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案

2022-12-06 09:09:06 字數 1944 閱讀 6994

8 古詩二首·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樓、依、瀑 」等12個生字,會寫「盡、照」等10個字。

2.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壯麗。

3.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想象畫面,背誦古詩。

難點: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和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課題:

1.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看著這幅畫說一段話?

3.動畫出示:一天傍晚,唐朝大詩人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看到夕陽在群山中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

詩人被眼前的美景吸引,可是他不滿足於眼前看到的景象,想知道遠處的風景是什麼樣的,可站在岸邊看不到呀。

4.你有辦法讓詩人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5.詩人登上鸛雀樓後,明白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的道理,於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二、教師引導學生讀課題後解題,啟發思考。

1.讀一讀:我能自己把課文讀得響亮、準確又熟練。

(學生自由練習讀課文後,教師多種形式指導朗讀。)

2.找一找:課文圖中哪些景物表現出了這首詩的意思呢?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鏈結出示課文內容學習。

(一)啟發學生看**釋題目、作者、詩句的意思。

1.看圖猜猜:題目是什麼意思?(題目的意思是說:作者登上鸛雀樓。)

2.你對這首古詩的作者王之渙有哪些了解呢?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麴歌唱。

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二)了解詞義。

白日:太陽(這首詩中指快落山的夕陽依:依傍。

盡:消失。在詩句中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希望、想要。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眼界寬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

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三)了解詩意

1.讀一讀,找一找:前兩行詩裡寫看到了什麼景物?圈出來。

2.看圖想一想,說一說:前兩行詩是什麼意思?

(前兩行詩的意思是說:太陽依傍著山漸漸地落下去,黃河向著東面的大海滔滔流去。)

3.再看圖再想一想,說一說:後兩行詩是什麼意思?

(後兩行詩的意思是說:如果想要看到很遠很遠地方的風景,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4.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小節:

前兩行詩是寫作者站在鸛雀樓上看到的美麗壯觀的景色,後兩行詩寫出作者想到的道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只有更加努力,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四)課堂練習。

1.我有辦法把古詩《登鸛雀樓》背熟練。

2.我能按照課文填空:

《登鸛雀樓》的作者是( )朝的著名詩人王之渙。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五)教師小結,表揚學習表現好,獎勵**這首詩的動畫。

(六)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像鸛雀樓這樣美麗的樓台?

分別以**,文字、詩歌等的形式簡介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蓬萊閣。

五、布置作業:

1.回家把課文背熟,默寫出來。

2.和家長一起上網檢視:中國古代十大名樓是哪些?各是怎樣的?

3.讀熟古詩《望廬山瀑布》。

六、板書設計

白日……

黃河……

欲窮…..

更上……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s版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 經 以字詞的訓練為 緯 來構...

初中生寫景作文 遊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早就熟背了王之渙的 登鸛雀樓 今天,我總算是有幸親眼目睹了!真不愧為四大名樓之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雄偉,高大。導遊阿姨說,鸛雀樓總高73.9公尺,其中,光基座就有16.5公尺呢!總面積竟達33206平方公尺!樓身面寬7間,進深5間,外觀3層,可利用...

一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1教學反思語文A版

登鸛雀樓 古詩 登鸛雀樓 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 太陽西沉 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