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的完美結合

2022-11-01 10:18:03 字數 5258 閱讀 3338

明霞「有效教學啥模樣?」愚公老師提出了四個完美結合,可以說,假如能達到這四個方面的完美結合,教學一定會是有效的、高效的。這四個結合如何完成,愚公老師先列出了標題,我期待他會進一步論述這四個結合,同時這也是留給我的作業,促我思考。

我嘗試著以此為題、結合自己的實踐作一下解讀。

一、學生的高度參與跟教師的適時指導的完美結合

朱永新教授曾就理想課堂的標準作過論述,提出了理想課堂的「六度」,其中第一度就是「參與度」,也就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全員參與(不是個別尖子學生的參與)、全程參與(不是暫時片刻的參與)和有效參與(不是形式主義的參與)。

一說到參與,很多老師就理解成表面上的熱鬧、活潑,形式上的參與、互動。於是,一問一答、齊聲回答、滿堂問答成了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同桌討論、小品遊戲、角色扮演成了合作學習的重要表現;撤掉講台、四周黑板、老師只講5分鐘成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標誌。

我曾經聽過一堂關於概率的數學課,課堂上真的是熱熱鬧鬧、全體參與,老師手中兩個不透明的袋子被全班同學摸了數遍,為什麼摸出來的全是紅球?因為袋子裡沒有白球。為什麼這次全班同學摸的球中只有一半的紅球?

因為袋子裡有10個紅球、10個白球……就是這麼簡單的概率問題,卻讓初中的學生摸了一節課的球。課下詢問學生「你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只是得到了「沒什麼,只是很好玩」的答案。

參與是參與了,有效嗎?

有教學改革很成功的學校突出的特色是教師不講、學生講,教室沒有講台,教室的四周全是黑板,學生可以隨時將問題寫道黑板上,在教室裡幾乎找不到老師的影子。於是,參觀歸來之後,學校規定:老師講課不得超過5分鐘,教室周邊的窗戶全部堵上改成黑板。

老師不用備課了,改成學生備課、學生講課。準備的學生忙忙碌碌查詢資料、課堂上念資料,而其他同學並沒有參與資料的查詢和準備,聽同學的講課更是聽得稀里糊塗、不明所以,看上去學生是參與了,但這樣的參與是不是真正有效?

聽某人上了一堂公開課,課前讓每個學生把要講的話、回答問題的順序以及各個環節都演練多次、爛熟於心,結果在課堂上每個人的表現都那麼完美,甚至還採用電視台綜藝節目的形式進行,老師成了特邀嘉賓,課堂結束問問小主持人的感受,說「就怕說錯了話,總想著下一句台詞是什麼,至於學了那些知識,沒有印象」。看上去整個課堂是由學生主宰,但部分學生沒有收穫的話,能算是有效的課堂嗎?

新課程強調教師的角色、地位要發生變化,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不再佔據著課堂的中心地位,但並不是說教師可以退出教學的舞台,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學生的學習出現障礙的時候,老師應該能及時點撥、引導學生掃除障礙完成學習任務;當學生的學習沒有任何障礙並且不能有效鍛鍊學生能力的時候,教師應該能給學生製造障礙引發學生思維,啟迪智慧型;當學生的學習思路不明確、目標模糊的時候,教師應該能引導學生確定明確的目標、形成清晰的思路;當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時候,老師應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師的作用不可低估,否則學校也就不需要教師了,也就不會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並不是否定教師的指導作用;提倡課堂生動活潑、人人參與,並不是一概否定教師的講授,有時候,教師精彩的講述、生動的表達,學生聽得入神、積極思考,同樣也是有效的參與(但「滿堂灌」不同於教師的精彩講述);提倡在**中學習、活動中學習,並不是只要形式。真正有效的參與,全程參與、全體參與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始終在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智慧型得到了啟迪、心靈得到了滋潤、生命得到了張揚,而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老師的適時指導與引領。

二、過程的科學預設與問題的合理生成的完美結合

到任何一所學校調查:是否可以允許老師不備課就上課?答案肯定會驚人地一致——不備課當然不能上課,甚至有些學校還把無教案上課定為「教學事故」。

但新課程同時又強調課堂知識的生成,有很多的評課活動中就提出了評課標準之一就是看課堂的生成情況。看上去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實際上是高度統一的。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

隨便走進一堂課中,更多的還是處於偏重於預設忽視生成,尤其是在各級各類優質課、公開課中,教學的目標、教學的流程中每個環節,乃至每一句話都是預設的,老師很難放開思路、開放課堂,生怕那個環節出了紕漏影響評委對自己的評價。曾經有位老師外出參加公開課活動之後,問其效果如何,答曰:「我設計的每個環節都進行完了,我設計的課件也都**了,沒有遺漏。

」實際上這就是過於重視預設的效果,至於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突發事件怎樣處理、學生提出老師缺省外的問題怎麼辦、是否會引發新的問題,老師不曾預料,也就不敢在課堂上掉以輕心了。

我也曾在很多聽課中遇到學生舉手提問,老師或者是不會,或者是怕耽誤時間而讓學生課下再提問甚至批評學生多事、逞能的現象,老師只顧自己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不管學生是否完成學習任務,以為自己完成了教學任務就等於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

既然強調課堂的生成,又有老師提出,學校每週檢查備課、強調按照教案上課怎麼生成?考試的時候考生成的內容嗎?由此導致課堂沒有真正的生成。

較早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說一名優秀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乙隻麻雀飛進了教室,老師就改變了課堂的思路,讓學生觀察麻雀進入教室、飛出教室的過程並進行寫作,於是創造出生動的文章。結果在各類教育雜誌、報紙上就不斷地出現蝴蝶進教室、蜜蜂進教室、小貓進教室等等動物進了教室的課堂生成案例。有個老師寫過天空忽然飄起了雪花,學生不約而同地觀賞下雪,老師靈機一動乾脆讓學生走出教室去看雪、玩雪,結果也是寫出了生動的文章,於是又有許多類似的案例就出現在各種教學雜誌上。

在一些老師看來,似乎只有動物進教室、天氣驟變等情況的出現才是課堂生成的誘因,也由此使得許多老師認為課堂生成必然導致不能順利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

筆者以為,前面所述案例當然屬於課堂生成,但課堂生成的內容、形式是各種各樣的,並不一定是遠離教學任務而另外形成的,這應該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型啟迪學生智慧型生成的過程。我校一語文教師在某次全市公開教學中講授以聲音為話題的作文課上,安靜的課堂突然聽到會場中有老師的玻璃杯掉到地上摔碎的聲音,所有的目光瞬間投向了發出聲音的方位。講課的老師在短暫的驚訝後問學生:

「你剛才聽到了什麼聲音?」「杯子摔碎的聲音。」「由杯子摔碎的聲音你想到了什麼?

請你進行聯想說一段話」。本來預設的教學程式是根據錄音中的聲音(**、流水聲、嬰兒的哭聲等)來說一段話,結果因為聽課老師杯子的碎裂而改變了原定的方案,如此一來,不僅沒有影響預設任務的完成,反而使這堂課變得更加充滿了生活氣息與生命活力,也自然得到了更高的評價。

本人前周上課內容是關於「尿的形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尿的形成過程中各種結構的作用,我提出「假如某病人到醫院看病進行尿檢時發現尿中含有蛋白質時,你能否根據所學知識判斷病變的部位可能是**?」並不是太難的問題,但因為學生初次接觸還沒完全明白,就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腎小球出現病變,另一種意見是腎小管出現病變。

持兩種觀點的同學各不相讓,我說「何不來個辯論,各自陳述自己的理由」,於是兩種觀點的同學展開了辯論,一方面主動從課本上找證據,一方面結合自己對腎單位功能的理解來闡述,辯論到最後,道理也就明白了。

可見,課堂生成並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脫離教學任務的生成,而是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新的智慧型的產生、潛能的開發。

生成還要不要預設?當然要。沒有充分的準備和思考,沒有有效的教學設計,也就不可能有效的生成,有效的預設是有效生成的基礎,有效的生成是有效預設的結果。

為什麼很多著名的特級教師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學生上課的情況下都能上很得精彩(他們沒有時間去預演),就是因為他們深厚的教學功底、豐富的積累、高超的教學藝術,也就是他們有著精彩的預設,所以才有精彩的課堂。越是真正優秀的教師,課堂生成的就越多,教學效果就越好。

三、共同目標的達成與個體差異的關注的完美結合

有效的教學在於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或任務。一方面,老師按時完成了教學任務和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在於學生獲得了知識、能力、情感體驗以及創新與發展。在實行班級授課制的今天,我們的教學目標首先是基於全班同學的學習與發展而設定的,所以就要首先滿足全體同學的需要,讓每個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都能獲得應該獲得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形成健康的情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達到共同目標的前提下,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

比如,我任教的一班中房磊同學總是喜歡提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但課堂時間很有限,不可能只解決他乙個人的問題,於是他就把問題寫到筆記本上交給我,個性的問題我個別解答,屬於共性的問題我就拿到班裡讓學生共同解決;姜琦同學對很多實驗現象很感興趣,喜歡刨根問底,我就鼓勵他嘗試進行實驗,於是,他就在課餘時間自行設計完成了種子萌發的條件、膽汁的作用等實驗。反過來,房磊的大量問題、姜琦的個性實驗又經常拿到課堂上讓全班同學一起分享,也有效促進全體同學的思考與發展。

由此,共同目標的完成要依賴每個個體目標的完成,教學過程就是要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這才是有效的教學。

四、課程的長遠規劃與課堂的近期目標的完美結合

有人問愛因斯坦「素質是什麼」,他回答道:忘記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後,剩下的就是素質。那麼,課程的長遠規劃實際上也就是當學生將來忘記了我們今天給他的知識之後,所剩下的部分就是我們要給學生東西,這種東西肯定不是現時的課本知識和解題能力,而是全面綜合的素質,是生活的能力,是人生的態度。

反思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否真的想到了學生未來的發展?是不是站在教育的大背景下來思考教學問題?我因寫一篇《做乙個有思想的教師》而成為眾矢之的、矛頭齊指,很多人認為教師的使命就是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當一天教師拿一天的工資,天天應付領導的檢查、上級的任務,天天埋在大堆的試卷中追求著高分、高公升學率,現實的社會不允許你有思想,甚至有人說我是「天方夜譚」,把現實理想化,並告誡我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甚至還有更加粗俗的語言。

如此對待教學的話,很難保證能思考到長遠,因為只想到了眼前。眼前要幹什麼?就是期末考試成績要高,初中的孩子要盡量都送到一中,高中的孩子盡量都送進清華、北大,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計。

如此一來,勢必使得相當多的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被擋在了教育的門外。這能說是有長遠規劃嗎?肯定不能說有。

我想,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課程的長遠規劃一方面應該考慮到整個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我們交給社會什麼樣的學生?當我們的學生走出校門的時候,能不能成為社會的合格公民?我們的教學是不是在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

另一方面,作為個體的人是不是在走出校門之後擁有了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幸福生活的能力,也就是忘掉了課本知識之後的能力?

那麼,要想實現這樣的長遠目標,首先就要從近期目標的實現入手,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讓學生鍛鍊哪些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哪些情感、形成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不同的學生因其智力層次不同、性格愛好不同,將來必會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學生打下怎樣的基礎至關重要。只關注分數,必然會忽視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培養;不重視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鍛鍊,能力和情感的養成也會成為空中樓閣。學習的能力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會做題、會解題不等於學會學習),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離不開學習與實踐;而正確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也是在科學有效的學習中、在參與體驗中逐漸形成。

所以,短期目標的實現與長遠目標的實現並不矛盾,短期目標的實現是長期目標實現的基礎,長遠目標的實現則是乙個個短期目標積累的結果。為了長遠目標,就要先從短期目標的實現入手,但決不能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忽視了長遠。

8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教學課題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主備人 審核人課型 造型 表現 1 教學目標 1 認識中國畫是通過筆墨 色彩 章法等外在形式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2 認識中國畫將繪畫 書法 詩詞 篆刻等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其獨特的形式美感。3 運用對中國畫的形式美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畫整體的認識和理解,豐...

關於推進培訓理念與教學實踐有效結合的研究

教育 作者 葉建軍 單位 信陽市南灣湖風景區中學 培訓是造血系統,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我們不能否認其重要意義,但,在具體教學操作中,很多老師也存在著不少困惑,培訓時一腔熱情 返校後一切依舊 的感慨也是不絕於耳,這裡面即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操作中面臨的風險與失敗,使教師放棄了熱情。今天的教育...

計算教學要重視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

作者 王海燕 文理導航 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8年第03期 摘要 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十分重要,教師在計算教學中要重視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借助直觀操作,為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奠定基礎 借助數形結合,為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開闢捷徑 借助已有經驗,為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提供支撐 借助適時抽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