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複習期末考試重點範圍

2022-10-23 08:12:18 字數 5010 閱讀 2057

中國文化概論

1、文化

中國:文」的本義是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周易》: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月往來,陰陽並陳,剛柔交錯成文,這就叫作「天文」。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當所行,止當所止,這就叫做「人文」。治國者觀察天文,用以認識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觀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漢朝,「文化」一詞正式出現。劉向《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與國家軍事手段相對,指國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孔穎達:「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

」——文學禮儀風俗等屬於上層建築的東西。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自身而至於家國天下,制之為度數,發之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國家的各種制度。

西方:(1)culture——colere——耕作土地;培養乙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慧型。(2)2023年,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

」(3)2023年,美國文化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對西方當時蒐集到的160多個關於文化的定義做了梳理與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的觀念,尤其是他們所帶來的價值。」(4)維柯與赫爾德——文化是整體的觀念得到加強,而且多元文化觀開始流行。(5)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文化——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文化——專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

文化的一般特徵:除了未經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觀賦予感受和意義)自然環境外,凡人類創造出來,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可以通過各種資訊媒介傳承於後世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都是文化。

1).人化或人類化

2).後天習得

3).多樣性(民族性、地域性、國度性 )與共同性

4).伸展性

文化的分層:

觀念文化——指乙個民族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深層次

制度文化——在哲學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制度——中層次

器物文化——體現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體存在,如住宅、服飾等——表層次

歷史地理壞境的涵義:歷史地理所依靠的依據、資訊主要只能通過歷史文獻來蒐集。

當代的地理更主要的還是依靠對現存的地理現象和地理景觀的考察。

民族、人口: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

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氣候:竺可楨《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規律,表現在五千年來溫度變化上,可以明顯地總結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近2023年來,雖然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型別: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

宗法制度即血緣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解決職權和財產分配,維護世襲統治秩序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根據現存文獻和考古資料,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產生於商代後期。

周公確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1)嫡長子繼承制(2)封邦建國制(3)宗廟祭祀制

在古代中國,喪葬具有獨特的重要性,這是因為祖先崇拜與孝道觀念的結合。

喪儀與喪服:喪服制是古人居喪期間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係而穿著的服飾。共分五個等級,俗稱「五服」。

喪葬禮儀是一套複雜而嚴密的禮儀體系,全過程稱之為「三年之喪」,大致可以分為初死、小殮、大殮、埋葬和葬後祭祀等幾個階段。

禮的五種型別:吉、兇、兵、軍、嘉

禮的三本書:《周禮》《儀禮》《禮記》

考古發現:1、夏文化,河南二里頭文化考古學家在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了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偏晚階段的大型建築基址,這使得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的考古界出現了新的興奮點。殷墟曾震驚世界,二里頭也將引領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前不久結束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力推動了夏文化問題的研究,偃師**的始建被確認為是夏、商王朝更替的界標,二里頭遺址應為夏王朝的一處都邑、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2、商文化:河南殷墟甲骨文指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

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2023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2023年10月13日考古發掘至今,先後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在世界四大古文本型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諸子百家爭鳴:所謂「諸子」或「百家」,概舉其成數而言,《漢書·藝文志》按其記載的著作歸類,共有189家。其中最重要的學派,有西漢司馬談列舉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說和劉歆再加上縱橫、雜、農和**四家的十家之說。

孔子的主要學說 「禮」、「名」、「仁」、「中庸」等概念。

仁的概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

內涵:「仁者,人也。」認為「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

「仁」即「愛人」,並進一步闡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認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

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學方**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的意義。就方**來說,其要點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孟子的民本與民權思想:民本思想在孟子最為典型的表述,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①君可換而民不可換 ②民意取代天意而決定君主的選擇 ③「誅一夫」非為「弒君」

孟荀人性說的比較:孟子強調「知天」,荀子不求「知天」,乙個偏重自養,乙個強調教養。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本來是善的;荀子論證塗之人可以為禹,是因為人本來是智的。

墨家的主要思想:1兼愛 2興利除害 3非命、天志與明鬼

道家:老子無為、莊子逍遙遊

法家:代表是戰國末期的韓非,韓非總結了前期法家的學說,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經,指以十三經為代表的儒家典籍,概括了儒家最根本的思想。經學指解釋闡述和研究儒家經典的一整套學說,它構成了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代表了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思想。

西漢今文經學:1.漢初漢惠帝時期——文景時期

2.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西漢統治者最看重的是公羊學,發揮微言大義,講究義理,其核心思想符合大一統的政治要求。當時凡博士教**的經書,都是用通行的隸書寫成的,故稱「今文經」。

3.漢武帝——元、成時期

經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大講陰陽災異。

4.西漢末年哀、平時期

經學進一步發展到講讖緯。

東漢古文經學:1.古文經學興起:西漢末年-東漢初年

2.東漢中葉,古文經學大盛

3.東漢後期,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融合,今古文之爭終結。

4.鄭王之爭,東漢末年——兩晉時代

玄學研究的根本問題是自然

魏晉玄學發展的階段:

1.正始時期:何晏、王弼 240-249

2.竹林時期:阮藉、嵇康、向秀 250-290

3.元康時期:裴頠、郭象 291-299

4.東晉時期:道安、張湛 300-420

名教與自然:所謂名教與自然之爭,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如何處理名教和自然的關係,即堅持自然原則還要不要服從名教,或者說堅持名教能不能同時實行自然原則?

二是究竟怎樣做才是自然?一種主張用自然來補充名教。一種認為名教就是自然。

一種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

大小乘在精神和實質上的區別:①對佛的看法不同 ②修行的結果與境界不同 ③修行方法不同④教義不同——小乘提出「我空法有」;大乘認為「我法皆空」

時人朱士行登壇受戒,是為中國正式出家和尚的開始。朱士行還赴於闐尋求經典,他是漢地和尚西遊的先導。

統治者的佞佛與滅佛 :捨身

制斷酒肉

建寺造像,舉辦齋會,講經說法

撰寫佛教著述,宣揚神學理論

北魏太武帝多次限制打擊佛教,甚至下令盡殺沙門,為中國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滅法之始。

隋唐科舉:狹義的、嚴格意義的科舉是以進士科出現作為起始標誌的。

進士科建立於隋代大業年間。

唐代是科舉制的奠基期,宋以後各代科舉內容、形式、場次乃至相關的科第習俗皆從唐代科舉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置道舉與納省卷

賓貢進士

道教:雜而多端:思想淵源很雜、本身方法理論也很雜

丹鼎派、符籙派

丹鼎派講究守

一、行氣、辟穀、外丹、內丹等。符籙派講究符籙、禁咒、齋醮、祈禳等。

1.符籙方術2.外丹燒煉服食3.內丹修煉

著名的理學家:

陸九淵:心學的開創者,提出「心即理也」

王守仁:哲學思想:心即理倫理觀:修養的關鍵在於「致良知」、「知行合一」 政治思想:進一步發揮「仁」的思想

朱熹的理氣觀:①理先氣後,理氣相即。②理與氣化育流行。③太極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格物致加: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格物窮理:格物就是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

知行合一:知行關係問中國題是中國哲學家特別重視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一。中國哲學家偏重於踐行盡性、履行實踐。

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於構建理論體系,不是只把思想與觀念系統表達出來就達到了目的,而在於言行一致,知行統一,自己所講的與自家身心的修煉必須相符合。

文化**:官方哲學 ;理學總結 ;科舉考試以朱熹注為準;禁刪《孟子》 清除異己與***八股取士古典文化的官方大整理

明末啟蒙三大家: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

黃宗羲——①反對君主**的政治觀

②經世務實的歷史觀

顧炎武——①「舍經學無理學」的哲學觀

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觀

王夫之——①以氣為本的唯物思想

②反對君主**的政治觀

③「見諸行事」、經世致用的歷史觀

王埂的厚學、李贄

中國文化概論複習

一 名詞解釋題 1 民族文化 在乙個多民族的國家裡,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誌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於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 功能等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

中國文化概論複習

0321 中國文化概論 筆記依據教材 中國文化概論 王寧主編,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筆記依據目錄 緒論第一章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節中國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條件 第二節區域地理環境與文化的多樣分布 第三節古代開發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第二章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一節中國文化的創始與奠基 第二...

《中國文化概論》考試題型及說明

一 填空題 每空1分,共5空,共5分 比較簡單,均為基本的常識,且部分內容,出現在考前複習ppt上。二 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1分,共15題,共15分 出現在考前複習ppt內容,大致有一半左右 另有1 4為常識性內容 再有1 2分,稍有難度。相信同學們解答不會有困難。三 判斷改錯題。判斷以下各題劃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