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經濟張世寧

2022-12-05 18:09:06 字數 4679 閱讀 8310

摘要】:先秦儒家等級觀念在經濟思想上的反映就是人們對財富的占有和消費應與社會地位相符;人們的社會職業應分出尊卑貴賤的等級。先秦儒家等級觀念有其產生的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條件。

等級觀念不利於社會公平競爭、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不利於社會健康發展。

一、先秦儒家等級觀念的主要內容

1、人們對財富的占有和消費應與社會地位的等級相符

在這方面有兩層含義:一是說人們處在某種等級地位上,就應該享受相應的生活和物質待遇;二是說人對財富的占有和追求必須受等級地位的限制,否則便是不道德的,違背禮義的。

孔子認為財富的分配和消費必須依禮而行。在古代禮的含意非常廣泛,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是禮的基本內容。孟子所處的時代比孔子晚100 多年,這時封建制度已成定局,孟子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更積極地宣揚封建等級觀念,封建等級秩序在他手中形成了一套明確的制度。

《孟子》中有這樣一段話:「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2、人們的社會職業應分出尊卑貴賤的等級孔子認為,人們所從事的社會職業有尊貴的,有卑賤的,就總的社會分工而言,社會上分為兩種人:一種是不從事物質生產勞動而占有豐富物質財富的「君子」(包括天子、諸侯、各級臣僚及儒者) ,一種是廣大從事物質財富的創造,卻只有很少物質財富的被統治者,即所謂「小人」。孔子堅決反對「君子」直接參加生產勞動。

孔子認為君子從來就是「坐而論道」「, 學以致其道」,根本不該從事勞動生產,也不懂得生產知識,生產勞動都是小人所幹的事。

二、等級觀念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由於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對往後二千餘年的中國社會制度、思想文化、政治經濟等級各方面都有極其巨大的影響。不可否認,等級觀念在歷史上也曾有過一些積極的影響。比如它要求社會各等級上的人對財富的占有和消費都要和其社會地位相符,應有一定的標準,當然這首先是在為剝削階級和勞動人民貧富懸殊的生活製造合理的藉口,但另一方面,這又對統治階級的橫政暴斂、肆意揮霍物質財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為儘管不同等級的標準高低懸珠很大,但有了標準總比沒有標準限制要好些。

它強調要嚴格按等級分配土地,這為以後一些開明統治者及各級官吏反對官宦大戶兼併土地和制定相應的土地政策提出了理論依據。但在更多方面等級觀念所起的作用是消極的,僅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言,它所起的消極作用至少有下面三個方面:

首先,它抑制和遏止了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展開平等的競爭。儒家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同樣,不在其位也不應謀其財、受其祿,當乙個人的社會地位沒有正當公升遷時,應該安分守位,不要去爭權奪勢和謀財取利。

次,維護傳統的自然經濟,壓抑商品經濟,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解脫種種人身依附關係;要求打破等級制對人的壓迫和禁錮;要求改變等級制度下人的縱向流動而實現人的橫向流動等等。而等級制度是建立在等級壓迫和不平等基礎上的,它所規定的義務是單方面的,「君可不敬,臣不可不忠;父可不慈,子不可不孝。

」它要求人們在生產資料的占有和生產資料的分配等方面嚴格遵循貧富貴賤的社會等級,滿足並安于這種既定的社會地位,而不要犯越禮去謀財取利;它引導人們走仕途經濟的道路,而排斥別的「發財」方式和致富道路;它主張人們安分守已,而抑制個人和個體間的利益競爭。這些都是和商品經濟觀念有著根本衝突和互相排斥的,商品經濟要求人們形成價值本位,而且這種價值

本位是以獨立自由為前提的,因而這種等級觀念極大地排斥和阻礙商品經濟,不利於市場經濟的機制充分發揮。

第三,錯誤的職業觀導向,影響社會全面健康發展。它用一系列貴賤等差觀念去看待不同的社會職業及處於不同職業中的人,如君貴臣賤,官貴民賤,士貴農賤等。這種貴賤等差的職業觀,幾千年來一直指導和影響著人們選擇職業和日常的經濟活動。

二千多年來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使人們輕視物質生產勞動,忽視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開發研究,以致造成經濟和科技落後的歷史後果。這些情況目前在一些落後地方較為明顯,把「從政」看成是人生的唯一追求,而一旦「從政」之後,就把這種「從政」帶來的「權力」看成是人生享受的巨大源泉,這也是一些落後地區腐敗現象難以革除的原因之一,從而影響社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陳啟智  [摘要] 儒學包含著豐富的經濟思想, 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 逐漸形成較為完備的理論

體系。與道、法兩家經濟思想比較, 凸顯了如下特色: 以經世濟民為出發點的經濟思想, 在

考慮經濟事務時, 首先考慮其倫理價值和人的尊嚴, 因之具有與倫理思想同構的特點; 藏富

於民的經濟政策, 主張富國首在富民和工商民營, 屬於適度干預的自由經濟思想; 以本末之

辨為槓桿, 不斷調整農工商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輕重, 表現了動態均衡的經濟思想。考察儒

家經濟思想影響時, 應考慮其與法家經濟政策的制約關係。

[關鍵詞] 儒家經濟倫理富民自由均衡

[中圖分類號] b222 f09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 - 2627 (2000) 06 - 0004 - 13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二○○四年第四期)

1.倫理經濟思想:儒家一方面肯定人的慾望, 一方面又認為應對人的慾望有所節制, 儒家的觀點可以

稱之為節欲論。孔孟認為不能為了滿足慾望而喪失人的尊嚴, 也不能為了一己的利益而

損害他人以至公眾的利益。荀子則從理論上論證了這一問題。他說: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 則不能不爭。爭

則亂, 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 故制禮義以分之, 以養人之慾, 給人之求。使

欲必不窮乎物, 物必不屈於欲, 兩者相持而長, 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

論》)以禮義之分, 對人的欲求適當加以限制, 使之規範化, 反而更能「養人之慾, 給人之

求」。由於禮義的調節作用, 還可「使欲必不窮乎物, 物必不屈於欲, 兩者相持而長」。

物指財貨之類, 由於禮義的居間調停節制, 使欲不必慮物竭而受到遏制, 使物反因欲節

而得到增長。慾望與財貨相扶持而並進。從而賦予禮義以實際的經濟意義。

儒家有時也要求人們安貧樂道, 顯然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追求, 但這主要是對士的

要求, 安貧的目的在於樂道, 即為維護正道、追求正義而安于貧賤。顏回簞食瓢飲, 受

到孔子的稱讚。孔子蔬食曲水, 自稱樂在其中。應該說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殉道精神。尤

其在乙個無道的國度裡, 提倡安貧樂道, 獨善其身, 或隱或去, 不苟合作的精神, 有其

一定的積極意義。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孔子所提倡的倫理規範不僅是對個人的要求, 也是

對乙個國家的要求。國家應該創造乙個良好的政治環境, 以鼓勵和滿足人民對財富和榮

耀的追求。孔子認為邦國有道與否, 是決定是否於其中爭取富貴的首要前提。他在《述

而》篇所說: 「富而可求也, 雖執鞭之士, 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也應是以

此為前提的。「邦有道」則富可求, 雖執鞭御車, 在所不辭; 「邦無道」則富不可求, 還

是從事我安貧樂道的事業吧。遭逢政治昏亂, 富貴固不可期, 即使政治清明, 也並非所

有追求都能如願, 所以孔子才有「富貴在天」的喟嘆。

春秋戰國時期, 為了適應競爭的需要, 產生了兩種富國論。一種是由管子開其端的齊法家富國濟民論和**法家的弱民富國論; 一種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富民而後國富論,孟子稱為仁政, 荀子稱為裕民富國論, 其以國家的富強必須建立在民富的基礎上是一致

的。《史記》說: 管子相齊, 「設輕重魚鹽之利, 以贍貧窮」, 而齊國富強。商鞅變法,

秦國「家給人足」,「兵革大強, 諸侯畏懼」。確實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法家富國理

論有兩點一致之處, 一是「官山海」「榷鹽鐵」, 即一切利權歸國君所有; 二是主張「利

出一孔」, 一切利達之路皆由國家或君主頒賜, 堵塞獲取財利的其他所有途徑, 從而迫

使人們俯首聽命。只不過**法家主張「強國務在弱民」, 把人民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

一切剩餘財富, 盡量加以徵收,「上藏」國庫, 並用嚴刑峻罰的方法驅使人民耕戰以富

國; 而齊法家則更多地是借助經濟的手段, 達到控馭人民並進而富國的目的。《管子》

書有雲: 「五穀食公尺, 民之司命也; **刀幣, 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

命, 故民力可得而盡也」(《輕重·國蓄》) 。可見其所謂「以贍貧窮」者, 不過以輕重散

斂之術, 先將五穀食公尺聚斂起來, 然後再以平價賣給百姓, 以便更有效地控馭人民而

已。3.均衡經濟思想:先秦儒家也經常使用本末的概念。孔子就曾說過: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的話。

看來孔子是以人道為本, 而以人事為末的。然而他並不因人事為末, 而輕忽經濟事務。

於士農工商亦無所軒輊。孔子在其招徠遠人的政策中, 特別注重工商的引進: 「子庶民

則百姓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中庸》) 。春秋時代, 東方諸國工商業者的身份大都自由

化, 使得招徠和僱傭成為可能。所以《中庸》將招徠和管理工商列為治國九經之一。朱

熹注此句曰: 「來百工, 則通工易事, 農末相資, 故財用足」。農工相資而進, 才能生產

出更多的財富。應該承認這是一種均衡發展的觀念。子貢「廢著鬻財於曹衛之間」,「不

受命而貨殖焉」, 孔子稱讚他: 「億則屢中」。《說苑·政理》紀其佚文曰: 「四民均則王道

興而百姓寧」。將四民均衡, 而非有所輕重, 作為興王道寧百姓的基礎。

荀子則用本末分析財政和經濟的關係, 認為: 「田野縣鄙者, 財之本也; 垣窖倉廩

者, 財之末也。百姓時和, 事業得敘者, 貨之源也; 等賦府庫者, 貨之流也」(《荀子·

富國》) 。主張尋源務本, 富國先從發展經濟, 增加生產著手。如果捨此不圖, 一味從財

政上打主意, 甚而損害生產力以增加財政收入, 就無異於「伐其本, 竭其源, 而並之其

末」了。

先秦儒家經典《禮記》所蘊含體育制度

試論先秦儒家經典 禮記 所蘊含的體育制度 禮記 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它詳細地記錄了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對我國古代教育制度 教育理論 教學思想乃至婦幼教育,都作了全面地總結,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巨大且久遠的影響。其中體育教育思想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教育自身的發展而發展,...

先秦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先秦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不竭甘泉,先秦儒家文化在襁褓之時,就穿上了一件具有 道德化 特徵的外衣。這是中國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中國的德育思想深植於此並持續不斷地發展著。先秦時期 西元前11世紀 西元前221年 主要包括商周和春秋戰國兩個階段。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周公 姬旦 在長期的政治實踐...

先秦儒家德性源流 以「天命天道」與「禮」為中心

大凡哲學思想體系,均需解決五層對待之關係,即天與人 人與社會 人與人 人之德與行 人之心與德此五層同心圓者。若合而言之,則為宇宙創生與價值賦予,若終而論之,則為天人關係。儒家之起,當溯於上古之 絕地天通 蓋上古至殷,均窮於神人之際,迄 絕地天通 方人神兩分,其神分為至上 祖先 自然三者,則先民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