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的意思

2022-11-18 05:12:05 字數 4091 閱讀 2743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 》中的「歷史」概念研究

1. 歷史是人類社會的歷史。

在手稿的第一卷第一章《費爾巴哈》的開頭,馬克思刪去了下面一段話:「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

但這兩方面是密切聯絡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裡不說;我們所需要研究的是人類史?……」。

廣義的「歷史」: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時,不妨把歷史理解為,這裡指的是基於時間這一形上基礎之上的一切變化和發展。

狹義的「歷史」:單單研究人類歷史。手稿的乙個重要目的就是對費爾馬哈及青年黑格爾進行徹底清算,正是當費爾巴哈考察人類社會的歷史時他陷入了唯心主義。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手稿中的「歷史」概念是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

2. 歷史的前提是現實的個人

馬克思說道:「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乙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當馬克思把有生命的個人作為歷史的第乙個前提時,歷史不再是神的歷史,也不是理性的歷史,而真正成為了人的歷史。

3. 人類歷史就是實踐活動的展開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這說明,馬克思認識到人類歷史也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的實際展開過程。

(1)作為人及其實踐活動前提與基礎的歷史。馬克思說:「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係,都遇到由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儘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指一定社會所遇到的一定的現實前提或基礎。當我們說某事物是歷史時,那就是在說,這個事是以一定的基礎為前提的,一當它存在它就被規定,同它又是別的事物的出發點和根據,規定著別的事物。其實,歷史不是作為「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歷史首先向我們呈現的一種不可迴避的前提與基礎,歷史作為「每個個人和每一代人所遇到的現成的東西:

生產力、資本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

(2)表現為人類社會生存方式的變化和發展的歷史。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歷史是生產力的發展史。無論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再生產還是人自身的生產,都包含著另一方面,即社會關係的生產。

社會關係實際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聯絡,「這種聯絡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絡不斷採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可以被看作由生產力決定的人類社會關係(物質聯絡)形式的變遷史。

(3)與人自身的發展相統一的歷史。馬克思把人作為歷史的主體,認為是人及其實踐活動創造了歷史,極為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是人自身在歷史中生成,歷史也是人自身的發展過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

因而,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在創造歷史的活動中,人自己的現實規定性也被生產和創造出來了,人的存在形式和規定性是依靠歷史、通過歷史並同歷史一起儲存下來和發展起來的。歷史作為「發展著的、為各個新的一代所承受下來的生產力的歷史,從而也是個人本身力量發展的歷史。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歷史」概念解讀陳劍

馬克思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我以為,這是馬克思對於「歷史」概念的較為直接的規定。這一規定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歷史同各個世代相關,所謂「世代」當然主要是指人類活動的不斷顯現、人類的不斷的蕃衍;二是指世代的依次交替,表明歷史是一種歷時性的事物,與時間相關。

馬克思認為,歷史絕不是幻想的結果,也不是哲學家頭腦中的觀念或精神的顯現,從認識上看,歷史是可以經驗可以感知的人的活動。馬克思的「歷史」概念是依據經驗而得到的認識,是建立在乙個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論前提之上的,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依據經驗所作出的「設定」。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恩實際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了「歷史」概念的含義。首先,馬、恩認為,物質生產活動是區分人類歷史與自然的標誌:「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也就是說,人們從事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自然與人類歷史的分界線。

其次,馬、恩還指出,物質生產活動是任何歷史的前提、條件與基礎,是「第乙個歷史活動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歷史的開端、起源、基礎和前提條件。

再次,馬、恩指出,歷史活動主體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這裡,馬、恩用生活的現實活動的觀點揭示了歷史主體的本質特徵:人的存在即他們的現實生活,或者說是人們的現實生活、現實活動規定了他們的存在,進而可以說,歷史就是現實的人們的生活過程。

而且,這種生活過程是可以用經驗的方法加以確定的,這是因為,現實的人們的生活是直觀的生動的,而不是抽象的。馬、恩指出:堅持這一觀點,歷史就不再是一些僵死材料的堆積,也不再是想像主體的想像的活動,從而堅持用唯物主義觀點來觀察歷史,揭示人類歷史的本質特徵。

由上面幾個方面的論點,可以概括出馬、恩在其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對於歷史的本質的看法:即歷史是建立在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上的現實的人們的生活過程的總和,這也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歷史」概念的基本含義。馬、恩還指出:

歷史不過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是各個世代的依次更替。

1. 一般意義:「過去事實的記載;過去的事實;沿革,來歷;發展過程;學科」,同現在的「歷史」。轉義:歷史環境等。

2. 把歷史放在或沒有放在現實生活中研究的情況。——「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絡起來研究和**。但是,這樣的歷史在德國是寫不出來的。

」p24

3. 觀念的歷史,德國歷史哲學中的乙個重要觀點。「所有其他的民族和所有真實的事件都被遺忘了」,唯心主義歷史觀。—— 「批判和批判者創造了歷史。

」「如果我們的理論家一旦著手**真正的歷史主題,例如18世紀的歷史,那麼他們也只能提供觀念的歷史,這種歷史是和構成這些觀念的基礎的事實和實際過程脫離的。」p36

4. 真實存在的,現實。——「他們不承認其他民族的事件是歷史的。」p37

5. 區域性的交往形式。——「由此可見,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上學怪影的某種抽象行為……」p42

6. 人的自我異化過程,意識發展的過程。——「這樣,整個歷史過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異化過程,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總是用後來階段的葡萄皮那個人來代替過去階段的人並賦予過去的人以後來的意識。由於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於公然捨棄實際條件,於是就可以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發展的過程了。

」p67

7. 內容,邏輯發展。——「唯一者的全部歷史是圍繞著兒童、青年和**這三個階段兜圈子的……」p121

8. 哲學史,精神史。——「思辨的觀念、抽象的觀點變成了歷史的動力,因此歷史也就變成了單純的哲學史。」p121

9. 神學的歷史,宗教史。——「既然他們相信以往的全部歷史是神學的歷史,那麼變歷史為怪影的歷史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p161(怪影:157-159,即觀念)

10. 施蒂納造的歷史,施蒂納將哲學史變成抽象觀念的推演。包括三個簡單的範疇,即兒童(黑人、古代人)、青年(蒙古人、近代人)和**(高加索人、我——完善的**教徒)。

——「八個歷史的反思」。p164-170

11. 思想,純粹思想。——「神聖的戰士現在已征服了歷史,把歷史化為思想、純思想、僅僅是思想的思想。」p198

12. 施蒂納虛構的共產主義的歷史。——「關於施蒂納四個共產主義的歷史虛構。」p231-237

13. 內容、觀念。——「『唯一的』歷史告訴我們,聖麥克斯把歷史變成觀念,然後把利己主義者變為違背這些觀念的罪人,他把一切利己主義者的自我實現變為違背這些觀念的罪人,例如把特權者的權力變為違背平等觀念的罪過,變為**的罪過。

」p282

14. 抽象地、孤立地看待歷史的方法。——「桑喬運用同位語有兩種方法……歷史的方法,他用這種方法進行聯絡以及把各種時代扯在一起,同時他把每乙個歷史階段都歸結為乙個唯一的詞。」p308

15. 人類文明。——「在這個階段上,自燃三界、地質和歷史的一切發展階段的差異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p538

16. 「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的歷史觀念。——「第二卷絕大部分歷史含義」。

讀《德意志意思形態》有感

論唯物史觀的當代價值 讀過 德意志意識形態 後,我對這部著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識形態 是一部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這部著作共分兩卷,其主要內容是闡述作者制定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 批判分析費爾巴哈 布 鮑威爾和麥 施蒂納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批判 ...

網路輿情視閾下高校意識形態管理的創新路徑

摘要 網路輿情作為當前高校開展意識形態管理的有效載體,承載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網路輿情既給高校意識形態管理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正確分析網路輿情對高校意識形態管理的正負影響的基礎上,探索高校意識形態管理的創新路徑,對於鞏固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具有重要的意義。關鍵詞 ...

網路時代青年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作者 魏曉喻 法制與社會 2019年第05期 摘要網路時代青年意識形態面臨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力度加強 主流意識形態網路供給力 影響力弱化 意識形態教育理念和體系更新緩慢等挑戰。推進青年意識形態建設,化解青年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必須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建設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公升級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