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布與環境

2022-11-20 20:45:03 字數 4777 閱讀 3287

知識點解讀:

1. 了解生物在陸地環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作用,以及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2. 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陸地環境中作用,掌握我國主要土壤的特性及治理方法。

3. 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 理解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包括地帶性和非地帶性規律。

5. 以地理景觀圖和分布圖為切入點,掌握世界陸地自然帶的成因、分布和特點。

知識精講:

第一課時:

(一)環境影響著生物分布

氣候是影響陸地生物分布,尤其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光照 —— 綠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條件

喜光植物—— 分布於向陽的地方,或林中的上層

喜陰植物—— 分布於背陽、蔭庇的地方,或密林的底層。

例:圖3.39西雙版納地區的人工多層經濟林

熱量和水分條件

赤道向兩極植被帶的變化 —— 熱量和溫度

例如: 沿海向內陸過度為森林、草原、荒漠 —— 水分

山麓到山頂植被帶的垂直分布 —— 熱量和水分

(二)植物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現象及其指示作用

例一水生植物(蓮)和旱生植物(駱駝刺)圖3.40和圖3.41

例樹冠(旗形)指示風向教材圖3.42

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運用:

植物對氣候的指示作用華北地區「棗發芽,種棉花」。

乾旱地區借助植物來尋找水源。

有些植物(如矮牽牛)對環境汙染的指示作用

小結:生物尤其是植物作為自然景觀的標誌

(三) 動物分布也受如植物分布、氣候差異、地形起伏等自然環境的制約。

除自然因素外,生物分布還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醣類),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光能6co2 + 6h2oc6h12o6 + 6o2

葉綠素 生物迴圈: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而光合作用的產物又是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過程,稱為生物迴圈。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a 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絡起來。

改造了大氣圈:大氣中的氧**於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部分來自生物作用。

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也改善了陸地的水分狀況。

參與了沉積岩的形成;加快了岩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

b 綠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即環境效益

1)淨化空氣:吸收co2,放出o2

2)保障農牧業高產穩產:植樹種草、營造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從而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

3)城市綠地的作用:吸菸除塵、過濾空氣、降低雜訊及美化環境等作用。

第二課時:

一、 土壤的形成過程

岩石成土母質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二、 土壤肥力特徵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本質屬性:

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這是土壤的本質屬性,也是土壤與其他地理要素的乙個根本區別

土壤肥力是一種天然的能力,並非施了化肥才具有肥力。它是指能同時並不斷地**和調節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

2.土壤的物質組成:

土壤礦物質——由成土母質風化而成,是土壤的主要成分,與肥力有密切關係。

土壤有機質——集中在地表層,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乙個重要標誌。

土壤水分和空氣——貯存在土壤孔隙中,流動性大。兩者比例隨外界氣候條件發生變化。

3.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一方面,土壤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即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

另一方面,土壤是一種可更新資源,但有乙個前提條件,即須合理使用和保護。否則,會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貧瘠,變成荒漠。

我國的地帶性土壤:黑土和紅壤

第三課時: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相互滲透

如:①河流切割、侵蝕高原形成溝壑,又堆積泥沙形成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等,說明水文與地形要素的滲透。

②生物圈與其它圈層的滲透

③滲透實質上是指各個要素的變化過程發生重迭關係。如,大氣的運動、水份的迴圈、地殼的物質迴圈以及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過程都發生重迭。

地理環境中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於距海較近,降水豐富,形成典型的**帶季風氣候。由於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800公釐以上,這裡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於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生物資源豐富,土壤發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據史料記載:黃土高原在漢代時,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但自唐代以後,由於大興土木、連年戰爭,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再加上近代的「以糧為綱」的影響,就變成今天千溝萬壑、水土流失相當嚴重的地表形態。再如,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的大量開採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不斷增加,而且呈越來越快的趨勢,這樣就使大氣保溫效應加劇,全球氣溫公升高,氣候變暖,並引起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公升,淹沒沿海陸地。

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乙個統一的整體,但是,嚴格地說,全球沒有兩個地域的環境是完全一樣的,即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地域差異。

二、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一)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1.地理環境中存在著地域差異

為什麼在地理環境中存在著地域差異呢?分析地理要素的相互關係圖,引起地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這個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自然環境顯然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有可能做一次長途旅行,如從我國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或者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乾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頂,都會有明顯體驗。

2.陸地自然帶的形成

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打出投影膠片圖3.54或利用掛圖,並板書)

(二)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同學們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從南向北(或從北向南)大致與緯線方向分布一致,即作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帶的這種分布規律稱為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從圖中分布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緯向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而不同的熱量條件又會引起水分條件的變化。因此,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實際上也是溫度和水分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產物。用圖3.

55、圖3.56兩幅景觀圖說明。

由於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樣,便出現了不同型別的植被、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型別的景觀和自然帶。這種呈南北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更替,大致與經線方向平行的地域分異規律,稱為經向地域分異規律。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在中緯度地區表現較為明顯。如亞歐大陸中部,從圖中可以看出,由於兩邊靠大洋,所受風向不同(東面為季風,夏季吹東南季風,而西面為西風),降水量由沿海向內陸遞減,所以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規律變化。圖3.

57、圖3.58兩幅景觀圖,就是乙個明顯的對比。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利用投影膠片或景觀圖分析圖3.59)珠穆朗瑪峰由於海拔高度大(8848.13公尺),垂直自然帶發育是比較典型的。

從它所處的緯度來看,它的基帶(最下面的乙個自然帶)與平地上的自然帶是一致的,即為常綠闊葉林帶。隨著高度的增加,自然帶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依圖分析)處於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公尺),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分異同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些相似。

以上我們簡要地分析了陸地環境的三種地域分異規律。實際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基礎上,陸地環境因為受到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出現一些不規律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非地帶性。

(三)不規律的非地帶性現象

例如,我們在初中地理中學過綠洲。還記得什麼叫綠洲嗎?

在乾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樹、種草、種莊稼,這樣的地方就叫綠洲。綠洲可以出現在溫帶沙漠中(如我國新疆),也可以出現在熱帶、**帶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種沒有一定規律的非地帶性現象。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條狹長的(熱帶)荒漠帶,而缺少熱帶草原帶,熱帶雨林帶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區(引導學生讀3.54圖分析)。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響。

因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受其影響,兩邊的氣候狀況不同,所以就出現了分布規律不同的自然帶,這也是一種非地帶性現象。

週末練習:

1、影響陸地上的生物分布,特別是影響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d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氣候

2、下列植物中,對環境汙染有指示作用的是:[ d ]

a、蓮 b、茶樹 c、駱駝刺 d、矮牽牛

3、下列組成土壤的四種物質成分中,最重要的是:[b ]

a、礦物質 b、有機質 c、水分 d、空氣

4、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 d ]

a、氣候 b、地形 c、水源 d、生物

5、讀圖回答:

(1)在圖中直線上畫箭頭完成居民區與綠地間的空氣對流運動。

(2)由於對流運動,使清潔的空氣由 _____ 流向使居民區的空氣濕度 ____ ,氣溫日較差 _____ ,從而改善了區域性的小氣候。

生物與環境

生物的多樣性 一 生物的多樣性 1 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 為了科學地將生物進行分類,弄清生物間的親緣和進化關係,根據生物之間的性狀差異的程度和親緣關係的遠近 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把它們分成從大到小依次是 界 門 綱 目 科 屬 種 生物種類逐步減少,性狀差異逐步縮小,親緣關係逐步接近 種...

生物與環境說課

我是 李麗麗 2010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生態學碩士,現在在松原市吉林油田高階中學,教齡六年半,帶了兩輪,現在帶高三。1 教材地位 今天我教學的內容是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學習後面等知識...

生物與環境的知識總結

一 種群的特徵 1 種群密度 a 定義 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b 計算方法植物 樣方法 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 等距離取樣法 取平均值 對活動能力弱 活動範圍小 動物 標誌重捕法 計算公式 n m n m。估算的方法昆蟲 燈光誘捕法 微生物 抽樣檢測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