變這種以文憑取人的唯文憑的明的、潛的規則。這種看法似乎要比提倡擴招的要明智,更看出了問題的本質。問題是「文憑,或者說是教育原本就要承擔的功能是否能被取代」?

楊善華 西方社會學理論

第一章導論 教學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論的主要特點 構建方式和基本型別,梳理西方社會理論發展的脈絡,分析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問題的關聯,以及現代性和後現代性之間的關聯。第一節理論的特點 構建與型別 一 理論的二元性 抽象與具體 邏輯一致與悖論 說明與解釋。二 理論的三種基本型別 形式的 實質的 實證的。三 ...

侯鈞生的《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筆記

西方社會學理論導言 一 學習 西方社會學理論 的目的 通過學習社會學發展史上各個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理論,在自覺模仿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看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視角。二 社會學發展史 一 古典社會學理論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大約從19世紀...

尚擇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 超詳細的複習

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 名詞解釋 1.社會靜力學 旨在揭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它從社會的橫斷面,靜態的考察人類社會的結構和制度,尋找確立和維護人類社會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則 2.社會動力學 縱觀人類理性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先後必要階段,所敘述的是這一基本秩序在達到實證主義這一最終階段之前所經過的曲折歷程 3.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