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學

2022-11-01 11:21:03 字數 5153 閱讀 1078

一、季風氣候

定義  是指由於海陸熱力差異或行星風帶隨季節移動而引起的大範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改變的現象,稱季風。最主要特徵是一年中隨同季風的旋轉,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東亞與南亞為兩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但兩者因緯度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季風氣候亦各有特徵。澳門是屬於亞洲季風,支配大陸與海洋冬夏之間,氣壓高低形勢不同,風向相反,風性各異,天氣差別很大。

每年約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氣流控制,盛吹東南、西南風,是夏季風;自

九、十月至翌年

二、三月受大陸氣流控制,盛吹北、西北風,是冬季風。由於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故季風氣候易於發生旱澇自然災害,如去年的乾旱少雨、今年的洪澇多雨。 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

主要特徵

最主要特徵是一年中隨同季風的旋轉,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東亞.南亞.東南亞為兩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但兩者因緯度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季風氣候亦各有特徵。澳門是屬於亞洲季風,支配大陸與海洋冬夏之間,氣壓高低形勢不同,風向相反,風性各異,天氣差別很大。每年約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氣流控制,盛行東南、西南風,是夏季風;自

九、十月至翌年

二、三月受大陸氣流控制,盛行北、西北.東北風,是冬季風。   由於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故季風氣候易於發生旱澇自然災害,如去年的乾旱少雨是由於暖空氣過強,今年的洪澇多雨是由於暖空氣較弱,雨帶滯留南方。   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

主要型別

根據所在緯度位置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溫帶季風氣候

綜述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一線

以北地域、位於歐亞大陸的溫帶東部,具體在華北地區、東北地區、日本本州東北地區、。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冬季氣溫低於0度,夏季雨水最多。

冬季這裡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公釐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冬夏季風方向變化顯著。

成因位於最大的大陸與最大的大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夏季亞歐大陸低壓連成一片,海洋上副熱帶高氣壓西伸北進,從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散發出來的東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強大的蒙古高壓散發出來的西北季風影響本地。因風向切變符合季風要求,故為季風氣候。

特徵1.夏季高溫多雨:夏季太陽高度角增大,晝長夜短,氣溫較高,從熱帶海洋吹來的東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

2.冬季寒冷乾燥:最冷月均溫在攝氏0度以下,冬季寒冷,成因有:本地緯度較高,離冬季風源地近,地形較低平坦地勢西高東低使冬季季風得以加強。

3..季風顯著。

4.夏秋常受熱帶氣旋影響。

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區內農業景觀小麥、甜菜、花生、棉花等

**帶季風氣候

綜述分布在北緯25°~35°**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該氣候區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公釐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

這類氣候以中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乾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帶季風氣候主要位於太平洋邊緣,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帶季風氣候區域熱量資源豐富,由於淮陽山地山勢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1月等溫線在這裡呈舌狀向南凸出。所以,本區雖屬**帶,但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區為低。由於冬季的低溫,中國**帶所處的緯度偏南,夏季普遍高溫,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秋溫略高於春溫。

成因位於最大的大陸與最大的大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夏季亞歐大陸低壓槽連成一片,海洋上副高西伸北進,從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散發出來的東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強大的蒙古高壓散發出來的偏北風影響本地。因風向切變符合季風要求,故為季風氣候。

特徵   ·夏季高溫多雨:夏季太陽高角度大,氣溫較高,從熱海洋吹來的東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   ·冬季溫和少雨:

最冷的月份平均溫度在18℃以下,0℃以上,冬季較溫和,因為本地緯度較低,受黑潮影響,離冬季季候風源地遠,地形起伏使冬季季候風受削弱。但台灣北部與日本群島南部因季風過海,削弱了冬季季候風的強度,故冬季氣候比起相同緯度的沿海城市顯得特別溫和多雨的型態。   ·季候風顯著。

  ·夏秋常受熱帶氣旋影響。

自然帶為副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區內農業景觀本區熱量較高,一年三熟。   ·糧食、糖料、油料:水稻種植業、甘蔗種植、花生、油菜   ·水果:

柑橘、枇杷、荔枝、龍眼、香蕉等   ·花卉:水仙花等   ·其他:毛竹、茶葉等

熱帶季風氣候

綜述分布於北緯10°至25°之間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零星分布於中國台灣南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雲南西雙版納,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氣候特點

1、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在雲南的西雙版納以及印度南部,北部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擋冷空氣南侵,使得本區冬半年氣溫相對較高。

2、年降水量大,旱雨季明顯,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乾濕季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公釐以上。

這個地區濕熱的氣候、豐沛的水汽,加上特殊的地形,造就了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冬季,在乾燥的東北季風控制下,降水稀少。一年分旱雨兩季。

3、季風顯著乾季時陸地高壓散發出來的東北季風匯入海洋上的赤道輻合帶。雨季時南半球副高發出來的西南季風匯入塔爾低壓

4、盛行熱帶氣旋。與「夏季風」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熱帶氣旋盛行季節。   植被為熱帶季雨林,向半乾旱氣候過渡區有薩瓦納(又稱「熱帶稀樹草原」。

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稀疏散布有喬木的熱帶旱生植被型別。是熱帶雨林和熱帶荒漠之間的過渡植被型別。草本為叢生禾草,葉狹根深;喬木矮生多枝,樹冠扁平呈傘狀。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景觀。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稀疏散布有喬木的熱帶旱生植被型別。

是熱帶雨林和熱帶荒漠之間的過渡植被型別。草本為叢生禾草,葉狹根深;喬木矮生多枝,樹冠扁平呈傘狀。

分布熱帶季風氣候位於熱帶緯度10°至20°的大陸東岸地區,是亞洲獨有氣候。具體分布在雷州半島、海南島、南中國海、台灣島南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中部以北)、菲律賓群島北部、南亞等地區,即南亞季風區。

氣候特徵與成因

1.終年高溫位於熱帶地區,全年長夏無冬,最低月平均氣溫高於攝氏18度。冬半年,北部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擋冷空氣南侵,使得本區冬半年氣溫相對較高。

2.乾濕季明顯季相明顯,全年可以分為三個季節:旱季、雨季、熱季。

在乾燥的東北季風控制下,冬季降水稀少,在西南季風來臨之前為熱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在從海洋吹來的西南季風控制之下為雨季。但海南島北部因東北季風到達前先過海吸收水汽,故冬季為溫暖潮濕的氣候。

3.季風顯著乾季時陸地高壓散發出來的東北季風匯入海洋上的赤道輻合帶。   雨季時南半球副高發出來的西南季風匯入塔爾低壓和南亞季風槽

4.盛行熱帶氣旋。與「夏季風」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熱帶氣旋盛行季節。   植被熱帶季雨林,向半乾旱氣候過渡區有薩瓦納景觀。

農業   ·水稻種植業   ·黃麻   ·橡膠   ·茶葉   ·咖啡

季風氣候溫度的變化

在季風氣候條件下,夏季暖熱,冬季寒冷。因此,氣溫年較差比海洋氣候大。一般來說,最冷月出現在1月,表現出大陸性氣候特點;最熱月出現在7~8月,秋季氣溫高於春季氣溫,又表現出海洋性氣候特點。

對農業影響

在季風氣候條件下,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少雨

在季風氣候條件下,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決定於季風進退的早晚和強弱。雨季的長短與夏季風控制有關係。在季風氣候條件下,雨量極不穩定,逐年變化很大。

所以,在季風氣候條件下,水旱災害頻繁,是對人們生產和生活極不利的一面。

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足的雨水**。 氣溫年較差大,冬季氣溫低,可對病蟲害的減少起一定作用.但是由於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常常造成水旱災害,因此又常常造成農業減產。

季風氣候分布與特點總結

受季風支配地區的一種氣候。夏季一般受海洋氣流的影響,冬季主要受大陸氣流的影響。季風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幹夏溼。

在盛行風向發生季節性轉變的同時,雲、雨和天氣系統等都隨著發生明顯的變化:伴隨夏季風的來臨,雲量增多,濕度加大,雨量猛增,這時進入了雨季;冬季風來臨,則雲量減少,濕度變小,雨量劇減,這時轉為旱季。

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足的雨水**。氣溫年較差大,冬季氣溫低,可對病蟲害的減少起一定作用.但是由於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常常造成水旱災害,因此又常常造成農業減產。

二、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原因.措施

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四個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的流速越快,對土壤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

②降雨,季風氣候,降水集中。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超滲)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

③地面物質組成。土質疏鬆

④植被稀疏。達到一定鬱閉度的林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強。

人為因素

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壞

②過度開墾

③開礦二、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和戰略

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種樹種草,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種樹種草要因地制宜,溝壑斜坡上適宜種護坡林,溝壑中則應沿著侵蝕溝道植樹,有些地區還應輔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興修水庫、修建水平梯田、打壩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溝道裡打壩淤地,攔蓄泥沙,不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還可以在淤地上種植莊稼,治沙效果顯著。

3、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當於坳溝或河溝的溝道流域。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過程中,應注意貫徹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緊密結合的原則。

自然地理學實習

實習專案 課程實習學時 1周 一 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自然地理實習是 自然地理學 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次實習,將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自然地理學的基本原理,訓練自然地理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程式和基本方法,從而加深對課堂教學知識的認識,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和方法技能...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學實習任務書 實習評語 目錄1前言2 2實習概況3 2.1 實習目的3 2.2 實習路線及內容3 2.2.1 7月1 日路線及主要內容3 2.2.2 7月2 日路線及主要內容3 3實習記錄與分析3 3.1烏市 吐魯番沿線的自然 人文景觀3 3.2烏拉泊 百水鎮古城 火焰山岩石構造特點 5 3...

自然地理學最終複習

第一章地球 1.宇宙的天體分為哪幾種?答 恆星 行星 衛星 流星 彗星 星雲等。2.太陽系包含哪九大行星?可分為哪兩組?答 地組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體積小,密度大,自轉速度快,衛星數少 木組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體積大,密度小,自轉速度快,衛星多 3.度量天體距離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