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間習俗

2022-12-08 22:12:05 字數 1629 閱讀 8894

[拜年][開門炮仗][占歲][貼畫雞][聚財]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乙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週曆,週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曆,秦曆建亥,以農曆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曆,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xx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

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曆,並以中華**紀年。但陰曆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曆。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

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乙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占歲: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

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公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

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

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乙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

《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

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根據民間習俗

根據民間習俗,女人一生中僅有三次改善體質的機會,亦即初經來潮 月子產後以及更年期,其中,又以新陳代謝變動最大的產後時期最為關鍵。產婦應把握此一時期進行身體調養,遵循平衡的獲得營養與調理 進行良好的產後照顧習俗,否則就會落下病根 月子沒坐好,老來就受苦 雖然舊傳統式微,但是當今社會仍然堅信這一民俗,並...

中國春節民俗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 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 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臘月二十七 二十八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 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中國春節民俗介紹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 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 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臘月二十七 二十八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 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