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先秦諸子語錄

2021-05-30 08:55:39 字數 1823 閱讀 6127

a) 先秦時期,諸侯各國紛爭,社會急劇動盪,與此相應在思想文化領域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學說,諸子蜂起,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雜家等「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先秦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紛紛倡言立說,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各抒己見,提出了豐富多彩、充滿智慧型和創見的思想主張。儘管其中的有些內容受歷史的侷限已難以適應現實的需要,但也有不少論述蘊含著豐厚的人生經驗和深刻的思想哲理,富有啟示和教益,至今仍值得借鑑汲取,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b)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論語·為政》[2])

c) 子貢曰[3]:「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4]?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5]!堯舜其猶病諸[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7]。」(《論語·雍也》)

d)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e) 子張問仁於孔子[8]。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9]。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10]。」(《論語·陽貨》)

f)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11]?」子曰: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12]。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13]。」……子張曰:

「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14]。

」(《論語·堯曰》)

g)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15]。(《孟子·梁惠王上》[16])

h)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7]。(《孟子·梁惠王下》)

i) 齊宣王問曰[18]:「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19]?」孟子對曰:

「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20]?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21]。殘賊之人,謂之一夫[22]。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孟子·梁惠王下》)

j)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23]。(《孟子·離婁上》)

k)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24]。(《孟子·離婁下》)

l)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5]。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26]。諸侯危社稷,則變置[27]。(《孟子·盡心下》)

m)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與輿[28];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29]。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30]。

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31]。

」此之謂也(《荀子·王制》[32])

n)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33]。(《老子·四十七章》[34])

o)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七十四章》)

p)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35]!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36]。(《老子·七十七章》)

q)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37];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38];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39];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40];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莊子·胠篋》[41])

先秦諸子語錄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先秦思想文化的豐富內涵 精深品質和不朽的社會意義。2.使學生既獲得理想智慧型的啟迪,又受到思想情感 審美體驗 思想境界 人生價值多方面的感悟和薰陶,滋養學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 精神 教學重點 1.諸子百家的思想及影響。2.學習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先秦諸子選讀

一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導學案 學生版 編寫 鐘寧審核 高二語文備課組 2016 2 21 學習目標 一 疏通文意,積累並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二 領會孔子勇於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積極入世。三 聯絡現實,通過 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樣的話題,孔子勇於擔當社會道義的現實意義。教學課...

《先秦諸子選讀》名句默寫

論語 名句默寫 1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來者猶可追 2 知之為知之是知也。3 君子之過也過也,人皆見之 更也,人皆仰之。4 人能弘道 5 無欲速欲速則不達 6 人而無信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7 子曰 歲寒 8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9 出門如見大賓己所不欲在邦無怨,在家無怨。10 舉直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