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社會適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調適研究

2022-12-08 17:00:06 字數 5432 閱讀 7071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存在成長環境、民族文化和經濟發展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因而在大學存在較大的社會適應問題,如交往不暢、接受知識困難、心理障礙等。為了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較快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需要對他們的心理結構做適當調適。

為此,文章從少數民族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矛盾入手,對其發展的現實性問題作以簡略的理論與實踐**。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調適

知識經濟及資訊時代給我國的少數民族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衝擊和挑戰。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對他們特殊的文化及內在的心理模式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對於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這種衝擊使他們表現出諸多的不適應。

在大學校園裡,各民族大學生彼此間文化上的碰撞,尤其是心理上的衝突使得他們在社會適應方面面臨種種挑戰。為了調適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以便能夠較快適應大學生活,以下對他們的心理調適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不適應的主要表現

1.新環境所帶來的不適應。

我國的少數民族絕大多數集中在西部地區,包括新疆、內蒙、**、甘肅、青海、寧夏、雲南和貴州。這些區域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等方面與內地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自然環境方面,新疆、**等邊陲的特殊自然環境使得來自這些區域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內地校園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等不適應狀況;[1]在人文環境方面,少數民族的文化、信仰、習俗乃至語言等與內地也有較大差異。

這些差異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與漢族甚至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存在一定的困難;少數民族大學生所具有的獨特而傳統的飲食習慣,加上宗教的約束,使得他們與內地的飲食習慣格格不入而造成不適應;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家鄉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承壓能力差、閒適的生活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內地城市以及校園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2.人際關係不暢通。

少數民族大學生從單一的生活環境到多民族學生共處的、更加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使他們本來缺乏技巧和方式的人際交往變得極不暢通,他們甚至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出逃避和恐懼。這種人際交往態勢不但嚴重影響了他們的交往效果,而且對他們的個性培養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他們大多性格內向、孤僻,更有甚者表現出比較明顯的自卑心理。

為了解決自己的這種人際交往局面,少數民族大學生也進行了相應的自我調適。如,他們會本能地通過「老鄉會」等小團體加強與本民族大學生聯絡而尋找歸屬感。,從而加速了自我封閉。

[2]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不暢的人際關係是造成他們與其他民族同學之間的誤解和不信任乃至衝突的直接誘因。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一)社會適應所引起的心理矛盾。

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都是到非少數民族聚居區來求學的。所以,他們的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如上文所述,少數民族大學生脫離了自己原來的社會環境,不但生活空間、社會方式和文化氛圍等改變了,甚至語言交際形式也改變了,給他們的社會適應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在這種形勢下,少數民族大學生會出現既要保留本民族文化社會背景,又要運用新的思維形式和情感表達方式來適應新的環境,因而陷入左右為難的窘境。而自己的原有價值觀念及行為導向又與新環境中的新要求性衝突,在具體的適應中內心矛盾重重。

(二)與他人交往、融入新環境的矛盾心理。

少數民族學生從小就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習俗的薰陶,所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念對他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種影響的結果是,,一旦這種驅動力被破壞,他們就會陷入痛苦或心理矛盾、左右為難的境地。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與其他民族學生交往的渴望和很快融入新的環境願望,而且也在不斷地自我調適。

在與其他民族學生的學習和交往當中,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多數情況下又是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認知結構為依據來選擇朋友和決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而從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的。但是,他們的情感體驗受與本民族特色相符的定勢心態的影響和牽制,即左右著他們的道德感、美感對理性的追求等。這樣,在與其他民族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如果出現語言交流不暢,與自己的生活習俗相衝突等情況,就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謹慎、或者有意迴避與別人的接觸。

尤其是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涉及信仰問題格外小心謹慎,惟恐自己的言行與對方的信仰行為準則不相符或違反了其禁忌而引起不愉快或帶來不必要的矛盾或衝突。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表達方式一方面受到與本民族文化的驅動,另一方面在新的環境裡總是程度不同地被受拘束,感覺和情感不能盡情表達,人際關係處理不暢,經常處於鬱悶和煩惱之中,深感孤獨和壓抑。

在以上矛盾心理的驅使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1)生活壓力。

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的貧富差異使得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2)孤獨離群。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文化水平差異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游離於班級群體之外。特別是部分原來在本民族地區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進入大學後,與內地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綜合素質所存在得較大差距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3)各種極端心理狀態。在大學裡,有的少數民族學生因環境所壓,加上人際關係不暢,他們會自我封閉於較小的生活環境中,與外界交流機會偏少,甚至不願意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長此以往,出現了各種極端心理狀態。

如,焦慮、恐懼、緊張、羞愧、自卑、失落、孤僻等。[3]

三、從社會適應角度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調適的思考

人的心理矛盾的出現總是有因可循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矛盾與其社會適應過程有直接的關聯。因此,本文建議,應當從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全面適應為導向,對其矛盾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調適。

(一)加強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為目的的教育

1.加強民族政策教育。

一是注重弘揚民族精神。與所有民族的大學生一樣,少數民族大學生也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心祖國的發展和自己家鄉的建設和本民族興旺發達。有學者調查發現:

貴州省少數民族大學生中絕大多數(85%)人對國家抱有深厚的感情,89%的人具有建設家鄉、發展民族地區的強烈願望。[4]而且這些情懷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流思想。這種思想與少數民族在發展歷程中如何從所飽受的苦難和壓迫中解脫出來有著特別密切的聯絡。

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將他們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並且一步步扶持他們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因此,他們對中國共產黨有著特殊的感激之情,對社會主義制度也有發自內心的擁護之情。這些情誼激發起他們熱愛祖國,建設家鄉、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的強烈責任感。

尤其是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自身所具有的從家鄉父老鄉親那裡繼承來的,或因長期受本民族精神的薰陶感染而形成的熱愛本民族和文化的情懷是他們重要的精神支柱。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他們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本文認為,要調整少數民族大學的各種矛盾心理,首當其衝應從加強理想道德教育,弘揚他們的這種民族精神做起,通過以弘揚民族精神為主線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們努力克服那種盲目的民族自尊感,真正激發起他們樹立較為遠大的理想與目標,並以正確的民族精神不斷鞭策他們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努力奮鬥。

二是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政策教育。在現代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對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政策教育,必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前提,並圍繞愛國主義教育而不斷展開。

我國的大學生教育實踐顯示,民族政策教育曾經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必修課」,而在內地高校往往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此類教育的重點。這種教育思路無疑是各有不足的。所以,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矛盾現狀,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民族政策教育,使所有大學生都能夠了解或重溫我國自古以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情,以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人民互尊互敬,相互了解、幫助和學習的光榮傳統,從而進一步樹立起各民族相互離不開對方、榮辱與共的思想,進而更加增強各民族大學生之間的凝聚力。

2.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某種程度上,矛盾心理的存在與否與個體的心理素質的好壞有關。所以,要克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各種矛盾心理,應注重他們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而要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素質,需從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抓起。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與他們各自的認知水平和行為特徵又有直接性的關聯。這就要求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細緻把握其思想脈搏和情感需求,引導他們多參與各種適應性的社會活動,盡力消除存在於他們身上的一些蒙昧落後意識對其帶來的消極影響,努力培養他們,使其最終具有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的良好心理素質。少數民族大學生應當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質的內容涵蓋了他們人生的遠大理想,應對困難和問題的勇氣、信心和意志、毅力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健康心態,等等。

具體而言,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需做好以下幾點:首先是教育學生發展健康的自我意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為善,待人真誠。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調節不良心理,學會正確迎對各種考驗和挫折等;善於控制個人的心態和情緒,並經常保持積極愉快的心理狀態。

第三,要教育學生學會正視差距,敢於正確面對因生長環境的封閉、落後給自己所帶來的不足以及導致的不良心理反應,並能夠尋找到心理的平衡點,努力克服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二)順應其固有的心理動力定型結構

從前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社會環境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維中,關於情感存在一種動力定型結構,具體表現為由於不同的民族社會文化背景會形成不同的民族意識,思維、認知和情感表達方式等。這些差異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不斷適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強化訓練的結果。

[5]所以,長期成長於其中的本民族的文化環境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構架系統深受傳統文化意識習俗的影響,這種心理動力定型結構早已建立並固化於其情感之中,形成了與本民族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評判是非曲直的原則。這種原則帶有普遍性的特徵,直接影響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理發展,導致他們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在與人日常交往中,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這種定型結構去思考問題,選擇評判並處理身邊的人、事、物,或者直接運用其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所以,本文認為,調適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不適心理,應當充分考慮他們原有的、且與他們的民族社會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動力定型結構,並且在不斷順應其這種心理動力結構的前提下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良好心理素質。本文建議的具體調適方法是:順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本民族社會文化背景,避免破壞其動力定型結構。

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利用與本民族社會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認知結構來學習、生活、進行人際交往、處理自己的日常事務等。這是一條從情感上調適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的可行之路。通過這種途徑能夠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愉悅中癒合自己的心理不適。

(三)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態勢為關注的重點,及時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

從前文的分析可知,身處新的文化環境氛圍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內心世界充斥著許多矛盾,也經歷著一系列的衝突。他們有了解並調整自己,與其他民族學生交流的強烈願望,但往往遇阻頓挫。究其原因,除了前文提及的心理矛盾之外,日益開放的人才市場體制下的激烈擇業競爭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上也會產生一定的壓力。

他們中的許多人因不能承受這種壓力而產生的較大心理負擔也會導致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所以,作為高校,要想方設法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增長知識和見識,同時養成開朗豁達而且良好的對待生活心態;培養他們練就一定的心理承壓能力,一旦面臨壓力或身處不愉快境地時能夠將自己的消極情緒控制在最低線,並努力調適自己,以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情緒和精神狀態應對日常學習和生活。實踐證明,在民族高校開展心理諮詢工作是非常必要的[6],也是一條解除或消除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有效途徑。

開展心理諮詢是為了預防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疾患的發生,防患於未然。具體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心理調查、心理測驗等方式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開展心理諮詢還可以得到大量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基本資訊資料,為長期調適他們的心理不適提供決策性的參考意見;而且,這些資訊和資料也為尋找癥結,排除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精神壓力,克服不良的認知、情緒、意志等所導致的心理障礙乃至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提供了必要的依據,並引導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各種不適,迎接各種挑戰。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研究

作者 黃啟杰 文存閱刊 2018年第09期 摘要 文化適應是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文化對於環境的適應,有時也指文化的各個部分的相互適應。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創造出來的物質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本文立足社會實踐與最新理論,旨在探索95後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研究作者 張鵬 中國 亚细安博覽 2013年第09期 摘要 當代中國的多元文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我國社會快速變遷的今天,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與適應就顯得尤為明顯。而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必然面臨著衝擊和影響。因此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適應,不僅關乎少數民族大學...

身份視角下少數民族大學生語言學習動機

摘要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語言學習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身份投資和身份提高理論的指導下,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配對變語法對六十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動機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他們的語言學習中存在著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並且在工具性動機中有身份投資 身份提高的因子。這一研究結果啟示人們在語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