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在生活中學習學習中生活

2023-01-09 23:57:05 字數 2260 閱讀 5419

要想在社會中順利生活

必須對社會的演變有清楚的認知

而且應學習如何在變化中有效地生活

人類社會是個持續變化的有機體,其組成份子透過不斷的創作、調適與互動,形成了新環境因子,再持續加入環境的組成單元,如此迴圈不斷地演變,促使社會不斷地進步。因此,社會的成員要順利地生活在此社會中,就須對社會的演變有清楚的認知,且必須學習在變化中有效地過生活。

觀察社會改變的過程可以發現,其實世界上的每個份子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皆是創世主,每個份子皆是影響改變的因子,同時也是被影響的物件;也就是組成社會或世界的每個個體皆是環境的一部份,也是相互為環境,所以個體與個體之間須是一種相互的遞迴關係,彼此皆是影響改變的主宰者。

在這樣相互為主宰的複雜網路中,就人類社會的個人而言,則得被動或主動地去接受或促使改變,而面對未來的預期,便須有充份的資訊,方易在改變的浪潮中悠遊自如。人類常因資訊不充份對未來產生恐懼,而避免無知的最好方法便是不斷地學習生活上所需的各種知識,以充實蒐集、分析與評判相關資訊的生活技能。

一切都在改變中

中國有句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來描述人類生活,實在甚為貼切。改變的洪流,常使人身不由己,但也別忘了,我們皆是改變的因子之一,不管想不想改變或有所作為,是無法置身事外的。

所以,要能愉快過一生,對生活上的事事物物,勢必花時間了解認識一番。當我們對一些變化的脈動或蛛絲馬跡有所了解時,則生活就會變得稍為容易些,否則,由於無知所帶來的恐懼常令人手足無措呢!

艾略特( eliot)在他的詩集中曾有下列一段話:

我們因汲汲營生而失落的生活在那裡?

我們因鑽研知識而失落的智慧型在那裡?

我們因吸收資訊而失落的知識在那裡?

這正反應出人類為生活而不斷學習,但有時也會因過份追求某些東西而失落了更重要的東西。上列的詩句被許多人做了些微調整,反轉成:得到「資料」形成「資訊」,得到「資訊」形成「知識」,得到「知識」形成「智慧型」,這正是告訴我們,新的時代將是不一樣的時代。

有智慧型的人,通常被稱為先知,如果人人皆是先知,則世界可能就是仙界了。但是,當今科技的文明,即將要把我們推到知識的時代,祈望智慧型時代來臨前,我們似乎應在「知識」的建立與運用上,有更成熟的技巧。

知識的形成

知識工程的理論,認為經由採集、塑型、組合及精練的過程,可以形成可用的知識。以創意寫作與文章工程為例,從資訊收集、加工組合到文體潤飾,可以互動形成有創意性的文章,因此知識形成具有可學習性。知識也是內隱與外顯的綜合體,內隱與外顯之互動作用可形成四種轉換型態,即內隱-內隱、內隱-外顯、外顯-內隱、外顯-外顯。

外顯的知識包括文字、數字的表達、科學公式、標準化程度、普遍性原則等,內隱性的知識洞察力、直覺、預感等。

在歷史上,對於知識的論戰,自柏拉圖、亞理斯多德、笛卡爾、洛克、康德、黑格爾以至近代的杜威,一直在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間爭論,幾乎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其實知識形成過程是多樣、複雜與綜合性的。人類的心智與五官之間互動運作,加上周遭環境的剌激,形成一種網路,從心智開始認知時就不斷地累積、調整、轉換,甚至創造。

而上述外在的環境包括程度性的語言對話、實務操練及思考創造及**性的書報雜誌、廣播影視及電腦網路,透過人類的五官與心智間之互動作用,完成了知識之學習過程。

因此知識有下列的特質:

1、知識無所不在

2、知識非常龐大

3、知識不停累積

4、 知識不停變化

5、知識本身很難作明確的描述

萬事萬物皆有其「內容」與「形式」,內容總需用某一「形式」表現,作為內容的形式,也可以是另一種內容的形式。理論的形成,是將事物的內容不斷地抽離,一直到內容很簡單,但表現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換言之,理論可適用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形式),這也是理論可貴之處,因為理論可用不同的形式出現來解決問題。

例如算術之加、減、乘、除,在工程上可以計算材料,在商業上可以計算財務,在天文上可以計算太空……。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能有效地運用知識,使發揮跨時空之效果時,就須抽離知識的內容,便成為「理論」或「經」。中國有「易經」、「道德經」,佛教的「心經」、「金剛經」,**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都是代表作,也是前人經過不斷抽離,而致可以通用古今中外之事理,可謂這些「經」是智慧型之「晶」。

因此,在資料、資訊、知識、智慧型形成與演變的歷程中,可以看出整合、組織、抽離的動作,是智慧型形成演變的重要動作。而這樣的動作,需要透過不斷地相互激盪與交融才得以奏效。可見生活環境是時時刻刻在變動,每個人在這迅速改變的環境中,如何運用現成的工具與方法,及時掌握資料、資訊、知識、智慧型形成與演變的程式關係,透過整合、組織、抽離的動作,不斷地累積、調整、轉換,甚至創造知識,使內隱與外顯的知識在相互遞迴的過程中產生新知識,進而形成智慧型。

看看周遭大環境,以我們自己的生活與學習狀況,不就是這樣的大洪流,猛烈地推拉著我們面向無的知未來,亦步亦趨地去開拓與發展嗎?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

太和縣三堂中心小學 司華權李登海 2013.2 太和縣三堂中心小學 司華權李登海 內容摘要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人類的社會實踐產生了數學,並且促進了數學的發展 而數學又服務於社會,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絡...

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貴州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貴州省教育學會 2011年教育教學科研 教學設計徵集和評選登記表 徵文封面 學科類別 小學數學 說明 一 學科類別分別為 1.中學語文 2.中學數學 3.中學英語 4 中學物理 5.中學化學 6.中學生物 7 中學政治 8.中學歷史 9 中學地理 10.小學語文 11 小學數學...

如何在生活中學習課堂中的數學

數學 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 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