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改帶給學生的得與失

2022-12-16 04:24:03 字數 2493 閱讀 7008

隨著《數學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一場課堂教學的改革正在各地興起。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作為一線教師已從當初的無所適從,慢慢轉變為在課堂教學中自覺貫徹新標準的理念。筆者一直在嘗試用新課標的要求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到課堂中產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學生變得主動了,動手操作能力加強了,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質也正在逐步弱化,本文就我個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學生在課改中得與失的思考。

一、隨著情境性的加強,帶來了學生意志品質的減弱。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可以發現在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成為課題引入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筆者曾作過一項統計:

《小學數學教育》「教研視窗」欄目中,刊登了全國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一屆教學改革觀摩課的30篇教學設計,幾乎所有的課都是通過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北師大版教材中引入新課也大都以具體化的情境為主。從本人所聽的各級各類的教研課來看,也基本是以創設具體情境引入課題為主。

通過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於創設的情境大都是童話故事、生活事例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因此在課始學生能夠集中精神從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獲取知識。這一教學形式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有著較為明顯的作用。

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一下,在課堂教學中為什麼要創設情境,其產生的背景是什麼?也許我們會有所啟發。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由於教材、教師、考試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接觸的學習材料是枯燥的,與實際脫節的,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等不良心理,正是在這一背景的影響下,由於創設情境能夠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因此受到許多教師的推崇。

例如北京市特級教師劉德武老師教學的《相遇問題》一課中所創設的「我來當司機」的情境等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津津樂道。

那麼隨著創設情境的增加,學生丟掉了什麼?情境的創設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這只是治標的方法。數學作為一門學科,其最獨特的吸引力莫過於當學習者通過冪思苦想解決乙個問題時所帶來的成功感,而要獲得這一成功感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質,要能夠知難而上。

創設情境只是遷就於學生,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的教師就避開,久而久之,學生再碰到一些不感興趣的問題時也會放棄,而不是去潛心研究。從本人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數學時能夠積極地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但是在碰到抽象的數學問題時卻沒有足夠的信心和毅力去思考探索。例如: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筆者創設了測

量呼啦圈周長的情境引入課題,實際教學中,在測量時學生大都能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當引導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時,部分學生開始不夠積極,在引導學生進行計算,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時,有一部分學生乾脆在一邊看,為什麼?測量時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不需要太多的、複雜的思維活動,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而在探索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時,不僅需要學生思維活動的參與,還需要進行稍複雜的計算,這時學生由於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原因開始打退堂鼓了。但數學學習總需要進行思維活動,甚至是複雜的思維活動,總會要面對枯燥的數字。

如果教師僅僅創設了生動形象的情境,而沒有引領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學習數學的信心、成功的樂趣,學生的興趣也只能是表面的,浮燥的,而不是自發的,持久的。

二、隨著個性化的增強,帶來了學生規範意識的減弱。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為了體現這一理念,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大量的教研課中都採用了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在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比的基本性質時,某生說出了比的基本性質,老師進行了表揚並提議以該生的名字命名為「某某性質」。

再如:新課程標準強調演算法要多樣化,於是我們在聽課時經常會看到教師對乙個問題的提出多種解法,同時還鼓勵學生掌握自己喜歡的方法就行了,在進行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認為只

要學生會算就行了,不一定要學生掌握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這種處理方法在一定程度能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但過分地以學生為中心,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數學為人們交流資訊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因此數學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太多的個性化以後會直接影響數學的交流作用,解決乙個數學問題不僅是對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如何更好地表述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有利於與他人的交流,也應該是解題過程中所要重視的,在表述問題的解決過程時,規範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僅僅是採用個性化的方法進行表述,也許只能有幾個人能看懂,數學的交流功能何在?

三、隨著操作能力的加強,帶來了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弱化。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理念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

為了貫徹這一理念,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強調讓學生「做數學」,強調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中掌握知識,這一教學方法是符合學生的身心特徵的,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在操作前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操作,在操作後如何引導學生對操作結果進行理性思考,這就會帶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階段,小學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目標就會很難實現,學生

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往往要借助直觀手段才能解決。

模式實踐的得與失

模課教學工作總結 有效的課堂合作學習一般要經歷充分的個體獨立學習 組內成員的碰撞交流 組際之間的回報展示以及全班的小結反思和延伸拓展等幾個活動階段。充分的個體獨立學習是合作的基礎,組內成員的碰撞交流則是學生自主修正 自主建構知識,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理論雖如此,但我們現實的課堂合作交流活動,又是什麼...

關於考試的得與失

雲南省硯山縣一中田錦寧 又一次考試剛結束,一段時間沒完沒了的議論 感慨又將開始。今天各班主任開始將本班的各科成績錄入電腦裡,然後以電子 的形式上傳年級成績的系統裡,最後排出各班在年級中的排名,各學生的成績在班級在年級中的排名就會出來。分數,成績,排名,白紙黑字,就像一張無形的網,把全年級的每乙個任課...

關於得與失的文章

有得必有失,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只是人們不曾留意或是未曾意識到而已。上帝是公平的,讓你得到的同時必然要有所失,物質得了精神失,精神得了物質失,物質和精神都得了,那失去的就更加可怕,得了不該得的,就要失去不該失去的。何謂得與失?有時看上去是得了,其實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失去,有的失去或許還可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