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投資現狀

2022-12-20 17:03:03 字數 3226 閱讀 2647

資料:我國教育投資現狀

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完整的資本概念不僅包括物質資本,更應包括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包括勞動力的質和量兩個方面。人力資本的量指的是乙個社會中從事有用工作的人數及百分比,勞動時間是衡量該社會人力資本多少的乙個重要指標;人力資本的質是指勞動者的技藝、知識、勞動熟練程度與其他類似可以影響其從事生產性工作能力的東西。

各個勞動者在質的方面是不一樣的。就是同乙個勞動者在受一定教育和訓練前後的勞動質量亦是有差別的。所以投資人力資本應把重點放在提高人力資本的質上。

從本質上看,教育投資就是一種提高人力資本質的投資。通過接受教育和培訓,使勞動者或潛在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技藝水平得到提高。人力資本積累對社會的回報遠大於物質資本積累。

美國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曾測定:美國戰後農業生產的增長,其中只有20%是物質資本積累所引起的,其餘的80%主要是由教育以及與教育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所引起的。美國現在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額,大約有一半是由於改善勞動者的素質所致。

而亞洲金融危機也使我們看到當人均gdp增長到一定程度時,這些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優勢開始喪失,而經濟進一步增長要求的產業結構公升級卻又往往由於它的人力資本準備不足而難以達到,使這些國家不得不承受人力資本匱乏帶來的負效應。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投資對於提高人力資本的質,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增加國民生產總值,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教育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積累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縮短與發達國家差別的主要動力和源泉。

不重視教育投資,這就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曾非常強調提高儲蓄水平和投資水平,強調對物質資本的投資,經濟卻不能迅速起飛的主要原因。

由教育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積累同時也正是形成當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的主要原因。

教育投資是一種生產性投資,通過開發人力資源,來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乃至藝術含量,增加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直接引起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可見持續的教育投資,使教育越發達,經濟的增產也越能持續。

第二,多渠道的教育投資可以形成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消費,增加就業機會。

教育投資的回報率很高,據西方經濟學家估算,90年代發達國家居民高等教育的投資收益率是12.3%;中等收入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這一指標更是高達20%。同時教育可以為全社會提供佔從業人員總量約40%的就業機會。

如美國的教育產值處於美國經濟所有產業的第三位,僅教育服務一項每年創造的收入就達2000億美元,提供200萬個勞動就業機會。據統計,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留美學生每年在美開銷達70億美元,教育已成為美國的「第五大出口商品」。

眼下國內「市場無熱點」,「消費無熱點」,唯獨教育是例外,諸多家庭把子女接受教育放在首位,教育支出是當前人們儲蓄的主要目的。據有關統計顯示,在2023年,我國城鎮人均教育支出遞增達30%,發達地區達到45%。上海市民2023年的教育支出僅次於基本生活支出,佔全年總支出的25%。

這種個人教育支出遞增的趨勢已由國內的大中城市向小城鎮擴充套件,由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擴充套件,教育投資已成為我國城鎮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

全社會教育投資意識的增強,一方面可以改變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促進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個人教育投資和消費的增加,帶動經濟的增長。

第三,教育投資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投資主體的人力資源,增加企業本身的競爭力。

現在企業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哪個企業先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就最先獲得高額利潤,能迅速跟上的企業也會獲得一定的發展機遇。那些產品開發慢,掌握技術又遲的企業即使進入了新的行業,過度競爭會引起不斷的減價**,淘汰異常激烈。這樣一來必然會促進職工的技能培訓,使人力資源不斷得到開發提高。

由於我國目前對教育的認識沒有到位,長期以來教育投資被單純地視為一種**支出

和消費的行為,因此在投資總量和投資結構上都存在不盡合理之處。

首先,教育投資尤其是**教育投資增長緩慢,總體水平偏低。

按照世界有關標準,當乙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500、600美元時,他們的平均教育預算應分別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2%、3.5%、4%。

但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提供的數字,2023年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共教育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中,中國僅為2.2%;世界平均水平為5.2%;就連一般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也分別為3.

9%和3.0%。這種投資比例距中國在2023年教育行動綱要公布的2023年教育預算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相當遙遠。

據權威部門統計,從2023年到2023年,我國義務教育經費中財政預算內撥款的比重從59.85%下降到54.37%,其中農村學校下降到52.

63%。義務教育經費支出中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小學從59.85%下降到51.

92%;初中從56.44%下降到49.44%;義務教育中**撥款的比重比非義務教育的還要低,是**撥款比重低的乙個層次。

我國的基礎教育原則上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義務教育在財政支付方面實際上由縣、鄉**負擔。但國家並沒有實際的財稅政策支援,以增加縣、鄉**相應的財政支付能力。如2023年在全國義務教育財政預算中,**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0.

04%,非常之低,主要原因是**財政收支失衡。如國家行政機關人員龐大,人頭費開支就佔近20%的國民生產總值。在財政收入方面,近幾年國有資產流失,國稅流失仍很嚴重,再加之全國糧食系統鉅額虧空,使**財政更加疲軟。

那些已撥出的教育經費,在實際使用中還到處被挪用擠占,所以真正投入到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中的費用少之又少。

第二,我國教育投資結構不盡合理。

教育經費投入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的發展。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乙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甚高的情況下,投資基礎教育能爭取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而我國自7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急劇擴大,初等教育相對萎縮。在國家教育事業經費中,初、中、高**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為35.22∶36.

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財政教育撥款中超過20%,不僅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但從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規模有限,毛入學率僅為5%,遠遠低於國際水平,而培養乙個大學生的投資相當於培養60個小學生和25個中學生,高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因此這樣的國家教育投資在結構上顯然是不合理的。

那麼如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投入不合理的結構呢?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採取多項措施穩固並確保**財政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可以運用強制性的政策甚至是立法的形式來保證國家教育經費的專款專用。同時非義務教育,如中等、高等教育的辦學投資應由國家、社會、個人三方分擔,逐步加大社會、個人分擔的比重,形成一套按經濟規律運作的投入產出機制和教育效益的經濟觀念。

把教育視為一種有較高回報的先導性的服務產業,就可以不再依照現有條件來決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發展規模,轉變為主要依照社會的需求來決定發展,使教育投資更趨合理,使教育產業獲得空前發展。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問題探析

閔東平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成都 摘要 近些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於精神生活追求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和積累階段上也存在著明顯差別,城鎮人力資 的公升級,教育公平問題日益突出。空前的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教育意本積累目前基本上處於中等及以上教育階段,而農村人力資本積識的增強,迫切需要我們積壓已久的教育問題...

縱觀現代的中國教育現狀

縱觀現代的中國教育現狀,無不以 分數 作為衡量的標準,分數 已經成為廣大學生日夜追趕的目標。實為可悲。好的 分數 能讓老師另眼相看,好的 分數 可以讓同學們對你百般敬佩,而高的 分數 更能讓你一朝成名,讓你上清華或北大。難怪 分數 會被幾乎所有的學生追捧。分數 在所有的學校幾乎都排在第一位,以 分數...

如何改變中國教育應試化現狀

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目前教育應試化的現狀?答 我們國家目前從小學到中學甚至於大學都在用考試來衡量學生,不過大學沒有中小學那麼的嚴重,況且大家都知道的高考,這是個一考定終身的事,考過了那你就去大學裡繼續深造,考不過,那不好意思估計也就與讀書無緣了。所以大家把考試看得很重,從小學到中學家人,老師都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