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遊開發與保護

2022-12-24 21:54:02 字數 3281 閱讀 7891

提要在旅遊資源保護呼聲日盛的今天,民俗旅遊資源的保護更是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我們不但要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保護,更應該關注其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我們要認真地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審視,對其價值進行充分認識和發掘,在保護民俗旅遊資源的基礎上,才能開發利用它。

同時,這也需要我們在尊重傳統和事實的前提下,科學地開發和保護,使民俗旅遊資源在現代化程序中永葆生機。

一、存在的問題

隨著民俗旅遊的開發,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以及市場化導致原有民族物質邊界的重大調整和弱化。當地的宗教、傳統習俗、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等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著重大改變,對當地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

(一)過度開發使民俗旅遊資源破壞嚴重。一些地方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實行掠奪式開發,造成許多民俗文化資源嚴重破壞,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們還未來得及認清其社會價值時就已消失、解體;很多民間習俗在現代文明衝擊下逐漸消失;民族文化遺址和民族特色建築遭受嚴重損害;一些民間藝術品和手工藝品為了迎合經濟市場而大批量生產,成為機器製作的工藝品,完全喪失了其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

(二)民俗風情的商業化和庸俗化。在商業活動中,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俗文化,將其舞台化、程式化,是目前旅遊開發的主要手段。這樣的後果是使民俗文化失去了本來的鄉土氣息,淳樸的民俗被歪曲,甚至有些藏羌地區為了吸引遊客,將迷信的、不健康的習俗加以渲染。

許多地方把民俗文化旅遊開發進行庸俗化的理解,迎合部分人們的庸俗低階心理,不是開發民俗的美,而是盯住民俗中的醜和糟粕性的部分。由於傳統思維和當前社會建設的一些誤區,在旅遊開發中常常出現一些破壞性的遺憾事情,比如有些地方為了追求城市化、現代化,把珍貴的民居拆掉,而另建西洋式建築;有的把上千年的古城牆推倒,修建馬路等等。

(三)虛偽民俗。虛偽民俗是指人們為了增加旅遊商品,編造新增拼湊而旅遊地不存在的民俗。偽民俗破壞了本民族特色,破壞了祖先的規矩。

如,羌族的白石作為他們的崇拜神,必須放在屋頂或火塘上方,而不該為了招引遊客而隨意放置。

(四)民俗文化的同化。民俗文化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風情特徵在內部和外部作用下,為異地異族的民俗風情取而代之。即旅遊一旦開發到**,**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

四川藏族羌族地區的語言、建築、服飾、飲食、節日等方面逐漸漢化。阿壩州汶川、理縣等地藏族、羌族大多說漢語,穿漢族服裝,許多人口中哼的是流行歌曲。漢族式的房屋、裝飾隨處可見,藏羌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五)民俗文化價值觀的退化。乙個民族認同的文化價值觀是該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乙個社會或群體中的人們所共有的區分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符合或違揹人的願望、可行與不可行的觀念。

它是乙個文化系統構成的基因。一種價值系統可以構成乙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各民族儘管發展歷程各異,但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如吃苦耐勞、熱情好客、講信用、重義不重利、忠誠樸實等。

但隨著民俗旅遊的發展,這些優秀的價值觀正在退化甚至消失。某些藏羌地區居民在買賣過程**現的坑蒙拐騙、敲詐勒索等不擇手段追求金錢的例子屢見不鮮,他們嚴重媚外或排外的情緒,直接影響了當地的形象。

二、解決對策

源遠流長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在現代化的程序中,正面臨各種不同文化習俗的衝擊。千姿百態、風情萬種的民俗正走向趨同和消亡。同時,民俗作為一種**的文化旅遊資源,它不像實物型的資源那樣不易被改動,而是在開發中很容易被篡改、損害,甚至其固有的文化內涵也可能會消解殆盡。

所以,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迫在眉睫。這需要加強立法,使地方有法可依;需要加強調查研究,確定需要保護的民俗文化內容;更需要研究保護的措施和有效方式。具體來講,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生態保護區,走民俗生態之路。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民俗旅遊資源存在和旅遊開發的前提。要使其留存,就必須以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前提,走民俗生態之路,真正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量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民族風情旅遊資源為其建立生態保護區提供了優勢。可用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指導旅遊開發,構建生態保護區,實現保護區、生態旅遊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並以此跨越工業化,實現民俗文化、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加強保護一些瀕臨消亡的民俗事象。一些遠古的民俗事象,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正面臨著消泯,而這些民俗事象本身具有珍貴的民族和文化價值。因此,我們要投入人力、物力讓這些事象不至於自生自滅。

為了讓優良傳統文化繼續保持下去,我們可採取適當的方式實施搶救性保護。

1、用文字、**、錄音、錄影、攝像等影視記錄方式將其製作成影像資料,並真實地記錄下各種民俗事象。

2、建立原始型的民俗村,保留傳統民俗文化的「火種」。完整地儲存或復原民俗村,這在相對偏遠的藏族、羌族地區來說,是延緩傳統民俗變異的重要舉措之一。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鑑國外成功經驗,美國**對文化傳統保護極為重視,不僅所有重要的歷史遺跡、遺址、遺物等均善加保護,甚至年代稍久、較為重要或稍有一點特色的建築都納入保護之列。

3、文物部門應加強對近代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保護,對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進行分階段、有重點的搶救。在文物保護中,屬於不可移動的古建築、古碑等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但近代的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還未明確列入文物保護範圍,正處於被毀壞或外流中。因此,文物部門應積極參與民俗文化搶救工程。

同時,搶救優秀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分清當前工作的主次。如當代被淘汰的工具、用具、服飾、民間戲劇、人生禮俗的儀式、某些宗教的經書、神偶等就應重點搶救。

(三)高品位地開發和利用民俗旅遊資源,防止「庸俗化」和「商業化」。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遊地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現象,才能有效地保證獨特的民俗文化得以發揚和保護。提倡和盡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帶雅。

要正確分析本地民俗資源的特色,結合本地和周邊環境,有選擇性地開發民俗旅遊資源中的高尚部分。

(四)採取相對封閉措施,保持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和真實性,防止被同化和洋化。文化傳統的改變大致有兩種原因:一是因乙個社會自身內部的發展變化而出現,通常是源自發明和發現;二是由兩個不同社會之間的接觸而引起,通常是通過借用和傳播。

資訊交流將改變原有文化模式是文化變遷的客觀事實,但各種民族文化的並存,是民族旅遊業賴以生存的客觀基礎。民俗旅遊資源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就應採取慎重態度,以相應的防範措施來阻止被外來文化同化和洋化。如果民俗文化都被改成和漢族一樣的大眾化的東西,那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它真正的價值。

針對這一情況,當地可採用「民俗旅遊民眾辦」的方式,即以地方習俗為主要旅遊物件,當地群眾參加經營的相對封閉性的措施。

(五)加大宣傳力度。要讓民俗開發真正能夠實現並獲得良好效果,**和旅遊行業各部門,必須樹立宣傳意識,利用各種現代傳媒手段,廣泛宣傳民俗文化的作用與價值,特別是廣大遊客了解和喜愛這種旅遊形式。遊客除了對各種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興趣以外,購買有特色的旅遊商品也是他們旅遊的重要需求之一。

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樣擁有廣闊的市場也是旅遊的重要環節,對旅遊創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種有民族特色的器具、服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均可以作為商品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特色原則和有文化內涵原則,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

旅遊開發策劃

五是建設農家樂20個,以農家燒烤 烤羊 烤土雞 烤魚等 和頗具農家特色的中餐小吃 野味 土鴨 土雞蛋 老臘肉 竹筍 苕粉 土豆花 紅苕稀飯 新鮮蔬菜等 使遊客回歸自然。六是獨享野外帳篷露宿 山地跑步 森林探險等為代表的鄉村旅遊特色產業群。3 專案開發優勢 一 地理位置優越,區域優勢明顯 渝湘高速公路...

女兒會旅遊開發

少數民族節日旅遊熱的冷思考 以恩施 女兒會 為例 朱寶莉摘要 少數民族節日是發展少數民族經濟,提公升 女兒會 是恩施土家族的傳統節日,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其生存空間 環境發生了一系列的轉換,尤其是民族旅遊的發展,女兒會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轉變,本文分析了這一傳統節日在當代旅遊開發中也面臨的...

全域旅遊開發模式

2015年8月,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國旅遊工作研討會上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的戰略部署。2016年初,國家旅遊局發布首批 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建立名單。一時間,開展全域旅遊工作成為全國各省 市旅遊主管部門的重要任務,廣泛的 報道也使得 全域旅遊 這一詞彙成為旅遊業界的新概念和新方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