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發展產業化障礙

2022-12-20 14:21:03 字數 4505 閱讀 7935

我國風力發電距離產業化還很遠——關注風力發

電專題資訊之一

新華社2004-10-14 15:52:31

我國利用風能併網發電歷時已近20年,儘管風電上網的裝機已發展到50多萬千瓦,然而從風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看,風電仍未走出「試驗」階段。國內大大小小的風電場,在更多意義上只是「觀光景點」,距離產業化還很遠。

資料顯示,我國風能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僅陸上可開發的裝機容量就達2.5億千瓦,而且商業化、規模化的潛力很大。內蒙古風電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劉濱述說,早在2023年,原國家電力部就提出,到2023年我國風機規模要達到100萬千瓦,但截至目前全國40多個風電場**機容量僅為56.

7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的0.14%。

據內蒙古風電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徐成龍介紹,內蒙古是我國利用風力發電最早、規模最大的省區之一。雖然由於風力資源得天獨厚,裝置有效利用小時數可達2400小時左右,每度電成本降至0.5元左右,卻仍然受電力市場分割的制約,只能在蒙西電網內銷售。

徐成龍說:「南方一些火電廠數千公里調煤,發一度電的成本到了六七角錢,卻在當地照樣有市場,而我們綠色、低價的風電卻苦於市場分割的壁壘,難進外地市場。」

「發電裝置國產化水平低」是我國風電界公認的風電產業化阻礙因素之一。記者在內蒙古採訪時看到,在朱日河、輝騰錫勒等幾個大型風力發電場,美國、丹麥等國的進口裝置幾乎一統天下,能見到的國產裝置只有區區三颱風機。據介紹,這三颱風機安裝幾年來,始終不能正常執行,設計能力是600千瓦的風力發電力,用起來只能達到幾十千瓦,儘管**低卻根本沒法用,價效比太差。

就在我國風能利用止步不前的同時,許多國家出於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考慮,風力發電增勢迅猛,在德國、美國與西班牙,風電裝機分別達1460萬千瓦、637萬千瓦與620萬千瓦。就連風能開發起步晚於我國近10年的印度,風電產業化也已初具規模。劉濱述說:

「當我國的風電基本上原地踏步,主要裝置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時,印度的大型風機已走出國門,並以極高的效能**比贏得了國際風能界的一致好評。今年,我國已經開始考慮從印度進口裝置。」

據了解,多年以來,國內不少有實力的裝置製造企業、科研機構一直在試圖加快風力發電裝置的國產化程序,然而直到今天,進口裝置壟斷國

內市場的局面仍在持續。徐成龍說,大家都在觀望,等待國內風電市場能做大、能有錢可賺。

風電產業「長不大」,是因為我國風電不具備產業化的條件嗎?北方聯合電力****董事長烏若思談到:「從可利用風能資源佔全國40%的內蒙古風電多年的實踐看,我國風力發電已完全具備了走向產業化的基本條件。

」烏若思認為,對於乙個產業而言,市場是起跑線,因為我們重視不夠,風電始終沒有市場,投資風電無利可圖,甚至會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在風電產業化方面,我國輸在了起跑線上,只好一直在原地「起跑」。由於風電市場「無錢可賺」,導致風電產業陷入「成本高-電價低-市場小-投資少-相關產業滯後-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難以下降」惡性迴圈的怪圈,原地打轉。

風力發電20年難磨一劍1

作者:錢詠虹劉軍時間:2004-11-15

在全國3000萬千瓦電荒壓力下,在世界經濟飽受能源瓶頸困擾之時,近日,我國科技界、企業界和**界人士再次將目光聚焦於風力發電——乙個有著豐富能源儲量和巨大市場前景的綠色新能源。

之所以說「再次」聚焦,是因為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大力倡導開發風能,並已經開始利用風能實現併網發電了。然而20年後的今天,儘管我國風電上網的裝機容量已發展到50多萬千瓦,但從市場占有率、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發電裝置製造水平等方面看,風電**依然表現出嚴重不足。與先於我國開發風能的丹麥、德國等發達國家,甚至後於我們開發風能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相比,我國的風力發電始終是乙個「長不大的嬰兒」,遲遲邁不過產業化這道坎兒。

發展風電:全球能源界的共識

放眼全球,風力發電正成為各國爭相發展的新興能源。目前,歐洲的風電裝機容量已相當於25座核電站的發電量,全球風電**機容量年增長率更是達到30%以上,美國、義大利、德國、法國的年增長率更高達50%以上。

最近,歐洲風能協會和綠色和平組織簽署了《風力12——關於2023年風電達到世界電力總量的12%的藍圖》的報告,期望並**2023年全球的風力發電裝機將達到12.31億千瓦,是2023年世界風電裝機容量的38.4倍,年安裝量達到1.

5億千瓦,風力發電量將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2%。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不久前也在乙份《新能源發展展望——風力發電

1 (2004.11)

和能源短缺》的報告中指出,風能是地球與生俱來的豐富資源,加快開發利用風能已成為全球能源界的共識。

內蒙古風電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劉濱述告訴記者,風能除了可以減弱工業化社會對礦物燃料的消費依賴外,還可以給人類帶來電力,風力發電的優越性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風力發電是一種乾淨的可再生能源,它沒有常規能源所造成的環境汙染,而且技術成熟,單機容量大,建設周期短,完全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能源。目前,風電在全球已發展為年產值超過50億美元的龐大產業。

從長遠看,無論是工程投資還是發電成本,都會逐步接近火力發電。應該說,風力發電是乙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有關資料顯示,風力發電最大的優點是可再生、無汙染,一台單機容量為1000千瓦的風機與同容量火電裝機相比,每年可減排2000噸二氧化碳、10噸二氧化硫、6噸二氧化氮。歐美國家近年來對風電產業大加青睞,出台了許多政策來促進風電開發。截至2003年底,全球風電裝機總容量已超過3900萬千瓦,預計今年將達到4700萬千瓦。

風能大國深陷產業困局

我國風能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據保守測算,僅陸上可開發的風電裝機容量就達2.5億千瓦,與可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為同一數量級,再加上近海的風能資源,我國可開發風能資源估計在10億千瓦以上。所以國外專家評論,中國單靠風力發電就能輕而易舉地將現有電力生產翻上一番。

(本報記者公磊攝)

我國許多受風沙困擾的地區風能儲量十分豐富

何祚庥認為,中國風電如果以每年30%的速度發展,到2020年佔到全部電力的10%具有可行性。相對於水電、核電而言,風電更有望成為解決中國能源和電力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現實的途徑之一。「風電一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能源,德國今年的風力發電量預計將佔發電總量的5.

3%,而我國風能的發展卻相對緩慢。」

據了解,20年來我國已建成的風電場僅有40多個,實際風電裝機容量也僅佔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0.14%,而且風力發電的裝置還主要依賴於進口。

據劉濱述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已開始利用風力進行發電,

1995年,原國家電力部更是對風力發電提出了設想——到2000年我國風機規模要達到100萬千瓦。但截至目前,我國風電場**機容量僅為56.7萬千瓦,全國大大小小的風電場在更多意義上只是「形象工程」和「觀光景點」。20年來,我國的風電產業仍然在探索與試驗階段徘徊不前。

就在我國風電產業幾乎陷於停滯的時候,國際上許多國家出於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考慮,正在迅猛推進風力發電的產業化程序。德國、美國和西班牙的風電裝機容量已分別達到了1460萬千瓦、637萬千瓦和620萬千瓦。就連風能開發起步晚於我們近10年的印度,風電產業化如今也已初具規模。

用劉濱述的話說,「就在我國風電基本上原地踏步、主要裝置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時,印度的大型風機已走出國門,並以極高的價效比贏得了國際風能界一致好評。今年,我們已開始考慮從印度進口風電裝置了。」

企業:投資前景太不明朗

我國風電產業長期「長不大」,是因為我國風力發電不具備產業化的條件嗎?北方聯合電力****董事長烏若思談到,從可利用風能資源佔全國40%的內蒙古風電多年的實踐看,我國風力發電已完全具備了走向產業化的基本條件。近10年來,內蒙古風力發電每千瓦裝置成本已由1萬元降至七八千元,每千瓦時風電的含稅還本付息成本價也降至0.5元以下。

所以從經濟成本的角度核算,我國風力發電的產業化條件已經成熟。

「但是,我國的風力發電為什麼遲遲不能邁出關鍵性的一步呢?」烏若思分析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由於電價、關稅、貸款、稅收等優惠政策與扶持措施不能到位,企業的投資長期難以收回,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有哪一家企業願意做無利可圖的買賣呢?」烏若思說,對於乙個產業而言,市場是起跑線,但是長期以來風電產業始終沒有形成乙個有效的市場來激勵企業的投資,目前不僅在內蒙古,就是在全國,都普遍存在著風電產業「入不敷出」的困局,往往是哪個地方搞風電,哪個地方就會背上沉重的包袱。

對此,有關專家直言,雖然我國很早就開始倡導開發風能,但由於國家一直沒能從能源戰略高度重視這一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國發展風電還存在著體制性障礙,也缺少市場激勵機制,包括風電開發的投資體制、國產化風機激勵機制及**風電採購政策等。

內蒙古是我國利用風力發電最早、規模最大的省區之一。近日記者在這裡的朱日河、輝騰錫勒等幾個大型風力發電場採訪時看到,美國、丹麥等國的進口裝置幾乎一統天下,而能見到的國產裝置只有3颱風機。據介紹,就是這寥寥可數的3颱風機,安裝幾年來也始終不能正常執行,雖然其風力發電的設計能力是600千瓦,但用起來也只能達到幾十千瓦,儘管**低,卻根本沒法用。

採訪時,記者了解到,發電裝置國產化水平低已被我國風電界公認為阻礙風電產業化的因素之一。目前,與北方聯合電力公司在內蒙古聯合開發風能的中國龍源公司已連續三次做出規劃,試圖加快風力發電裝置的國產化程序,然而直到今天,進口裝置壟斷國內市場的局面仍在持續。內蒙古風電能源****總工程師徐成龍說,與龍源公司一樣,國內數十家有能力開發生產大型風力發電裝置的企業,都因國內風電市場的「高投入低回報」而陷入了觀望等待之中。

不僅在內陸地區,就是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政策較為靈活的東南沿海省份,風電產業也同樣步履維艱。以浙江省為例,目前浙江已開發風電3.37萬千瓦,僅相當於農村一座小水電站的規模;而據保守估計,浙江可開發利用風電在160萬千瓦以上,可滿足全省現有電力負荷的1/10左右。

產業化發展

完善流通體系促進產業化發展 壽光市委黨校紀委書記 張林峰 一 推動產業化發展的措施 一 抓生產 靠示範引領,利益驅動。具體工作 1 調結構。確立主導產業是形成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到目前培植了糧食 蔬菜 果品 水產 畜牧 棉花等六大主導產業,奠定了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形成了南部菜 中部糧 北部鹽和棉的梯次...

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風能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能。由於地面各處受太陽輻照後氣溫變化不同和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氣壓的差異,在水平方向高壓空氣向低壓地區流動,即形成風。風能資源決定於風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風能年累積小時數。風能密度是單位迎風面積可獲得的風的功率,與風速的三次方和空氣密度成正比關係。風能...

加快農村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農業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三農工作的重視是對我們搞好農業產業化,堅持發展現代農業的巨大鼓舞,近年來,社群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新農村建設經營得有聲有色。但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總體水平偏低,社群缺乏大公司大品牌,農產品種類單一,資金和人才等要素制約著社群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再加上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