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原文及翻譯

2022-12-11 07:48:03 字數 5431 閱讀 9680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的意思是贍養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

他的父親以此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他寫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遠勝於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終成為乙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受到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現在那些天生就不聰明,本來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句解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仲永。

2.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譯:並且在詩(後)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宗族作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縣的人感到驚奇,漸漸地對他的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有的人用錢幣求取仲永的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前時所聽到的相稱了。

7.泯然眾人矣!(倒裝句)

譯:(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還自揚州(狀語後置)

譯:從揚州回來。

9.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譯:(他的父親)從鄰居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他立刻寫了四句詩。

10.卒之為眾人。

譯:最終成為普通的人。

詞語  1.傷:哀傷,嘆息

2.金溪:地名,現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隸:屬於

6.耕:耕田

7.生:生長到

8.年:歲

9.未:不;沒有

10.嘗:曾經

11.識:認識

13.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13.忽:忽然

14.啼:出聲地哭

15.求:要

14.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裡指鄰居

19.與:給

20.即:立即,立刻

21.書:書寫,寫

22.並:並且

23.自:自己

24.為:題寫

25.名:名字

26.其:這

27.以:把

28.養:奉養,贍養

29.收族:團結宗族。收:聚,團結

30.為:當做,作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傳:傳送

33.一:全

34.觀:**

35.自:從

36.是:此

37.指:指定

38.作:寫作

39.立:立刻

40.就:完成

41.其:代詞,代指這首詩

42.文:文采

43.理:道理

44.皆:都

45.可:值得

46.觀:觀賞

49.者:……的地方(方面)

40.邑人:同(鄉)縣的人

51.奇:對……感到驚奇(奇怪)(意動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華

53.稍稍:漸漸

54.賓客:這裡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名詞作動詞)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求取

59.之:它,代仲永的詩

60.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其,這。然,這樣。

61.日:每天

62.扳:通「攀」,牽,引

63.環:四處,到處

64.謁:拜訪

65.使:讓

66.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67.聞:聽說,聽聞

68.之:它,代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

70.從:跟隨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72.還:返回

73.於:在

74.令:讓

75.作:寫

76.稱:相當

77.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時,時候。之,的。聞,傳聞。

78.自:從

79.復:又,再

80.問:詢問

81.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注:不可解釋為完全)

82.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83.之:介於主謂之間,助詞無義。

84.通:通達

85.悟:聰慧

86.受:接受

87.之:它,代通悟

88.天:先天。

89.之:它,代天資。

90.賢:勝過;超過。

91.於:比。

92.材:同「才」,才能。

93.遠:差距大。

94.卒:最終。

95.之:音節助詞,不譯。

96.為:成為。

97.則:那麼。

98.其:他,代仲永。

99.於:被。

100.者:不譯。

101.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102.彼其:他。

103.如:像。

104.此:這樣。

105.其:不譯。

106.賢:才能。

107.之:它,代後天教育。

108.且:尚且。

109.今:現在。

110.夫:發語詞,不譯;有版本譯為:那些(音讀fú)。

111.固:本來。

112.得:能夠。

113.而:假設關係。

114.已:停止。

115.耶:表示反問,相當於「嗎」、「呢」。

116.通悟:通達聰慧。

方仲永的三個階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十二三: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朗讀停頓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題目理解

「傷」,是「為......感到悲傷」的意思[意動用法]。流露出作者對乙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強調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2023年版)

「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乙個天才最終淪為乙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後天教育,思想落後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終成了乙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要學習,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也對應了孔子的一句話: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相關古文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①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②而難成;久處一方③,則習染④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⑤,無車馬之資⑥,猶當⑦博學審問⑧,古人與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⑩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11)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12),終無濟於天下。

字詞注釋

①選自《與友人書》,作者顧炎武。②孤陋:學問和見識淺薄。

③方;地方。④習染:沾染上某種習氣。

習:沾染。⑤窮僻之域:

貧困偏僻的地方。⑥資:費用。

⑦猶當:還應當。⑧審問:

詳細考究。⑨古人與稽:與古人相合。

稽:合。⑩庶(sh))幾:

差不多。(11)面牆:對著牆壁,即一無所見的意思。

(12)子羔、原憲之賢: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子羔,即高柴,春秋衛人;原憲,字子思,春秋魯人。

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詩文翻譯

人們求學(或做學問),不能天天上進,就要天天後退。孤獨地學習,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啟發),就必然學識淺薄難以成功;長久住在乙個地方,就會不知不覺地沾染上某種習氣。不幸住在窮鄉僻壤,而又沒有(雇用)車馬的盤費,還應當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考究,與古人相合,來探求學習裡邊哪是對的哪是不對的,這樣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穫)。

如果既不出門(拜師友),又不讀書,那就是不學無術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也終究無濟於社會。

賞析  這篇短文講了人們求學的道理。乙個人做學問求進取,若不能前進則必然後退。關於「不日進則日退」這一問題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是「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二是「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三是「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緊接著文章從「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去假設,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有「子羔、原憲之賢」也「無濟於天下」。

傷仲永教案及反思

傷仲永 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傷仲永 一文重在一 傷 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後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要讓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後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並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由於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都會有一定的困難,...

傷仲永教案

教學設計 a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了解 之 於 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體會語言的簡潔 洗鍊。教學難點 方仲永 混然眾人 的原因是什麼?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後 段作者的思想 觀點?安排一課時。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課文匯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 的靈感加...

傷仲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傷仲永 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處理 教法選擇 學法指導 教學設計四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一 教材處理 一 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 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