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環境與健康部分

2022-11-12 19:36:03 字數 3083 閱讀 7583

1、環境:在特定時刻由物理、化學、生物及社會各種因素構成的整體狀態,這些因素可能對生命機體或人類活動直接地或間接地產生現時或遠期作用。

2、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食物是生物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一種重要形式,各種生物之間以食物連線起來的鏈鎖關係稱為食物鏈。

3、生態系統: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動植物和人類等)與非生物環境(空氣、水、無機鹽類和氨基酸等)所構成的乙個有物質、能量和資訊流動的功能系統。

4、生態平衡:是指在生態系統各個環節的質和量相對穩定和相互適應的狀態。(在一定的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物質、能量的輸出和輸入,生物種群和數量,始終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關係,稱之為生態平衡。

)5、環境汙染:指由於各種人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環境的構成發生重大變化,並造成環境質量惡化,破壞了生態平衡,對人類健康造成直接的、間接的或潛在的有害影響的現象。

6、環境汙染物:進入環境並能引起環境汙染的物質。

7、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由於地質地理原因,地殼中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當地水或土壤中某種(些)元素或化合物過多、不足或比例失常,通過食物和飲水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特異性疾病,也叫做化學元素性地方病。(p61)

8、空氣離子化:是指由於自然或人工的作用,使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形成帶電荷的正負離子的過程。(p42)

9、公害病:因嚴重的環境汙染而引起的區域性疾病稱之為公害病。(p10)

10、生物富集作用:環境中某些汙染物(金屬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含量在生物體之間沿著食物鏈逐級增高,使生物體內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p8/12)

11、一次汙染物:是指有汙染源直接排入環境,其理化性狀未發生改變的汙染物。

12、二次汙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汙染物進入環境後,在物理、化學或生物學作用下發生反應,生成的與原來汙染物的理化性狀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汙染物。

13、原生環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為因素影響的環境。(其中存在著許多對機體健康有利的因素。)

14、次生環境:是指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形成的環境。(p5)

15、溫室效應:大氣中的co2和水蒸氣能夠吸收由地球釋放出的波長較長的輻射,從而對地球起到保溫作用,這相同於人工溫室作用,故稱為「溫室效應」。

16、健康效應譜:當環境變異或環境有害因素作用於人群時,人群對環境有害因素不同反應的分布模式。類似於金字塔形,構成了人群金子塔形健康效應譜。

17、半數致死量:是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試物件死亡所需要的劑量。

18、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含有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汙水進入湖泊、河流、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p36)

19、有效氯:具有殺菌能力的含氯基團,氯的價數大於-1。

20、紅斑作用:**經紫外線(uv-b)照射後,**潮紅的現象。原發性紅斑立即發生,繼發性紅斑在照射後6~8小時發生。

(紅斑反應是由於**的上皮棘細胞層經紫外線照射後產生組織胺或類組織胺物質,刺激神經末梢反射性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導致**發紅、水腫。)(p42)

21、閾劑量:是指毒物引起受試物件中少數個體出現某種最輕微的異常改變所需要的最低劑量。(在此劑量下的任何量都不應產生損害作用,故又稱為最小有作用劑量,mel)(p13)

22、高危人群:當環境汙染影響整個人群時,由於體質不同一些個體對汙染物特別敏感,在同等劑量下出現某種健康損傷效應的反應明顯增加,稱這部分人群為高危人群。

23、光化學煙霧:是汽車、工廠等汙染源排入大氣的碳氫化合物(ch)和nox等一次汙染物,在陽光強烈的紫外線的作用下發生一些列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醛和過氧乙醯硝酸酯(pans)等二次汙染物,蓄積在空氣中形成具有強烈刺激作用的淺藍色煙霧。(混合物,p46)

24、混凝沉澱:是指在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劑,使水中的懸浮顆粒和膠體物質相互粘附聚合成較大分子顆粒,然後從水中沉降下來的過程。(p37)

25、環境的自淨能力:少量汙染物一時性進入環境,經過各種自然過程而消除或減少,可使環境復原,這種環境功能即為環境的自淨作用。

26、游離性餘氯:是指加氯消毒一定時間(30分鐘以上)後,水中所剩餘的游離性氯。(游離性含氯不低於0.3mg/l;管網末梢水不應低於0.05mg/l)(p30)

27、痛痛病:是指由於食入含鎘稻公尺或直接引用了含鎘的水而形成的慢性鎘中毒,患者全身疼痛,日夜呼叫,故名痛痛病。(日本富士縣神通川下游地區)

28、水俁(yu)病:是由於長期攝入含有甲基汞的魚、貝類而引起的以神經系統疾患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因最早發生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地區故得名水俁病。(是世界上第乙個被報到的公害病。

)(p21/34)

29、介水傳染病:是指通過引用或接觸受病原體汙染的水而傳播的疾病,又稱為水性傳染病。包括三大類: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一些寄生蟲病。(p35)

30、物質蓄積:某些環境化學物在體內發生蓄積,而且貯存在體內某些器官和組織的量逐漸積累達到一定水平,這種現象叫做物質蓄積。(p15) (化學物的蓄積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礎)

31、功能蓄積:長期接觸某種環境化學物後體內不一定能檢出該物質,但由該物質引起的機能改變卻逐步積累起來,表現出中毒的病理徵象,這種情況稱為功能蓄積。(p15) (有些環境有害因素,進入機體後,能較快地被分解並以多種形態迅速排出體外,不在體內蓄積,但該物質在靶組織或靶器官上產生的功能改變可逐漸積累,從而導致機體對該物質的反應性增強,功能或生化代謝改變加重,最終造成器官或組織的損害,稱為功能蓄積。

)32、需氯量:是指因殺菌、氧化有機物以及某些氯化反應等所消耗的氯量。

33、劑量—效應關係:表示化學物的攝入量(劑量)與生物個體或群體中發生某種效應強度之間的關係。

34、劑量—反應關係:表示化學物的攝入量(劑量)與某一生物群體**現某種強度的生物效應的發生率之間的關係,一般以百分率來表示。

35、相加作用: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毒效應為各化學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

36、相乘作用: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的毒效應超過各種化學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

37、拮抗作用: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毒效應小於各化學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

38、獨立作用:由於不同性質的化學物有不同的作用部位或靶器官,而這些不同的化學物對作用部位、靶器官產生的毒效應互不相干,因而出現各自不同的毒效應。

39、總懸浮顆粒物(tsp):空氣動力學直徑為0.1μm~100μm的顆粒物的總稱。

(包括液體、固體或者液體和固體結合存在的,並懸浮於空氣介質中的顆粒。是評價大氣質量的常用指標)(p48)

環境與健康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不斷意識到 同住於地球這個大環境中的我們正依賴這個環境而生存著。現在我們又在不斷地改造著周圍的環境,但不容質疑的是我們人類不能獨立於環境之外,據目前我們所知,地球是唯一乙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場所,人類的所有文明都是建立在地球這個大的建築物上。所以環境對我們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我們...

春季疾病預防知識介紹醫學健康養生常識

春季疾病預防知識介紹 文章導讀 春季疾病的預防,不管是哪些年齡階段的朋友都應該合理的重視,因為受到這些疾病的影響,對身體造成的危害也是比較大的,平時要注重衛生,多喝水,加強身體的排毒,而且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1 科學穿衣 遵循傳統的 春捂秋凍 的規律,初春不要急著脫去冬裝,尤其要注意腳部保暖...

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預防措施

一 加強安全質量環保和體系執行隊伍的建設 基本情況 對體系檔案的理解不夠透徹 準確,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安全 質量 環保專職人員及體系內審員數量不足,有的素質能力不能滿足管理要求,造成資料整理不規範 監督檢查不深入 整改驗證不徹底等管理不到位的現象。應對措施 1 利用體系 監督檢查和培訓教育等方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