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注金匱要略

2022-11-23 16:51:07 字數 5750 閱讀 2509

消渴小便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原文】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1)(《傷寒》作氣上撞心)

【高注】消渴之症,其因皆起於胸膈間,在天之陽氣既虛,而其陽精又竭之所至也。陽氣上虛,則下焦之虛火,因其空而炎其上;陽精上竭,有不能供兩火之燔炙,而不得不資外水以自救,故渴。然邪火在胸膈,其位最高,胃脘雖從此下經,而其受水處,卻較低於邪火,火上水下,未濟之象,下水不能治上火,而上火反具吹虛鼓逼之勢,則所飲者,一直下趨而行為小便矣。

以消易而愈渴,故也消渴也。李氏舊注,引《內經》心移熱於肺,為膈消,雖非仲景之所謂消渴,而與本篇之旨略同者,蓋心肺上熱則一,而與條中之症,發源於下焦者,為大殊也。其又引**二陽結,謂之消,又癉成為消中二語,雖合仲景之旨,然是三四兩條,中焦熱實上炎之消渴,而不可以概下焦之症也。

讀《金匱》者,苟不從**方意,會其全神,而徒為零注死解,縱博引經義,無有是處也。本篇論渴症者八條,一條言下焦之虛火上衝,而為消渴之正病;二條即言其脈,並其**,實由上焦陽氣既虛,陽精又竭之故;三四兩條,言消渴又有因於中焦堅數,而為消渴之變症者,即經所謂二陽結,及中消者也;五條言正病消渴之治例;六七八三條,言渴而不消之輕病,與水飲二門相通之症治,特渴家之緒餘耳。此條之文,見傷寒厥陰,與此大別,蓋在傷寒,重厥陰二字,以厥陰得熱傳經之熱邪,其為病如此,是諸症平列,而無偏重處,且肝中化熱解,而諸症亦罷,又為暫病也。

因其人之上焦,原無虛勞之虧空,以厥陰之化熱,下實而上撞耳。化熱一解,而上焦即有以御之也。若此條,則專注在消渴二字,以消渴之人,先從腎精下竭,不能滋養肝木,而木中之血液亦短,木氣以無陰而不戀本髒,於是悉索而依輔於其所生之心部,譬之失所者,父母之鄉,無棲止之樂,而外就其女家之義也。

且心中真情,既無木液之**,而自乾自空久矣。況腎水下虛,火又以無畏而上熾乎?夫上焦在虛而欲吸之時,下焦具窮而急投之勢,肝氣入心,木得火而風生,火得木而焰起,木火合化而通明於胸膈,將逼中下二焦之津液於不盡不止。

是入傷寒者,為論厥陰之病機;而入本篇者,為論消渴之始末,故曰與此大別也。氣上衝胸四句,雖言消渴者,其自下而上,一路之兼症如此,然亦為厥陰之所必然連及者,故其義與傷寒同。下之利不止,則與傷寒亦有辨矣。

蓋傷寒之言下之利不治者,下藥陰寒,木行縮枝柯之逆氣,而下墜根株,是木從陰濕處以行根之理也。消渴所言下之利不止者,大腸一空,火勢奪前陰之飛瀑,而後奔谷道,是火從空隙處以垂焰之理故也。

【原文】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2上)(高注編為第2條)

【高注】承上文而言消渴之熱,現在上焦,而謂由於下焦厥陰之氣上沖者何也?蓋寸口者,內為心肺之應,心統血而肺主氣,氣血兩沖於胸膈,則陽氣陽精互相根抱,故其脈體之高下得中,脈至之往來連貫者此也。今寸口之脈浮,則是陰不足以抱陽,而使微陽自浮之應,故浮即知為心肺之陽液虛也。

浮而且遲,則是陽不勝於健用,而致動機疲困之應,故遲即知心肺之陽氣勞也。夫以心肺中之陽液陽氣,兩皆虧空,則厥陰之燥氣,安得不上衝,而成乾柴著灶之象乎!故曰厥陰之為病消渴者,此也。

下文二句,又仲景自注上文之義。蓋謂陰陽虛勞於胸膈,而即堅浮遲之脈者,以胸膈之陰陽,以榮衛之宗主,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是榮衛又所以載脈者也。夫陰陽相生,氣血互用,陰血內虛,則脈外之衛氣不足,衛氣失固密之令,故脈浮。

陽氣外勞,則脈中之營血耗竭,營血失生陽之氣,故脈遲。是脈根於營衛,而營衛之氣大會於胸中,此所以因寸口之浮遲,而知營衛之衰竭,並內知其心肺之虛勞耳。

【原文】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風,數即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2上)(高注編為第3條)

【高注】此言上焦雖無虛勞之虧空,若陽明之火太盛,亦能浮其熱於胸膈,而成上中二焦消渴之變症也。趺陽即陽明,詳別見,蓋指右關而言,注作足面之動脈,誤。脈浮當兼實脈在內,且非浮出水面,且非浮出皮面,是胸浮於關之上,將逼寸口而言。

以浮出皮面,系陽明表熱之脈,惟浮於上衝,始為隔熱消渴之診故也。數為熱脈,又脈之來屬陽,而其去之夾空屬陰,數則至速而空窄,陽實陰虛之應也。夫陽明之脈,帶實而上浮,是陽明之氣自實,而且有浮其氣於膈上之勢,故曰浮即為氣也。

數為熱,熱在陽明,故消穀。數為陰虛,陽明陰虛,故不能不能自潤而大堅也。氣盛,指氣浮而盛於胸膈之謂,胸膈氣盛,則呵噓之火勢既大,而水易下趨,故溲數也。

溲數,則水惟一過而不能潤,故乾結而即堅。於是堅則愈數,而因數愈堅,則堅數如相搏之狀。堅方欲以渴勝數,而數卻以消勝堅,此消渴迴圈不已之道也。

不出方治者,陰上條有下之利不止之戒,則此條不言戒者,其以下為正治者可見矣。但於大承中,令芒硝長出大黃之外為合,否則,恐大黃直性下趨之力多,而芒硝軟堅破結之功少,但下其未堅者,旁流而下,而使堅者獨留,則渴甚而死矣。

此條當重看浮字,以浮則氣浮於上,而成熱高之消渴,方與下條之但數而為中消者有別也。

【原文】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飲食,大便必堅,小便即少。(8)(高注編為第4條)

【高注】承上文而言趺陽之脈,縱不浮而但數者,雖無膈熱下虛之勢,而胃中有熱,即消穀飲食,其大便堅而小便數者。此熱在中焦,亦能逼下焦之水,而胃消渴,又變症中之變也。蓋小腸、膀胱,俱在胃下,胃中有熱,則上吸胸膈之津液以自救,膈渴又下逼小腸之水飲於膀胱,故消。

然而機勢相成,渴之機動於上,而其勢成於消,消之機動於下,而其勢又成於渴,故愈渴愈消,愈消愈渴矣。膽言大便堅而小便數,即上條堅數相搏,即為消渴之互詞也。

【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方見腳氣中。(3)(高注編為第5條)

【高注】此言首條厥陰消渴之治例也。首二句是水飲與消渴之辨,三四兩句,是消渴與消渴之辨,其意以為渴症頗多,不可但因一渴,而即認為消也。如此渴而小便少者,則漸積漸高,而為飲為水,另詳本病。

若消渴者,則渴而小便反多著為是,以其與水飲門之小便少者相反,故曰反多也。又消症有厥陰上衝,趺陽浮數之異,若以趺陽熱實之候,而誤投厥陰上焚之劑,不又蹈實實之戒,而令消渴更甚乎!夫厥陰之候,除脈症外,亦仍以小便為診法。

蓋趺陽熱實,水從燥土下經,縱使激流飛渡,終有滲洩,況從燔炙煎煉中而出乎,故其所溲者,必不能如其所飲之數。若夫厥陰居至陰之下,陽火自微,即其精血下竭,而燥氣上浮,亦無熱相。惟上入心鄉,斯乾柴如火,而幻生煙焰者。

且火高飲下,既無傷耗,過此,則寒溪直瀉,復何火乾剋土,而謂所飲者或減一二耶,此飲一溲一,即知非趺陽諸症,而為厥陰上衝之消渴無疑矣。腎氣丸,不下焦之精血,以補其氣源,因而上引之,以蒸填心肺之空,相虛勞本方下。消渴,為肝腎之陰既竭,因下幹上空,以致木氣衝而焰發者,則補精血以補氣源,而蒸填上空之腎氣丸,為的對矣。

蓋就上焦而論,心肺得腎氣之沖和,而真陽漸復,譬之主人返舊裡,而佔房者必當見還。就下焦而論,肝腎得腎氣滋息,而真陰自生,譬之故土遇豐年,而流亡者爭歸復業,此真陰下滋,木邪正性,真陽上治,龍火消沉之本義也。至若厥陰消渴,上焦責在無陰,而孤陽與邪熱不交,故渴。

下焦責在無陽,而群陰以虛寒失守,故消。重用地黃、山萸,一直下補精血之性;將辛熱之桂附包藏下納,然後從肝腎中徐徐炊動,不特下焦漸漸溫,而以關鎖者治消,並且上部津公升,而又以燻蒸者治渴矣;加燥土之薯蕷者,因上渴下消,互相注吸,故以培土者,中緩其流行之勢,而使津液之機得上公升也;加滲溼之茯苓、澤瀉者,中土既有堤防,恐上流緩於注受而客飲不去,則真陰將阻於濕滯而不佈也;然後以昇陽走液之丹皮,雙引肝腎之精神於膈上,則春晴滿空,電光消滅,太清凝露,萎葉生鮮,復何消渴之不癒哉!讀仲景諸方,其神奇變幻,頃刻萬狀,直如蓬萊閣上,看盡蜃樓,終若不能窮其微妙也。

別以男子者,因婦人為陰柔之體,陽氣嘗虧,以其月有所瀉也,故不輕易病消渴。凡病消渴,即屬枯症,其小便必少,大便必瀉,多為死候故也。

【原文】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4)(高注編為第6條)

【高注】脈浮為氣機上衝外鼓之應,今以其症之小便不利,及微熱消渴者合診之,則消渴為入水既多,而小便不利,為出水又少,是知微熱,因熱水內積,不得下通,而襯托表之所致,故並令脈浮也。利小便,以下通其水;發汗,以旁散其熱。誰曰不宜!

然非五苓,無雙解之效,故主之。方意詳傷寒本方。

【原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5)(高注編為第7條)

【高注】此飲熱胃寒之症也。蓋飲久化熱而燙胸,故胸病熱而渴。欲飲水、飲冷上陽而逆胃,故胃惡寒,而水入則吐也。

舊水逆停而不下行,新水逆出而不中納,故曰水逆。五苓為辛甘滲瀉之劑,故主之。以新甘則使胃陽溫復,滲洩則使水性順趨,而藥後所云多服暖水者,亦有見耶。

【原文】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6)(高注編為第8篇)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和服方寸匕。

【高注】此腎水上泛而為熱飲,飲熱燙胸,故渴飲不止也。文蛤,象腎而性沉,且能攝水下行,故主之。蓋象腎則走少陰,性沉而攝水下行,則熱飲去而渴將自止矣。

俗解謂味鹹走腎,誤。以其但杵為散,而不約火煅,其味安得鹹耶!文蛤,蚌屬,亦花蛤,出東海及萊州海中,背上有斑紋,故名。

大者三寸,小者五六分。坊家以五倍子混代之,非。

【原文】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7)(高注編為第9篇)

【高注】淋者,小便不利,而其所出者,或白或赤,或膏或沙石之總名也。按其**,大概不越三者。一則上焦以神勞氣虛,不能分運水氣,中焦脾土氣寒,又不能制水下化,故小便停滯。

滯久則膀胱內生虛假之熱,且宗氣不能提挈神髓,而陰氣下陷膀胱,於是陰氣得虛假之熱鬱,而成濁涕之狀者,此所謂膏淋也。一則三焦亢熱,而真陽氣化之機自疲,不管傳送,而膀胱癃閉,故小便不利,且陰陽之液,兩傷於邪火,則飲水自救,故渴。以渴飲之水,而久煎癃閉之膀胱,此煎水成鹼,煮海成鹽之象,而成砂石淋者是也。

一則淫火愛慕於心君,飛傳於腎腑,而外流於陽道陰庭,又無所事,而陽火不能下洩,則橫貫帶脈,而沉墜腰痛,絡脈脹而化機自塞,故小便不利。邪火結而陰經下淫,故濁淋黃綠也。本條言神勞氣虛,而中土不能下溫其化機之淋;二條統言治淋之戒;三條即言虛淋之治例;四條言淫火停閣之淋,故其方藥俱主鹹潤之品,以鹹走腎,而尤能瀉心火也;五六兩條,言熱淋之治例耳。

仲景之意,以渴而小便過利者為消渴,渴而小便不利者為淋,故次;淋於消渴之後焉。淋之為病句,直貫後文諸條,小便如粟,言小便中之濁垢,顆粒而色黃白,如小公尺之狀,膏淋之初症也,俗解謂即砂石淋,非。蓋膏淋之初症,形如粟公尺而軟,病深,則漸大而成條,即為膏淋矣。

砂石淋,其初便時,儼如水化鹼之象,便久澄下,則堅如砂石之狀故也。上中二焦之陽氣虛寒,不能照臨化被,而失柔則養筋之妙,故小腹凝斂而弦急,臍中切責而引痛也。

【原文】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9)(高注編為第10條)

【高注】淋家,兼前三症而言。便血,指小便尿血也。蓋虛寒之淋,陽氣既微,發汗以洩其氣,氣不應用,而動其血者勢也。

血動而未及為汗,則隨淋而下便矣。陽熱之淋,營陰傷於亢熱,汗以陰津為材料,陰不足以作汗,強責之而動其血,故汗餘之血,其見於小便者,亦於前症同也。淫火停閣之淋,陰精已在燔炙之候,夫發表不遠熱,**汗之陽藥以濟之,則陰血不勝其殘暴,故血亦動而下見於便矣。

此總言治淋之禁也。

【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樓瞿麥丸主之。(10)(高注編為第11條)

栝樓瞿麥方:

栝樓根二兩瞿麥一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高注】此補言首條虛淋之症,而詳其治例也。蓋謂小便浮粟,小腹弦急,痛引臍中之淋,其初症小便不利,久則水積而有水氣。水久化熱,熱水上燙胸膈,故其人苦渴。

主本丸者,以生津之栝樓根止渴;以瀉血分之瞿麥、瀉氣分之茯苓去水氣;以燥土之薯蕷,溫土之附子,製水以利小便。似乎單治本條諸症,不知三焦之妙,其先天之溫胃暖胸者,以腎陽為釜底之炊,其後天之上蒸下被者,以胃陽為分照之耀。夫此淋既為上虛中寒所致,故用辛鹹走腎之附子,納其熱於下焦,所以扶腎陽,而為溫胃暖胸之地,而治小腹之弦急者,實在其中矣。

用甘溫走胃之薯蕷,提其熱於中焦,所以溫胃陽,而為上蒸下被之地,而治臍中之痛引者,實在其中矣。夫腎陽復,而先天之氣從夾脊而上薰;胃陽復,而後天之氣由脾肺而上貯,則上焦之神氣自充,而提挈有力分布有神,亦何虛淋之不愈哉!況以薯、茯之滲洩者,去水以利小便;栝樓之生津者,止渴以杜積水乎。

小丸吞服,欲其化於下焦,從下溫中,又從溫中上也。三丸漸增,恐虛寒者,不勝暴溫,而益膀胱之假熱也。曰小便利,腹中溫為知,其用意於中下二焦者可矣。

金匱要略三

一 單項 1 病人無故喜悲傷欲哭,數欠伸,如神靈所作者,名a百合病b奔豚病c臟躁d癲證 2 後世將白朮 黃芩作為安胎要藥,其法源於a白朮散b當歸芍藥散c當歸散d溫經湯 3 主治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的方劑是a烏頭湯b栝樓薤白半夏湯c烏頭赤石脂丸d大烏頭煎 4 懸飲的飲停部位是a心中b胸肺c腸間d脅下 ...

金匱要略醫囑極具特色

張立俠長春中醫學院 金匱要略 所載的方劑後面都附有 醫囑 用以說明藥物的炮製和處理 湯劑的煎煮方法及丸 散 膏 栓等劑型的製作方法 服藥方法 時間和藥量 藥後調養及輔助法 服藥禁忌 注意事項 藥物加減 方劑的功效及適應證,服藥反應與預後等,內容非常廣泛。一 說明藥物的炮製和處理 一般方後醫囑中首先說...

金匱要略名詞解釋

i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上工 高明的醫生 治未病 治未病的臟腑 五常 五行 風氣 自然界的氣候 元真 元氣或者真氣 客氣邪風 泛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氣候 疢難 疾病 幹忤 侵襲或者侵犯 五勞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谷飪 飲食 五邪 風,寒,溼,霧,飲食 厥陽 陽氣偏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