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德治漫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治道

2022-12-21 20:39:03 字數 1701 閱讀 6605

在國學熱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國學。不僅名家學者們發表鴻篇高論,普通的國學愛好者也有著自己獨到睿智的見解。文化中國國學館願為這些國學愛好者們提供一方講壇,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出自己的聲音。

——編者按

中國的國家歷史自夏起至今已四千餘年,歷朝歷代為了實現社會秩序穩定化,各有各的治國方針,但總體看來不外四種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對乙個現代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便不可為。

一、神治和人治:

所謂神治,以神為國家信仰的治國之道;所謂人治,以統治者為國家信仰的治國之道。神治世界,大約位於三皇五帝以巫主政時代;人治世界,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佔據二千餘年封建統治。

神治和人治之道已被歷史和現實擯棄,此文不再「復辟」。二、中國法治理論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既強調君主**,更強調完善法治,「緣法而治」,以法治國。法家認為,法治具有傳統禮治無法比擬的公正性,法是國家頒布的準則,代表的是大多數人的「公」利,具有公開、客觀、公正的特點和效果。法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西元前536年(鄭簡公三十年)三月,鄭國執政子產命令把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到鼎上,公布於眾,令國民周知這是國家常用的法律。

戰國時期,魏國李悝總結春秋以來各諸候國立法經驗,著有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的封建法律,是謂《法經》。

三、孔子單一德治實踐的失敗及老子對道德的總結:

1、《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與**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

孔子去。**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離開曹國來到宋國,和**們在大樹下講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加害孔子,就把

那大樹給砍了。孔子只好離去,**說:「我們該快一點走!」孔子說:「上天既然賦了道德使命給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樣?」

2、《論語》: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來治理國家,我一年就可以有個樣子,三年的話功業會大有成效。」3、《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及吳侵陳,陳常被寇。孔子曰:『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於是孔子去陳。」

可見孔子在陳國三年裡「以德治國」的失敗。

4、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道者才求德。

而「失道寡助「也說明了單一德治的此路不通。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只有上德不德時,就會有道。下德不失德時,就會無道。

四、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係

對乙個現代國家的治理方針來說,法治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係。平等性、公開性、應當性是依法治國的特徵。

而道德的概念:「道者,路也」,「德者,得也」。《荀子勸學篇》: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如一切都能按一定的原則去做,就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因此成為立法、執法、守法的基礎。

對於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來說,法治和德治都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法律帶有權威性和強制性,依法治國,避免了隨意性和任意性,保證了國家機器有秩執行和人的合法權益;道德依靠社會**、人的價值判斷、人的良知和傳統習慣來維繫。

法治必須要發揮德治的作用,需要德治的支援和配合。德治必須發揮法治的作用,需要法治的保障和輔助。

依法治國則致力於通過約束群體的外部行為,建設群體的行為文明,開掘群體的內心文明。以德治國致力於以建設個體文明而促**體文明。

同其觀點)

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與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 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國傳統觀念文化之源,它影響著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精神方向,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清代學人編撰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評價說 易 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其天文 地理 樂律 兵法 韻學 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 易 以為說...

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文化 說起中國這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們首先要感嘆的就是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國作為四大古國中至今依然蓬勃發展的國家,她的繁榮昌盛一部分就歸因於這經久不衰的文化。首先了解一下什麼叫文化?所謂文化就是在人類所處的環境中由自己造就的那一部分,即知識 信仰 藝術 道德 風俗等非自然存在而是...

中國傳統文化

解讀 道德經 中的自由思想 內容提要 道德經 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系統論集,闡述了老子的宇宙觀 政治觀和認識論。道 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範疇。老子認為 道 是宇宙的本源。道生萬物,卻生而不宰,任萬物自然發展。老子是乙個無神論者,道 不是神,不是絕對精神,而是實在。老子眼中的宇宙是乙個沒有主宰者的自然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