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講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模組五 中學生發展心理

2022-11-27 01:51:06 字數 4664 閱讀 7732

模組五:中學生發展心理:

1.中學生的認知發展

一、記憶的發展

(1)記憶容量的發展:初中學生的記憶容量超出**。

(2)記憶的主要特點:自覺地運用意義記憶,同時有效地運用機械記憶。多方面的記憶效果達到個體記憶的最佳時期。有效地運用各種記憶策略。

二、思維的發展

形式運算水平:抽象邏輯性

建立假設和檢驗假設的能力。

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 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分離。

2.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1)中學生認知結構體系基本形成。(認知的核心成分-思維能力)(2)中學生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3)認知與情感、意志、個性得到協調發展。

3.情緒的基本分類:

人類具有四種基本的情緒: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快樂是一種追求並達到目的時所產生的滿足體驗。

它是具有正性享樂色調的情緒,具有較高的享樂維和確信維,使人產生超越感、自由感和接納感。憤怒是由於受到干擾而使人不能達到目標時所產生的體驗。當人們意識到某些不合理的或充滿惡意的因素存在時,憤怒會驟然發生。

恐懼是企圖擺脫、逃避某種危險情景時所產生的體驗。 引起恐懼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處理可怕情景的能力與手段。悲哀是在失去心愛的物件或願望破滅、理想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體驗。

悲哀情緒體驗的程度取決於物件、願望、理想的重要性與價值。

在以上四種基本情緒之上,可以派生出眾多的複雜情緒,如厭惡、羞恥、悔恨、嫉妒、喜歡、同情等。

4.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

①青少年的情緒不穩定,易波動;②青少年的情緒反應強烈,易動感情; ③情緒外露和表達趨於理性化。

5.中學生情緒變化的兩極性具體表現為:

(1). 複雜與簡單共存

進入中學以後,隨著環境的改變,視野的擴大,知識的增多,中學生的情緒領域也在不斷拓寬。 但是,由於諸多因素影響,中學生的所有情緒體驗,尤其是高階情感體驗尚存在一定的簡單性,如有的中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僅僅是因為興趣深厚,對學習的熱情僅僅是為了榮譽,把友誼理解為「義氣」等。

(2). 強與弱共存

中學生的情緒十分強烈,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歡呼雀躍,或垂頭喪氣的現象屢見不鮮。與此同時,他們的情緒還有著溫和細膩的一面,在與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師長交往時, 他們也會表現出溫文爾雅、和顏悅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發生,有時也會冷靜理智地對待和處理。

(3). 波動和穩定共存

中學生的情緒波動性表現為情緒的大起大落,往往從乙個極端走上另乙個極端。與波動性相對的是穩定性,中學生在形成一種看法後,有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堅持性,不易改變。

(4). 微妙的隱蔽性

中學生的情緒表現具有內隱的性質。但中學生畢竟閱歷較淺,涉世未深,內心深處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強烈願望,依然比較坦露、率直,當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緒時,也會鋒芒畢露,遇到知己時, 也會傾訴真情,所以,情緒的隱蔽性是相對而言的。

6.依據情緒發生的強度、速度、緊張度、持續性等指標,可將情緒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

(1).心境:心境是一種具有感染性的、比較平穩而持久的情緒狀態。當人處於某種心境時,會以同樣的情緒體驗看待周圍事物。平穩的心境可持續幾個小時、幾周或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

(2).激情:激情是一種爆發快、強烈而短暫的情緒體驗。

如在突如其來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會產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緒反應。在這樣的激情狀態下 ,人的外部行為表現比較明顯, 生理的喚醒程度也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顧一切的魯莽行為。因此,在激情狀態下, 要注意調控自己的情緒,以避免衝動性行為。

(3).應激:應激是指在意外的緊急情況下所產生的適應性反應。

當人面臨危險或突發事件時,人的身心會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如肌肉緊張、心率加快、呼吸變快、血壓公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當遭遇歹徒搶劫時,人就可能會產生上述的生理反應,從而積聚力量以進行反抗。但應激的狀態不能維持過久,因為這樣很消耗人的體力和心理能量。

若長時間處於應激狀態 ,可能導致適應性疾病的發生。

7.人格的基本特徵:

(1)人格的整體性:人具有多種心理成分和特質,如才智、情緒、願望、價值觀和習慣等, 但它們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絡並整合成為乙個有機組織。乙個現實的人的行為不僅是某個特定部分運作的結果,而且總是與其他部分緊密聯絡、協調一致進行活動的結果。

精神**症是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病,布洛伊勒在提出精神**症這個術語時便認為,精神**症是精神內部的**,他將統—性的喪失、精神的內部**視為此病的本質。

(2)人格的穩定性:人格的穩定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時間的持續性。

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人格持續性首先表現為自我的永續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謂人格特徵是指乙個人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與行為特徵,那些暫時的、偶爾表現出來的行為則不屬於人格特徵。

例如,乙個外向的學生不僅在學校裡善於交往,喜歡結識朋友,在校外也喜歡交際,喜歡聚會,雖然他偶爾也會表現出安靜,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

(3)人格的獨特性:人格的獨特性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與行為是各不相同的。由於人格結構組合的多樣性,使每個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點。

我們強調人格的獨特性,並不排除人們之間在心理與行為上的共同性。人類文化造就了人性。

同一民族、同一階層、同一群體的人們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徵。文化人類學家把同—種文化陶冶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徵稱為群體人格或眾數人格。

(4)人格的社會性:人格的社會性是指社會化把人這樣的動物變成社會的成員。人格是社會的人所特有的。

人格是在個體的遺傳和生物基礎上形成的,受個體生物特性的制約。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人格是個體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綜合。但是人的本質並不是所有屬性相加的混合物,或者是幾種屬性相加的混合物。

構**的本質的東西,是那種為人所特有的,失去了它人就不能稱其為人的因素,而這種因素就是人的社會性。其實,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本能,也是受人的社會性制約的。

因此,可以這樣概括:人格是個人各種穩定特徵的綜合體,顯示出個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的獨特模式。這種獨特模式是個體社會化的產物,同時又影響著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作用。

8.人格的結構:

人格是乙個複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一).氣質與性格

(1)氣質:指在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中表現出的穩定的動力特點。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

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孩子剛出生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

氣質的分類:人的氣質可分為4種型別: 膽汁質(興奮型)、多血質(活潑型)、粘液質(安靜型)、抑鬱質(抑制型)。

多血質的特徵: 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等等。膽汁質的特徵:

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衝動、心境變換劇烈等等。粘液質的特徵: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寡言、情緒不易外露,注意穩定但又難於轉移,善於忍耐等等。

抑鬱質的特徵:孤僻、 行動遲緩、體驗深刻、善於覺察別人不易覺察到的細小事物等等。

(2)性格:是表現在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的較為穩定而有核心意義的心理特徵 。 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並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

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採取的言行上,表現了乙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這些具有道德評價含義的人格差異,我們稱之為性格差異。性格是在後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異。

性格有好、壞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乙個人的道德風貌。

(二).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資訊加工方式,也叫認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歡與別人討論問題,從別人那裡得到啟發;有人則喜歡自己獨立思考。

認知風格有許多種,主要有: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衝動和沉思、同時性和繼時性等。

(1)場獨立性一場依存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人對外部環境(「場」)的不同依賴程度上。場獨立性的人在資訊加工中對內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高,在加工資訊時,主要依據內在標準或內在參照,與人交往時也很少能體察入微。

而場依存性的人在加工資訊時,對外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低,處理問題時往往依賴於「場」,與別人交往時較能考慮對方的感受。

(2)衝動一沉思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問題的思考速度上。衝動的特點是,反應快,但精確性差。

具有這種認知風格的人面對問題時總是急於求成,不能全面細緻地分析問題的各種可能性,不管正確與否就急於表達出來,有時甚至沒有弄清楚問題的要求,就開始解答問題。

達斯等人根據腦功能的研究,區分了同時性與繼時性兩種認知風格。他們認為,左腦優勢的個體表現出繼時性的加工風格;而右腦優勢的個體表現出同時性的加工風格。 ①繼時性認知風格的特點:

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每乙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一種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前後順序,解決問題的過程像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 直到找到問題的答案。

②同時性認知風格的特點:在解決問題時,採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並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其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發散式的。

許多數學操作、空間問題的操作都要依賴於這種同時性的加工方式。

(三).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

一、和諧。

(1)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2)自我體驗: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的最後環節,如學生意識到學習對自己發展的重要意義,會激發起努力學習的動機,在行為上表現出刻苦學習、不怕困難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等成分。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7 掌握小學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8 掌握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知識。9 能夠運用相關知識對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二 學生指導 1.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11 試述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徵。1 觀察。小學生的觀察常注意一些感到好奇的 新鮮的東西,而忽略主要的東西。教師應...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一 考試目標 1.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論 學生發展 教師發展 小學組織與執行的基礎知識,能夠針對我國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2.學生指導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小學生身心發展 思想品德發展 醫療 保健 傳染病預防和意外傷害事故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有針...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教學設計是小學科目二中最後乙個問題,給定語文 數學 英語 體育和美術六科內容,要求從其中選擇一科內容進行作答,從每科的學科特點上看,小學語文最為簡單易答,所以建議選擇語文學科進行作答,下面就語文學科答題技巧進行簡要解析。此題共設定三道問題,第一題10分,第二題10分,第三題20分,共40分。從歷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