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幼兒園常規培養新思路

2022-12-20 14:45:05 字數 5752 閱讀 1971

常規是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種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規則。良好的常規是做乙個健康、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需要,是保證幼兒園各項活動順利展開的前提。俗話說: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激發幼兒良好的情緒,還可以促進他們對生活及社會知識技能的掌握,增強行為的目的性、意識性,發展自律能力,學習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形成。它對於班級保教秩序和幼兒發展自身,都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然而,目前在我們的幼兒園當中,有那麼一些常規培養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有的教師喜歡當嚴格的領導者、控制者,不允許孩子這樣那樣,要求孩子必須是「我說你做」,孩子一旦有違反常規的行為便大聲喝斥,或當著全體幼兒批評、訓斥,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有的教師因為過分強調常規,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導致真正的教育活動時間所剩無幾。這些現象與我們《綱要》中提出的「培養富有個性的幼兒」這個目標是極其不相稱的。

在幼兒園當中,規則包括他律規則和自律規則,自律規則是常規培養的

我們常規的培養最終目標是實現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因此,《綱最高境界。

要》中指出:教師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那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又該如何引導幼兒由「要我怎麼做」變成「我要怎麼做」呢?

我認為:

(一)師生共同討論,制定活動規則

討論是孩子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釋、相互協調、相互交流從而確定一種最佳方案的過程。討論能讓孩子獲得正確的認識,調節自己的行為,是孩子學習知識、掌握方法、體驗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我們深知討論的重要性,在制定幼兒園活動常規時,沒有強行要求,而是做孩子的朋友,在與孩子的討論中制定活動的規則。

如:我們在解決班級幼兒亂扔玩具的問題時,沒有對孩子們機械地提出要求,而是創設情境,引導孩子們討論。首先老師對孩子們說:

「今天早上老師進教室時有哭聲,老師到處找發現是許多玩具寶寶在哭。玩具寶寶為什麼會哭呢?」「它們餓了想吃飯。

」乙個孩子回答到。乙個孩子卻說:「玩具寶寶哭是因為它們想出去玩。

」一些孩子卻懂事的回答:「不對,是一些小朋友把玩具扔了地上,所以玩具寶寶才會哭。」這時一些扔玩具的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這時我便拿起幾塊放在積木筐中的積塑問小朋友:「這些玩具沒有被扔在地上,為什麼也在哭呢?」「是小朋友弄錯了,把積塑送到積木的家裡去了。

」乙個孩子立刻回答到。於是我緊接著問:「那我們應該怎樣幫助這些玩具寶寶呢?

」「送玩具寶寶回自己的家。」孩子們齊刷刷的回答。於是,我們就按照孩子的要求把玩具送回了家。

從這以後,每次遊戲結束,孩子都能主動地將玩具分門別類的收放好。通過這種方法充分的調動了孩子們的自主性,使幼兒園的常規教育由傳統的「要孩子們怎麼做」轉化成孩子們自主地「我要怎麼做」。良好的行為規則就在此建立了。

師生共同討論出來的規則,幼兒能夠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理解其中的道理,自覺遵守的人多,效果好。對於老師來說,在遵守這個共同制定的規則時也多了一些約束,無形中改變了自己一些不良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師生共同制定的規則受益的不僅僅是孩子,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實現了自我成長。

(二)發揮評價功能,調整已有規則

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在老師和同伴的評價中成長的。孩子非常關注教師和同伴的評價。孩子對同伴的評價非常真實且敏感的,對教師的評價也非常在意。

所以,一般情況下,活動結束我們總要進行評價。在評價中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孩子存在行為規則方面的問題,我們讓幼兒討論評價,明確認識,共同尋求改進的措施等。

例:在乙個自選活動結束後,我給孩子們評五角星。我問大家鎮夷能不能評上時,小朋友們都異口同聲說「不能!

」我詢問:為什麼覺得他不能評上五角星?琪琪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

「他今天在畫水墨畫的時候把水瓶打翻了,桌子上全濕了。」妮妮說:「我在畫熊貓的時候,鎮夷用筆在我的熊貓亂畫。

」思思馬上補充說:「我還看見鎮夷把墨汁塗在牆上。」孩子們對鎮夷的表現非常不滿。

於是,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問孩子:「拿你們說畫畫時怎麼做才能得到五角星?」孩子們紛紛說開了:

「不能把水倒出來!」「不能把顏料塗到牆上。」「不能在小朋友畫好地畫上亂塗亂畫。

」其實,孩子對於畫水墨畫的學習規則是早有所知的,但是今天鎮夷小朋友沒有按照規則執行,引起了孩子的不滿,因為沒有遵守規則,給小組中的同伴帶來了許多的不便,所以大家都有意見。事後讓幼兒再次討論畫水墨畫的規則,這其實是在無形中讓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活動的要求和規則,對已有規則進行改進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能說出畫水墨畫的要求和規則,還知道了不遵守規則帶來的後果。

對規則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和思考,又增加了規則的內容。所以,在常規培養時我們必須要發揮好評價的教育功能,以促進幼兒規則的調整和完善。

(三)運用文學作品,促進規則養成

文學作品有生動的形象、曲折的情節、不斷變化的故事背景,是兒童最喜歡又百聽(看)不厭的東西。尤其是作品的情節性,人、事、物之間的關係,時空的轉換,場景的變化,具有較強的動感和表演性,適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所以,我們在促進幼兒常規養成時,經常選擇一些有

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向幼兒介紹遵守常規的典型,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如為培養幼兒愛惜糧食,我們向幼兒講述了《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討論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啟發幼兒愛惜糧食。在故事教育之後的進餐中,扔飯菜的行為明顯減少了。

又如教育幼兒節約用水,我們向幼兒講述了《水龍頭》的故事,在組織幼兒說說怎樣節約用水。活動後,班級中每位小朋友都很自覺,每次洗手把水龍頭擰得緊緊的。為了強化教育效果,教師有時還組織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使幼兒在遊戲的模仿實踐中學習和養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品質。

文學作品讓孩子的記憶深刻,在幼兒的常規培養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培養幼兒常規時不能忽視文學作品的欣賞。

(四)營造良好環境,內化規則意識

瑞吉歐教育工作者把環境稱做除了班上兩位老師之外的「第三位老師」,它賦予了種種特殊意義,是一種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雖然環境不說話,但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我們在建立幼兒規則時,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內化孩子的規則意識。1、創設**並茂的區角環境

我們在培養幼兒有序進區的活動過程中,我們為幼兒創設了區角環境,在確立活動區空間位置上,我們注重科學性和教育性。由於幼兒期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而且易轉移,我們在設定活動區時做到區域間動、靜分開,避免互相干擾,用的開放性玩具架隔開。我們把較安靜的放在一起,較動的可放走廊和外面,這樣做使各活動區之間有了一定的界限,區域大小適宜、感覺溫馨。

同時,我們注意各個區域的轉換,留出足夠的幼兒進出的通道,便於幼兒交往。每個區都有自己的名字,在各個區域內,都有幼兒創作的展示區,都有暗示的規則,環境美觀、漂亮,每個區都用一塊kt板,在上面畫上圖畫,寫上文字。如美工區,畫一把剪刀,一張廢紙,乙隻籮筐,6個人頭,文字是:

用(畫的一把剪刀)時要小心,(畫的廢紙)放入(畫的籮筐),只能進入(畫的6個人頭),這就告訴大家紙這裡是美工區,要求是用剪刀是要當心,剪下來的紙要放入籮筐中,不能亂扔,只能6個人進區。幼兒一看就很清楚。每次活動時,幼兒就能按照要求來做,區角活動常規逐漸形成。

2、提供適宜的活動材料

材料也是環境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材料是否適宜也直接關係著規則能否執行。材料並不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根據孩子的需要,根據活動的人數來確定。如果材料很多,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孩子們在操作時就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就會出現亂塗亂畫,情緒浮躁現象;如果材料過少,不能滿足孩子活動的要求,每個孩子都想要,但材料

不夠,就可能出現爭搶現象,不利於常規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提供材料時,一定要考慮好材料投放的「度」。3、創設隱含規則的教育環境

走廊、牆面的環境也是乙個教育的好場所,我們在培養幼兒常規時將必要的規則融入在牆面環境中,結合情感、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在幼兒園的走廊、轉腳畫畫,使**並茂的環境成為培養常規的有利途徑。在樓梯上,「乙個跟著乙個走」、「輕聲靠右走」「弟弟妹妹扶著欄杆走」這是在培養幼兒良好的安全意識。在廁所,「開水龍頭——沖濕——用肥皂——認真搓洗——清水沖洗——關水龍頭——甩乾——擦毛巾」等正確洗手的步驟圖直觀告訴孩子應該怎樣洗手,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走廊,「幫助別人」、「清潔環境,從小做起」、「五星紅旗我愛你」、「愛護小樹苗」、「玩具一起玩」、「幫助弟弟妹妹」等環境,從行為規範的角度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孩子美好的心靈在這裡萌芽。

(五)榜樣獎勵評比,提公升行為品質

孩子常規的養成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乙個從遵守規則、執行規則到內化為自己自覺行動的過程,即是乙個從他律規則轉變為自律規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榜樣、獎勵、評比非常關鍵。因此,我們在培養幼兒常規時經常運用榜樣、獎勵、評比的方法,以此提公升幼兒行為品質。主要方法有:1、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

幼兒模仿性強。思維具體形象,教師、家長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都是他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孩子感受著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他們不僅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還會像鏡子一樣在行動上一板一眼地表現出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時時、事事、處處規範自己的言行,要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如:有一次餐後,我坐在孩子旁邊吃飯。

油膩膩的肥肉和肉皮實在讓人難以下嚥,我剩在碗底。剛好被跑來的小朋友看見了,他說:「老師,你不是說什麼菜都要吃嗎?

你怎麼挑食了?」我的臉一下子刷的紅了起來。是呀,孩子在吃飯時我總是要求飯菜吃乾淨,不能挑食,有時還要檢查孩子的飯碗。

而今天孩子向我提出了問題,我馬上說:「這個肥肉是最好吃的,我留到最後吃。」於是當這孩子的面把所以的飯菜吃了下去。

這件事以後,我們班再也沒有出現過剩飯菜的現象。又如:在培養幼兒養成愛整潔、會收拾的習慣時,一開始,部分幼兒不重視收拾材料,總這裡扔一張小**,那裡扔一堆積木,小朋友從上面走過視而不見,於是,我當著幼兒面蹲下來撿,邊撿邊對小朋友們說:

「這麼好看的**被踩髒了,多可惜呀?好孩子應該把他們送回家。」孩子們見狀,都紛紛幫助撿起來,放回了工具箱,我抓住時機,對孩子們大大進行了表揚,自從這次以後,幼兒收拾整理材料都表現得

非常好,均都自覺收拾玩具。可見,教師的榜樣不可忽視。2、發揮小小值日生的監督作用

值日生是乙個光榮的職務,是老師的小幫手。幼兒園的值日生活動總是受小朋友歡迎的。每次要當值日生時,他們都會自豪地向同伴和家長說:

「今天我當值日生了!」當他們帶上值日生標誌時,顯得尤為自豪。抓住孩子的這個特點,我們在常規教育中,充分發揮值日生的作用,開展輪流當值日生活動,讓值日生協助監督和管理。

值日生的競選其實也是促進行為形成的好途徑。我們請的值日生是能遵守規則、又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小朋友。在當值日生的這一天,值日生不僅要管住自己,同時也要督促同伴遵守規則。

如培養孩子良好入廁習慣時,我們請值日生看好,檢查小朋友是否擁擠,是否正確洗手,是否將水龍頭關緊等。餐後,為了培養幼兒主動漱口的習慣,我們請值日生檢查孩子是否都漱口了,提醒沒有漱口的孩子及時漱口,並讓孩子彎下腰輕輕放杯子。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在值日生的指導和督促下得以改進,良好的習慣也逐步形成。

3、發揮評比活動的激勵作用

評比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歡的,因為評比的結果是孩子表現的直接顯示,也是評價幼兒的標準之一。我們在常規教育中,經常開展各項評比活動。如「每週一星」、「習慣養成好娃娃」、「十佳清潔寶寶」等。

在培養孩子進餐常規時,我們也想了一些辦法,

開展「先進餐桌」和「十佳吃飯乖寶寶」評比活動。每天最先吃完飯的小朋友從按1到10的順序在黑板上記錄名字。最先吃完的十位小朋友就是當天十佳吃飯乖寶寶,在餐後老師對最先吃完的小朋友進行發五角星進行表揚和鼓勵。

除了個人獎勵之外,我們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速度、衛生方面的評比。每一組我們都分發了一塊毛巾,專供幼兒擦桌子。幼兒吃髒了,互相提醒擦乾淨。

最先吃完同時又是很乾淨的這一組就可獲得一面流動紅旗。得到流動紅旗的這組小朋友傍晚可獲得一朵紅花。這個做法比較好。

幼兒都很珍惜。先吃完的小朋友總是拿著毛巾催促自己組的小朋友快吃、快吃。衛生習慣在這裡養成,孩子的集體榮譽感也有所增強。

在幼兒園的常規建立中還有許多良好有效的方法,在這裡就不一一枚舉了。總之,教師應做「有心人」,把握好常規教育的度,不應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更不應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引導幼兒建立適合其年齡特徵,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科學合理的常規。

幼兒園管理新思路

一 轉變管理觀念,創優質高效的幼兒教育 以往的管理方式多屬於事務型 制度型 經驗型。對管理者而言,抓管理就是幼兒園一件件具體 瑣碎 臨時的事務,抓具體目標 計畫的檢查,抓具體活動的效果 抓各種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督察等,教師喪失了自我思考 自我決策的能力,更無法創新 幼兒園的上層管理者始終扮演命令 ...

幼兒園班級常規培養心得

2,規則的內容不應一人包辦,對於大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說,有些規則可以讓他們共同參與制定,以便使更多的人知道規則的重要性 必要性及操作要領。規則制定後要提供給幼兒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明白規則的具體要求,並懂得規則執行的意義。3 在訂立班規時應注意專案不要太多,因為太多的規則會讓幼兒聽而不聞 視而不...

幼兒園常規小結

小二班 幼兒不能很好的 自覺的愛護和收拾玩具,對丟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動的撿起來,目標定位為懂得玩完玩具後要放回原位,學習收拾玩具的方法。小三班 在玩娃娃家時,幼兒不能有次序地收拾玩具,菜市場的菜經常很隨意地放回塑料筐中。目標定位為初步學會按相同標記收拾玩具。小四班 一樣玩具要收拾,許多同伴都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