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問答題及應用題題庫

2022-12-24 13:21:04 字數 4709 閱讀 6682

1、試舉例說明決策問題的三種型別?

答:按問題的結構化程度不同可將決策問題劃分為三種型別,即:結構化決策、半結構化決策和非結構化決策。

2、說明資料、資訊與知識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們在管理上有什麼不同?

答:(1)資料是對客觀事物記錄下來的、可以鑑別的符號,這些符號不僅指數字,而且包括字元、文字、圖形等等;資料經過處理仍然是資料。處理資料是為了便於更好地解釋,只有經過解釋,資料才有意義,才成為資訊;可以說資訊是經過加工以後、並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的資料。

(2)資訊 (1nformation) 是對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特徵的反映,是關於客觀事實的可通訊的知識。

(3)所謂知識,就是反映各種事物的資訊進入人們大腦,對神經細胞產生作用後留下的痕跡。知識是由資訊形成的。

(4)在管理過程中,同一資料,每個人的解釋可能不同,其對決策的影響可能不同。結果,決策者利用經過處理的資料做出決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失敗,這裡的關鍵在於對資料的解釋是否正確,即:是否正確地運用知識對資料做出解釋,以得到準確的資訊。

3、資訊系統開發有哪幾種策略?各有何優缺點?適用於什麼場合?

答:開發管理資訊系統有兩種策略:

(1) 「自下而上」的開發策略:其優點是可以避免大規模系統可能出現執行不協調的危險,但缺點是不能像想象那樣完全周密,由於缺乏從整個系統出發考慮問題,隨著系統的進展,往往要作許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規劃、設計。這種開發策略用於小型系統的設計,適用於對開發工作缺乏經驗的情況。

一般在組織初裝和蔓延階段,各種條件 ( 裝置、資金、人力 ) 尚不完備時,常常採用這種開發策略。

(2)「自上而下」的開發策略:此種開發策略強調從整體上協調和規劃,由全面到區域性,由長遠到近期,從探索合理的資訊流出發來設計資訊系統;由於這種開發策略要求很強的邏輯性,因而難度較大。在實踐中,對於大型系統,通常是自上而下地作好 mis 的戰略規劃。

4、制定戰略規劃的具體步驟是什麼?

答:制定戰略規劃的具體步驟依次為:確定規劃的性質、收集相關資訊、進行戰略分析、定義約束條件、明確戰略目標、提出未來的略圖、選擇開發方案、提出實施進度、通過戰略規劃。

5、如何理解廣義和狹義的生命週期法?

答: (1) 廣義的生命週期法

通常說的資訊系統開發的生命週期,指的是系統分析員、軟體工程師、程式設計師以及終端使用者建立資訊系統的乙個過程,是管理和控制資訊系統開發過程的一種基本框架,是資訊系統開發中的一種用於規劃、執行和控制資訊系統開發的專案組織和管理方法,是系統工程原理在資訊系統開發中的具體應用。從巨集觀上講,任意乙個資訊系統的生命週期都可以分為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執行和維護等五個階段。這就是我們講到的廣義的資訊系統生命週期法。

(2) 狹義的生命週期法

狹義的生命週期法主要指的是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 ssdm(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亦稱ssa&d(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或sadt(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ologies),是自頂向下結構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統開發方法和生命週期方法的結合,又叫結構化生命週期法。結構化生命週期法,它是迄今為止開發方法中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種,是與廣義生命週期法配合最規範、最嚴謹的一種開發方法。該方法要求資訊系統的開發工作,從初始到結束劃分為若干階段,預先規定好每個階段的任務,再按一定的準則來按部就班地完成。

6、生命週期法的成功要素有哪些?

答: 建立面向使用者的觀點,根據使用者需求來設計系統;

自頂向下來規劃或設計資訊系統;

嚴格按階段進行;

有效的工作文件;

運用系統的分解和綜合技術,使複雜的系統結構化、模組化;

強調階段成果的審定和檢驗。

7、如何進行有效的文件管理?

答: 文件管理的制度化。

文件要標準化、規範化。

文件管理的人員保證。

維護文件的一致性。

8、請簡述資訊系統開發的結構化思想。

答:結構化是把系統功能當作成乙個大模組,根據系統分析與設計的不同要求,進行模組的分解或者組合工作,這將貫穿於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和程式設計的各個過程。這裡的「結構化」含義指的是「嚴格的、可重複的、可度量的」。

結構化方法是從資料流的角度將問題分解為可管理的、相互關聯的子問題,然後再將這些子問題的解綜合成為整個業務問題解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結構化的實質是「自頂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結構化系統設計的基本思想是:

(1) 將乙個複雜的系統分解成乙個多層次的模組化結構

結構化設計認為,任何乙個系統都具有兩個特徵:過程特徵:任何乙個系統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個有序的過程;層次特徵:組成系統的各部分之間存在著一種上下級的隸屬關係、管轄關係。

按照這種思想,可以將乙個無論多麼複雜的系統,逐步分解成若干個十分簡單的模組的集合:首先將系統按照過程的特徵分解成幾個模組,再按照層次特徵將上述模組中的每乙個模組分解成更小的模組,這種分解可以進行多次,使得最底層的模組變得非常簡單。這樣就將乙個原來十分複雜的系統分解成乙個多層次的模組化結構,如圖3-4所示。

(2) 每乙個模組盡可能獨立

即盡量使每個模組成為乙個獨立的組成單元,使模組之間的聯絡降到最低程度。至於模組之間的耦合關係在本書第七章中將予以詳細闡述。

(3) 可用直觀的工具來表達系統的結構

結構化方法為系統開發人員提供了一套簡明的圖形表達工具,如資料流圖、資料字典、資料儲存規範化、資料立即訪問圖以及功能分析的表達方法,包括決策樹、決策表和結構式語言等。

9、組織的資訊需求有哪些層次?應該如何選擇資訊系統建設的突破口?

答: 組織的資訊需求的層次:

生產作業層的資訊化;

管理辦公層的資訊化;

戰略決策層的資訊化;

協作商務層的資訊化。

協作商務層是基於組織內部與外部聯絡講的。前三者則是基於組織內部講的,形成組織內部資訊化的三個層次。

原則上講,資訊化應該自下而上,有里而外,因為這樣資料才取自於源頭,真實、有效。但實際上,組織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出現的問題在各個層次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所以,組織在進行資訊化規劃時,對資訊化的建設應該做出先後安排,最好先解決的是組織的瓶頸問題。

也就是說將組織的瓶頸需求作為資訊系統建設的突破口。

10、如何進行可行性分析?

答:可行性分析的意思是根據系統的環境、資源等條件,判斷所提出的資訊系統專案是否有必要、有可能開始進行,如果要進行,那麼採用什麼建設方案。

所謂可行性應該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兩個方面。沒有必要性的專案是不應該開始進行的。一些單位的資訊系統應用專案開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領導和管理人員沒有緊迫感,沒有認識到資訊化對組織競爭力的支援。

一般來說,沒有迫切的需要,勉強地開展資訊系統建設,是很難取得好效果的。資訊系統專案建設的可能性主要從技術、經濟、社會意義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11、調查研究的目的是什麼?如何保證調查研究的準確全面?

答:調查研究的目的 —— 在於完全掌握現行系統的現狀,發現問題和薄弱環節,收集資料,為下一步的系統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統的邏輯設計做好準備。為了獲得對組織管理的全面認識,調查研究必須在一定的組織下,按科學的方法和步驟進行。

系統調查必須按一定的原則進行,才能保證資訊的翔實、全面,防止片面性和區域性性。在調查研究中,要注意系統性和完整性,詳細了解管理過程的方方面面和來龍去脈,從系統現狀出發,了解管理的實際狀況,得到客觀資料,並以此為基礎全面分析企業管理現狀,避免從區域性出發得出不符合實際的結論

12、用業務流程圖描述乙個你熟悉的業務流程。

答:某單位工資發放過程如下:

工資發放前,由財務科根據已存檔的「上月工資發放清單」和人事科送來的「本月人員及工資變動表」填寫「本月工資發放清單」中的相關項。接著,再根據總務科送來的「本月扣款清單」將扣款數填入「本月工資發放清單」。最後計算出每位職工的應發工資數,並填入「本月工資發放清單」,為工資發放人員發放工資做好準備。

其業務流程圖如下:

13、根據業務流程圖,抽象出資料流程圖。

答:14、hipo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 層次化輸入 - 處理 - 輸出法 (hierarchy input-process-output, hipo) 是一種描述系統結構和模組內部處理功能的工具。 hipo 圖由層次結構圖( structure chart )和ipo圖兩部分組成,在一層次體系中將系統設計按其詳細程度分層,依次地說明所有的輸入、處理和輸出。

ipo 圖則是描述模組內部功能的工具,包含了輸入、處理、輸出和與之相應的資料庫 / 檔案,所在的模組等資訊。 ipo 中,比較複雜的部分是處理邏輯的描述。由於處理過程複雜,如果不能準確無歧義的描述,將會給以後的程式設計工作帶來混亂,需要使用比較規範的描述方法,如結構化英語、決策樹、判定表和演算法描述語言等。

15、系統分析報告的目的是什麼?包含哪些內容?

答:系統分析報告也稱為系統說明書,是調查研究和系統分析階段成果的總結。它反映了這一階段調查研究和分析的全部情況,是下一步進行系統設計和實現的綱領性檔案。

系統分析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

(1)組織情況概述

(2)現行系統執行狀況

(3)新系統邏輯方案

(4)系統設計與實施的初步計畫

16、系統設計的原則是什麼?

答:系統設計總的原則是保證系統設計目標的實現,並在此基礎上使技術資源的運用達到最佳。在進行系統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 系統性原則

在系統設計中,要從整個系統的角度進行考慮,使系統有統一的資訊**、統一的資料組織方法、統一的設計規範和標準,以提高系統的設計質量。

(2) 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是指在滿足系統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系統的費用支出。一方面,在系統硬體投資上不能盲目追求技術上的先進,而應以滿足系統應用需要為前提。另一方面,系統設計應避免不必要的複雜化,各模組應盡可能簡潔,以便縮短處理流程,減少處理時間。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

第一章系統是由相互聯絡和相互制約的若干組成部分組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第二章人們把科學,技術,管理稱為現代社會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第三章資訊和資料的定義 資訊是經過加工後的資料。它對接受者有用,對決策或行為有現實或建在的價值。資料是一組表示數量,行動,和目標的可鑑別的非隨機的符號。資訊系統...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實習心得

實習報告暨心得體會 課程名稱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 專業 資訊與計算科學班級 信122 姓名 學號 2012314233 指導教師 2015 年 7 月 轉眼間乙個學期又要接近尾聲了,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結束了此學期的結業考試,迎來了將近兩周時長的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的設計周.這是乙個實踐性的課程,老...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 複習大綱及內容

資料 資料是計算機系統處理的基本物件之一。資訊的定義可以歸納如下 1 資訊是有一定含義的資料 2 資訊是加工後的資料 3 資訊是對決策有現實或潛在價值的資料 4 資訊是可以獲取和識別的資料 5 資訊是可以儲存與傳遞的資料 6 資訊是人和外界相互交換的內容表述 資訊的性質 判斷 簡答 1 事實性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