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隨筆集》感想

2022-11-04 06:00:05 字數 3509 閱讀 5855

我讀《蒙田隨筆全集》的幾點感想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對他身後世界範圍內的許多散文家,如英國的培根、蘭姆,我國的郁達夫、徐志摩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蒙田以博學著陳,其《隨筆集》包羅永珍,旁徵博引,是16世紀各種思潮和各種知識經過理性分析的總匯,有「生活哲學」之美稱。

《隨筆集》共3卷,107章。內容涉及16世紀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等諸多問題,作者於每章設定乙個主要問題,採取漫談的形式,在與讀者的親切交流中對該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思考,並試圖通過剖析自己,對這些問題做出解答。文學史上,《隨筆集》開創了「隨筆」這種新的文體,同時它也是自傳史上的一部名作。

一.現代自傳的前驅

《隨筆集》開卷明義:「讀者,這是一本真誠的書。我一上來就要提醒你,我寫這本書純粹是為了我的家庭和我個人,絲毫沒考慮要對你有用,也沒想贏得榮譽。

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是為了方便我的親人和朋友才寫這部書的:當我不在人世時(這是不久就會發生的事),他們可以從中重溫我個性和愛好的某些特徵,從而對我的了解更加完整,更加持久。

若是為了譁眾取寵,我就會更好地裝飾自己,就會斟字酌句,矯揉造作。我寧願以一種樸實、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為的努力,因為我描繪的是我自己。我的缺點,我的幼稚的文筆,將以不冒犯公眾為原則,活生生地展現在書中。

假如我處在據說仍生活在大自然原始法則下的國度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那我向你保證,我會很樂意把自己完整地、赤裸裸地描繪出來的。因此,讀者,我自己是這部書的材料:你不應該把閒暇浪費在這樣一部毫無價值的書上。

」。在這段前言《致讀者》裡,蒙田先發制人,闡明了自己寫這本書的目的,也為日後此書可能會得到的評價作了先見性的解釋。但讀到此處,我們應已了然,他是把他自己當材料,他將結合自身經歷和自己思想的軌跡,來同大家暢聊一次。

《隨筆集》不同於標準自傳,沒有標準自傳所必須的獨立的自我發展史,也少有對人生重要經歷的詳盡描述。《隨筆集》的內容駁雜,有些與蒙田的個人生活沒什麼關係。不過,總的看來,《隨筆集》記錄了蒙田多年的孜孜不倦的思考,反映出他的思想發展歷程,與其說是他的生活史,不如說是他的思想史。

在《隨筆集》中,自我是種種思考的起點,也是最終的歸宿,「好幾年來,我只把目標對準我的思想,我只檢驗和研究自己;我若研究其他事,也是為了在自己身上——或更確切——在自己心中得到印證」。蒙田在討論某一問題時看似

漫無邊際,卻不時回到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上來。通常把蒙田隨筆歸於思想自傳和內省自傳。從廣義自傳的角度來看,它應歸入亞自傳。

二.懷疑主義和「美的相對性」

「他懷疑有確實認識的可能性,他所持的理由同希臘懷疑主義者所提出的相仿。他對理**到失望,建議復舊未經腐蝕的本性和啟示。但是,他極力主張,雖然我們不可能有知識,卻能履行自己的職責,服從神的命令。

蒙田有句大家熟悉的名言「我知道什麼?」。然而,尼采說過:

「蒙田的懷疑主義是勇敢的快樂的懷疑主義」。這也啟示我們看待蒙田的懷疑主義不止是筒單的停留在「我知道什麼?」的簡單的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層面上.梅洛在《哲學評論》中說:。

懷疑論有個兩方面:它意味著沒有仟麼是真實的,但葡時也沒有什麼是虛假的。他禱一切主張和一切行為都視為荒謬的而予以摒棄。

通過摧毀片面的或抽象的教條真理,它向人們灌輸一種包含了方方面面和一切必要中分的全面真理的觀念。我們可以看出這其中本身就包含著深厚的矛盾思想。

《相貌談》一章中論述人的內在精神品質豹美稻顯現在外的相貔美時。就表現了他懷疑論的兩方面特徵。他認為。

人的臉部線條、情態和輪廓都對推斷這個人的某些內在品質和未來的命運有幫助」,卻又接著說:「新鮮的空氣不一定使人健康,瘟疫疾病流行是的惡濁空氣也不一定都會傳染病毒一樣。認為女人越是美貌品行就越糟糕的說法也不一定有道理,因為一張並不十分端正的臉也可能有正直忠勇的神情」,而恰恰相反,我們卻會在其中看出令人討厭的奸詐和殘忍。

蒙田關於「美是相對的」觀點是其懷疑論哲學在美學上的表現。在上面關於蒙田的懷疑主義的哲學思想時已有論述。在這裡要強調他看重的是直覺,因此不奇怪蒙田在強調美的生成和被欣賞都有很大的相對性因素。

他講到依據經驗,我們很清楚人體形式有來與我們出生地的空氣、氣候和土壤,這不但適用於膚色身高和體格,而且也適用於精神和氣質,這裡主要是在人種和再加上由於美根據個人的興趣所好各不相同,綜合起來給美下定義或什麼是普遍的美女蒙田感覺很難;他又列舉了不弼民族的不同審美觀念「印度入喜愛厚嘴唇,緬甸人喜好長耳,墨西哥人偏愛低眉」。我們可以看出這的重點在地理環境和人種的差異方面,美的相對性在蒙日j看來根源在美感的相對性,與此相連的是美的不確定性,美的不確定性不但取決於美感的不確定性,它還取決於知識的不確定性。。這也是他媽此推崇蘇格拉底的原因所在。

三.死亡觀

蒙田以研究自己為出發點,擴充套件到整個人類,在他著名的《隨筆集》中,死亡這個主題佔據了極大的位置,幾乎每章都會從不同層面有所提及。正如他所說,「我不願意看到這些舉足重輕的思想家脫離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死亡),不管他們多麼完美,他們畢竟是這個塵世的人。」在他看來,人自出生便是一步步走向死亡,這是誰都無法避免的,所以要研究人,必先要正面研究死亡。

蒙田認為,**哲理就是學習死亡。他驚世駭俗地宣布不贊成我們現在確定人的壽命的辦法,在他看來,等到年老體衰再壽終正寢,這樣的死法是少之又少最不常見的,不比其他的死更自然,他舉出小加圖的話,贊同地認為,四十八歲這個年齡已經非常成熟,可以算作高齡了。因為有多少人還達不到這個年齡呢。

乍聽起來,這樣的說法未免有失偏頗,但誰能否認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迅猛呢?或許你會說,這樣想不是太過悲觀嗎?但如果你看過蒙田關於死亡的文字,你會發現在他的死亡觀中不存在恐懼與灰暗。

在他的筆下,死亡如同一位命中註定的摯友,永遠或近或遠地在靜候著,甚至對於這樣乙個殘酷的字眼,你還能從蒙田的文字中發現一絲戲謔一絲狡黠,如「你沒看見我們的乙個國王在比武時被殺死嗎?他的一位祖宗不是被一頭豬撞死的嗎?還有個人被一粒葡萄梗死。

有位皇帝梳頭時被梳子劃破頭皮而一命嗚呼。」「感謝七帝,我已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隨時都可以離開人間。」這是蒙田的做法,「我沒什麼好遺憾的,雖然我對生命尚有眷戀,失去它會令我悲愴傷懷。

我同一切斷絕了關係,幾乎同每個人告r別,就是沒同自己告別。從沒有人像我這樣對死亡的思想準備那樣充分,對生命那樣不在乎。」在他風華正茂一切順意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決不是盲目的悲觀,而是一種明悟,一種哲人英勇無畏的態度,平靜地看待死亡,而又凌駕於死亡之上。

他成功地擴充套件了傳統文化的生死視域,提公升了思考死亡的哲學維度,其死亡觀富有超越性,將看視死亡的視角還原到死亡的自然屬性,由死亡揭示生之價值,提出生死齊一,「一死渡千生」,從而在消解死亡的終結意義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是死亡教會了蒙田,蒙田又教會了我們:「善於忠實享受自己的生命,這是神一般的盡善盡美!

」自《隨筆集》出版以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過很大的爭議。一些著名作家,如盧梭等人指責他的作品充滿了「可憎的虛榮心」、「表面的真誠」,但卻受到了伏爾泰和狄德羅的推崇,他們讚揚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明這善辯」、「精於心理分析」、「文風簡樸流暢,朗朗上口」。季羨林先生在為譯林出版社出版的《蒙田隨筆全集》所作的序中,曾寫到:

「我認為,

出書必定要有用,對個人有用,對社會和國家有用。這個「用」,當然不應理解得太窄狹。美感享受也是一種「用」。

《蒙田隨筆全集》是一部有用的書,很有用的書。」我贊同季羨林先生的看法,至少我在讀它的時候,我看到了蒙田的所思所想,有些無法苟同,有些卻深深認同;有些不甚明白,但細思冥想,卻也恍然大悟。如同孟德斯鳩所說「在大多數作品中,我看到了寫書的人;在本書中,我看到了思想的人。」

教學隨筆集

黃亞平1 在教學中,沒有抽象的學生。如果你強迫乙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裡去.學生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乙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而牢固 而另乙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得就...

小學英語教學隨筆集

畢業後我登上了講台,成為了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每天上班都面對著熱情朝氣,充滿期待的孩子。看著他們天真無暇的面孔,看著他們渴望求職的炙熱的目光,還有那信任和敬仰的神情,我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我的使命感 責任感 緊迫感和自豪感一起湧來,縈繞心間,化作一股動力,激勵著我不斷追求著,為成為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

文化隨筆集東亞三國志讀後感

最近幾年,乙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乃是國內的比較文化研究界,彷彿一夜 之間便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熱鬧態勢 不但大量專業 紛紛出爐,百花 齊放 而且諸多比較文化研究所在各大高校遍地開花,枝繁葉茂。讓人一下子 便體悟到何謂 國際化 之於 文化研究 的巨大滲透力與影響力。然而,作 為普通閱讀者,細觀這些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