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社群的淵源及內涵

2022-11-19 09:12:02 字數 5011 閱讀 8591

一、社群的產生

社群概念的提出,始於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社群是指相對立的一種傳統的精神狀態、生活方式和組織形態。此後,美國社會學家羅密斯第一次在譯文中劃分了社群和社會的概念,提出社群和社會是有區別的。

認為社群是自生的,而社會是結合的;社群是同質的或異質共生的,而社會則是異質的;社群是相對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而社會則是相對開放的,相互依存的;社群

往往是單一價值取向的,而社會則是多元價值取向的;社群是人們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而社會則是人們理性和角色的大舞台。

二、社群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社群的概念理解各有側重,對社群的定義也是人人言殊,但對社群的地域性卻是基本認同的。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城市社群成為多學科學者研究的物件。有的學者表述為「社群是若干個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地域裡,形成的乙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

」部分社會學家認為,社群是進行一定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係和共同文化維繫力的人類生活群體及其活動區域。也有的學者指出:社群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根據一套規範和制度結合而成的社會實體,是乙個地域社會生活共同體。

還有的認為:社群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內按一定社會制度和社會關係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徵的地域生活共同體。可見,人們在概念的理解、定義的確定上各有不同,但大都同意在地域意義上使用社群一詞 。

因此,社群,是指聚居在一定範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第二節社群的特徵及構成要素

一、社群的特徵

社群的概念既然是有一定地域範圍的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那末它必然具有

以下幾個特徵。

1.社群是社會的縮影由於社群是社會成員的生活基地,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活動是在本社群內進行的,他們以家庭為單位消費各種生活資料,解決最基本的社會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種社會人際關係,通過社群,共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因此,社群不僅包括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這些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不僅包括人們的經濟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們賴以進行社會活動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總之,社會有機體的最基本的內容全部包括在社群的定義之中,因此,它是乙個社會實體。

2.社群是聚落的承載體聚落是指各種形式的人類居住場所。它不僅是簡單的房屋建築的集合體,而且是與居住地相關的生產、生活設施和勞動用地的集合物。

歷史的長河告訴我們,人類最早從生存、發展的需要出發,尋求適合自己的居住場所和各種活動的基地,並逐漸由臨時的、移動的向著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轉化,形成了以多所房屋組成的居住地,即以聚落為主體的居住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恰恰說明了聚落是人類改造環境的產物。聚落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社交活動的處所,又是人類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

所以我國的聚落形勢有村落、集鎮、縣城和城市等,它們都是社群的承載體。正是這些承載體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型別結構的社群。 3.

社群是多功能的集合體從組織學的角度說,社群與目標和功能單一化的社會組織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國城市社群的狀況而言,社群具有以下幾個功能:一是協管功能。

社群是類行政組織,具有對城市基層社會的管理功能。社群組織是黨和**連線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社群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協助**做好基層社會的工作,維護社群的治安、調節民間糾紛、辦理社群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基層社會的穩定。

二是民主自治功能。社群是群眾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行之有效的載體。所謂的民主自治,是指在黨和**的領導下的人民群眾的依法自治,社群是承接**剝離出來的社會事務的載體,是推進「政企、政社、政事」分離,實現「小**、大社會」格局的動力。

三是監督功能。社群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場所,居民作為某一社群的正式成員,在本社群範圍內享有參與社群管理、選舉人民代表、選舉社群工作者的權利。社群自治組織是代表群眾監督**依法行政、社群依法自治的組織機構。

社群是擴大基層民主、推進**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的載體。四是文化功能。

我國的基層社群擔負著發展教育事業、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等功能。社群文化是基層社會對群眾寓管理和教育於服務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五是場域功能。

社群的場域功能,為人們求學求知、發明創造、成家立業、結親訪友等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提供著機會和舞台。

4.社群是可持續發展的確切地說,自從有了農業,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群。社群最早形成的形式是農村。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農村社群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城市社群。城市社群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其內部結構、社會性質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這些變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的發展。進入現代化的社會以後,社群的發展仍然是社會的現代化程度、隨著先進生產力的進步而步入良性的執行階段,所以說,社群是可持續發展的。

二、社群的構成要素

綜述以上社群的四大特徵,我們不難理解,既然社群是乙個具有多功能的社會實體,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場所,是乙個可持續發展的聚落的承載體,所以,構成社群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根據我國的社會概念,社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1.一定的地域

社群是地域性社會,也就是說,社群具有一定的邊界。脫離一定地域的社群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地域要素是社群概念中的乙個重要要素,它是社群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決定社群變遷的重要條件。 社群的地域要素為居民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及所需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

社群的地域面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相對而言,面積小的社群,居住和生活的空間就小。同時,社群的地域要素影響著社群的發展速度。它首先表現為地理位置對社群的影響。

在民政部的26個全國社群建設實驗區中,起步較早和最初發展較快的地區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促進社群發展的條件。其次,地質、地形也嚴重影響著社群的發展,這是城市和社群發展的固體。

如前所述,地質較差的地區,不利於聚落的建設;相反,在平坦的地形區,聚落的建設較容易,有利於社群的擴大,便於交通和經濟的騰飛。當然地域要素對社群發展的作用是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也受到政治及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與之相配的是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設施,例如能源、道路、工廠、學校、醫院等。

另外,社群既然是乙個地域性的社會,那麼,大到乙個城市,小到乙個村莊、乙個居委會都可以被稱為社群。然而,

在實際工作者的操作和學者的研究過程中,社群往往被確定為較小的範圍,至於這個較小的範圍應該有多大,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國目前把社群定位在調整規模以後的居委會轄區,就是符合中國實際的、體現中國特色的一種選擇。

2.一定的人群

社群的人口是具有穩定的社會交往關係的一定數量的人群。人群因長期聚居在同乙個地方而逐漸形成了多層次、成系統的內部交往關係,群體成員因共居一地而擁有共同的歸屬感。沒有一定的人群,就沒有社群。

社群人群是社群的主體,是社群構成的第一要素。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群是社群存在的第乙個前提。在社群人群中,社群居民是社群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明生活等等的創造者,是社群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文化設施和自然物質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社群社會關係的承擔者。

在社群中,社群居民由於交往形成了一定範圍內的社會關係,這種關係是社群居民進行社群活動的保障。談到社群人群的要素,就不可迴避地涉及到人群的構成和形式。構成是指社群內不同型別人口的特點、數量的比例關係;形式是指社會關係的組成。

社群人口構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群和社群建設的性質、任務。由於人口本身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特徵,社群人口構成也相應劃分為自然構成和社會構成兩大部分。自然構成是指人口的性別構成和年齡構成。

其中性別構成也稱為性別比例,是指男女人口之間的數量比例關係。社會構成是指社群內人口的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構成、文化構成、職業構成和階層結構等。其中,職業構成是指社群內各職業人口的比例關係,標誌著社群產業的構成狀況、分工發達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職業分化程度。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社群內職業人口的構成也就越複雜,反之亦然。社群人口的文化構成反映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它是衡量社群人口素質的重要標誌。 社群人群的形式是多樣的,其中家庭、鄰里是最基本的社群群體。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一種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鄰里是以居住地為紐帶形成的一種社會群體。這個群體具有兩個特點:

①每乙個鄰里都有乙個特定的地域,形成了鄰里間各個家庭在同一地域上的靠近,居住區位的接近是形成鄰里的基本條件。②它是乙個非正式群體,因為鄰里沒有永久、固定的成員,遷出與遷入是鄰里的乙個特點。鄰里之間的活動是自發的,在這些活動中起領導作用的往往是一些經驗豐富、組織能力強、威望極高的群體成員,他們沒有明確的職務,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所以鄰里

群體對成員也沒有規範化的約束。鄰里是基層社群組織的自然基礎和中間環節,若干個鄰里就構成了乙個社群組織,因此鄰里和社群組織有著內在的聯絡。發展鄰里關係是社群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能。

3.一定的組織機構

社群既然是乙個具有多功能的地域性社會,那麼,社群就是乙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群實體。社群中的公共事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民事糾紛等等需要處理。所以社群的組織管理機構成為社群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就我國目前的實際而言,社群的組織管理機構有的是屬於黨的組織,有的是屬於政權組織,有的是屬於群眾性自治組織。這些組織大都承擔著基層社會的管理職能,他們在動員社群成員參加社群建設、根據社群成員的共同願望和社群發展的需要支配社群公共資源和財產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黨和**政策的貫徹執行者,是社群成員意見的轉達者,是**依法行政、社群依法自治的基礎條件。

4.一定的認同感

所謂的認同感,是指社群居民的社群意識,也就是社群居民對自己所處社群在感情和心理上產生的一種認同感。人們在特定的社群裡,過著長期的共同生活,從而會產生一種認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乙個地方的人」的觀念。尤其是在傳統社會裡,這種「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鄉土

觀念就更為顯著。甚至人們還會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識,包括共同的榮辱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倫理觀念,以及某些共同的習俗。因此,認同感也是衡量乙個社群的重要標準。

5.一定的社群文化各具特色的社群文化,是社群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積澱而成的,是許多社群相對獨立、相互區別的乙個主要標誌。社群文化包括一定的行為規範、價值觀念、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社群意識、語言等,它融合、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社群文化是社群認同感、歸屬感和社群凝聚力、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上述五個方面是構成社群的基本要素。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由於現代城市的興起,使得社群在結構上顯得紛繁複雜,在型別上顯出千姿百態,在地域上變得大小不一。

所以,社群的要素在不同層次、不同型別社群的完整程度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是,無論怎樣,這些基本要素是社群所必須具有的。

第一節壓強

三河市冶金中學八年級物理助學案 主備人 徐玉蓮使用人審查日期 3.13 課題 9.1壓強課型 新授課班級學生姓名 學習目標 1.會判斷壓力的大小和方向,會畫壓力的示意圖。2.記住並弄懂 什麼是壓強及其壓強的公式和單位。3.知道 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4.能熟練應用 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計算 基礎...

第一節中國的河流

單位 惠民縣桑落墅鎮中學主備人 王秀芳審核人 高彥霞 學科主任適用年級 初二年級時間 2018年月日 第二節中國的河流第三課時滔滔黃河 學習目標 1 識記黃河的概況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徵。2 識記黃河的開發利用及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學習過程 一 複習自測 矯正反饋 讀下列長江流域圖,回答問題 1 長江...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年月日課題 教學課型 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總課時數 2 新授課 實驗課 複習課 其它 1 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 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教學目標2 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 口頭表達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