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性源流 以「天命天道」與「禮」為中心

2023-01-20 19:03:03 字數 659 閱讀 6164

大凡哲學思想體系,均需解決五層對待之關係,即天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人之德與行、人之心與德此五層同心圓者。若合而言之,則為宇宙創生與價值賦予,若終而論之,則為天人關係。儒家之起,當溯於上古之「絕地天通」。

蓋上古至殷,均窮於神人之際,迄「絕地天通」,方人神兩分,其神分為至上、祖先、自然三者,則先民之努力在於彌合之,由彌合之,則有原始禁忌與巫術,二者發展為禮。周革殷命,人力昌明,則神人關係變而為天人關係,周人之努力亦在彌合之。就天而言,至上神「帝令」一遷而為「天命」,再遷而為「命運」,自然神則由智者消解發育而成天道觀;就人而言,則豁醒德性,其乃源於人循天命;由彌合之,則本來人神之禮亦遞而為人世之規範。

然此四者中,「天命」為人力所不可究竟之無限者,天道為人之理性所欲把握之宇宙創生者,禮制為效天法地所裁成之社會規範者,德性為源於天命之人所不能自主發軔者。凡此四者皆外在於主體,挾因果而令自由。故儒家起,欲解決之即需回答三大核心命題:

第一,天命與德性之對待,即德性之源流在外還是在內、在天還是在心之問題,此孔孟之路線;第二,禮制與德性之對待,即德性化**文世界之問題,此七十子與後學《禮記》之路線;第三,天道與德性之對待,即「道器相形」之神本形上學更而為「繼善成性」之生命形上學,此《易傳》之路線。由此,先秦儒家以德性朗潤生命,超因果而主自由,消解天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人之德與行、人之心與德此五層對待斷分,從而一統宇宙創生與道德賦予,挺立德性主體。

先秦儒家經濟張世寧

摘要 先秦儒家等級觀念在經濟思想上的反映就是人們對財富的占有和消費應與社會地位相符 人們的社會職業應分出尊卑貴賤的等級。先秦儒家等級觀念有其產生的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條件。等級觀念不利於社會公平競爭 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 不利於社會健康發展。一 先秦儒家等級觀念的主要內容 1 人們對財富的占有和消費應與...

先秦儒家經典《禮記》所蘊含體育制度

試論先秦儒家經典 禮記 所蘊含的體育制度 禮記 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它詳細地記錄了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對我國古代教育制度 教育理論 教學思想乃至婦幼教育,都作了全面地總結,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巨大且久遠的影響。其中體育教育思想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教育自身的發展而發展,...

先秦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先秦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不竭甘泉,先秦儒家文化在襁褓之時,就穿上了一件具有 道德化 特徵的外衣。這是中國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中國的德育思想深植於此並持續不斷地發展著。先秦時期 西元前11世紀 西元前221年 主要包括商周和春秋戰國兩個階段。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周公 姬旦 在長期的政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