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性疾病與營養

2022-10-18 12:24:05 字數 4692 閱讀 1724

---痛風

---肥胖症

痛風的定義

是長期嘌呤代謝異常,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代謝性疾病。

5-磷酸核醣+atp

尿酸的排洩

痛風的發病機制

痛風的分類

原發性痛風:

尿酸排洩減少(≈90%):腎小球濾過減少、腎小管重吸收增加、腎小管分泌減少、尿酸鹽結晶在泌尿系沉積。

尿酸產生增多(≈10%):如由於上述嘌呤代謝中酶的缺陷。

繼發性痛風:

腎臟疾病(慢性腎功能衰竭)致尿酸排洩減少

骨髓增生疾病致尿酸生成增多

藥物抑制尿酸的排洩

飲食過度

痛風的發病機制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imia,hua):是指37℃時血清中尿酸含量

男性超過416μmmol /l(7.0mg/dl)

女性超過357μmmol /l(6.0mg/dl)

這個濃度為尿酸在血液中的飽和濃度,超過此濃度時尿酸鹽即可沉積在組織中,造成痛風組織學改變

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風的危險因素;當血尿酸》10mg/dl者,痛風的發病率增加到30%~50%

但高尿酸血症者僅一部分(15%)發展為臨床痛風

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出現尿酸鹽(尿酸鈉)結晶沉積、關節炎和(或)腎病、腎結石等時,才能稱之為痛風

急、快、重、單

一、非對稱

第一蹠趾關節多見

數日可自行緩解

反**作,間期正常

反**作逐漸影響多個關節

大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積液

最終造成關節畸形

痛風發作間歇期與痛風石

痛風發作間歇期:僅表現為血尿酸濃度增高,無明顯臨床症狀。此期如能有效控制血尿酸濃度,可減少和預防急性痛風發作。

痛風石形成及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最常見關節內及其附近,如軟骨、粘液囊及皮下組織處。典型部位是耳輪,也常見拇蹠、指腕、膝肘等處。

臨床表現

痛風性腎病

痛風性腎病:

慢性高尿酸血症腎病:早期蛋白尿和鏡下血尿,逐漸出現,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最終由氮質血症發展為尿毒症。

急性高尿酸腎病:短期內出現血尿酸濃度迅速增高,尿中有結晶、血尿、白細胞尿,最終出現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衰竭死亡。

尿酸性腎結石:20%~25%併發尿酸性尿路結石,患者可有腎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症狀。

飲食與尿酸的關係

一般膳食中嘌呤的含量

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攝入

飲酒 水果蔬菜

食鹽不同食物嘌呤的含量(√)

根據食物中嘌呤含量的多少,將食物分為以下四類:

無嘌呤食物,

低嘌呤食物:每100g嘌呤含量<75mg

中嘌呤食物:每100g嘌呤含量75~150mg,

高嘌呤食物:每100g嘌呤含量150 ~1000mg 。

嘌呤含量少或不含嘌呤的食物

精白公尺、精白麵包、饅頭、麵條、通心粉、蘇打餅乾、玉公尺

捲心菜、胡蘿蔔、芹菜、黃瓜、茄子、甘藍、萵苣、南瓜、西葫蘆、西紅柿、蘿蔔、山芋、土豆

各種牛奶、乳酪、酸奶、各種蛋類

各種水果及乾果類

各種飲料包括汽水、茶、巧克力、咖啡、可可等

各種油脂、果醬、泡菜、鹹菜等

嘌呤含量50~75mg

蘑菇等菌菇類、花菜、蘆筍、菠菜、豌豆、四季豆、青豆、菜豆、麥片、雞肉、羊肉、白魚、花生、花生醬、豆類及製品

嘌呤含量75~150mg

鯉魚、帶魚、鱈魚、鱔魚、大比目魚、鱸魚、梭魚、鯖魚、鰻魚、貝殼類水產

薰火腿、豬肉、牛肉、鴨、鵝、鴿子、鵪鶉、

扁豆、幹豆類(黃豆、蠶豆等)

嘌呤含量150~1000mg

動物肝臟、腎臟、胰臟、腦、沙丁魚、鳳尾魚、魚子、蝦類、蟹黃、酵母、火鍋湯、雞湯、肉湯、肉餡

不同食物嘌呤的含量比較(√)

食物中嘌呤的含量規律為:內臟>肉、魚>乾豆、堅果>葉菜>穀類>澱粉類、水果

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攝入

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導致脂肪分解動員,產生酮體等酸性代謝產物,抑制尿酸排洩,誘發痛風發作。攝入過多,使5-磷酸核醣增加,嘌呤合成底物增多

蛋白質的攝入過多,核酸分解過多,嘌呤增加

血中脂肪增加,血酮濃度公升高,抑制尿酸排洩

能量攝入增多,嘌呤代謝加速導致血尿酸濃度公升高

飲酒 血清尿酸值與飲酒量呈高度正相關,飲酒是血清尿酸值公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乙醇代謝產生的乳酸,可抑制腎臟對尿酸的排洩;

酒精飲料中含有嘌呤,在體內代謝生成尿酸等

嘌呤含量依酒精飲料種類不同而各異,一般規律為:陳年黃酒》啤酒》普通黃酒》白酒。

水果、蔬菜

蔬菜水果多屬鹼性食物,可以增加體內鹼儲量,使體液ph 值公升高。防止尿酸結晶形成並促使其溶解,增加尿酸的排出量,防止形成結石並使已形成的結石溶解。

蔬菜水果多富含鉀元素,而鉀可以促進腎臟排出尿酸,減少尿酸鹽沉積。

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與高尿酸血症呈顯著負相關,是高尿酸血症的保護因素

鹽的攝入

鈉鹽有促使尿酸沉澱的作用

痛風多並有高血壓病、冠心病及腎臟病變等, 所以痛風患者應限制每日鈉鹽攝入

飲食控制原則(三低一高)

低嘌呤或無嘌呤飲食,可使血尿酸生成減少。

低熱量攝入以消除超重或肥胖

低鹽飲食

大量飲水,每日尿量應達到2000ml 以上,有利於尿酸排洩,防止尿酸在腎臟沉積

不同階段的飲食**

無症狀期

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的飲食原則

限制熱量,避免營養過剩、熱量攝取過多

維持理想體重,防止超重、肥胖

限制嘌呤的攝入

均衡營養素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養成多飲水的習慣

盡可能少喝酒,努力戒酒

痛風急性期的飲食原則

嚴格限制嘌呤的攝人。選擇低嘌呤食物,禁食高嘌呤食物

維持基本熱量,均衡攝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

攝取充足的水分

多食蔬菜、水果以供給豐富維生素b 、c 及礦物質。尤其是鹼性水果、蔬菜可提高尿酸鹽溶解度,有利於尿酸的排出

禁飲酒及食用刺激性食品

限鹽。每日食鹽量不超過10g,以每天5~6g為好。

痛風非急性發作期(間歇期和慢性期)的飲食方案

飲食要點:此期飲食**的目標是將血尿酸值長期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嘌呤的限制可適當放寬,因為過分限制會造成蛋白質攝入不足而導致營養不良。養成多喝水的習慣,盡可能戒酒

限制熱量,控制體重,有助於減輕關節負荷,保護關節功能

低鹽、優質蛋白飲食,保護腎功能

我國肥胖流行現狀

**超重率22.8%,肥胖率7.1%;

大城市超重率30.0%,肥胖率12.3%;

兒童肥胖率8.1%;

定義obesity:

指體內脂肪堆積過多,體重增加的狀態,

是一種由多因素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

標準體重法

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

肥胖度(%)=(實際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

判斷標準:≥10%為超重;20-29%為輕度肥胖;30-49%中度肥胖; ≥50%為重度肥胖

體質指數法

體質指數=體重(kg)/身高(m)的平方

判斷標準:

發**素

遺傳因素(40%-70%)

環境因素(30%-60%)

肥胖的分類

肥胖的**學分類

1.遺傳性肥胖:肥胖相關基因突變導致的肥胖,有家族傾向性

2.繼發性肥胖:由於其它疾病原因而導致的肥胖

3.單純性肥胖:單純由於營養過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過量積累,占多數

肥胖的組織學分類:

1. 脂肪細胞肥大型:單純的脂肪細胞體積增大,成年後發生的肥胖多屬於此種,飲食控制效果較好

2.脂肪細胞增生與肥大型:脂肪細胞數目增多,同時體積增大,兒童期肥胖多屬於此種,飲食控制效果不佳

什麼是**?

使脂肪細胞變小,減少過多體脂肪組織,使體脂肪佔重量百分比降低。

**三原則

1.減少體脂肪之儲存量

2.增加體脂肪之分解量

3.促進體脂肪之利用量

合理膳食

合理控制總熱量:

每月減0.5~1kg,每天減少125~250kcal熱量攝入

過食者每天減少500~1000kcal熱量攝入

限制脂肪,尤其是動物性脂肪

控制在總熱量20~25%,不超過30%,烹調油<20g

限制精製碳水化合物,注意膳食纖維補充

碳水化合物比例佔總熱量45~55%

適當提高蛋白質供熱比,50%優質蛋白

充足平衡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限制食鹽和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適當喝茶

**的食物

蔬菜類:

黃瓜、冬瓜、絲瓜、蘿蔔、葫蘆、空心菜、大白菜、小白菜、

芹菜、菠菜、莧菜、黃花菜、椰菜、萵苣、竹筍、豇豆、菜豆、

豆芽、茭白、茼蒿、番茄、辣椒、薺菜、姜、海帶、紫菜

糧豆類:

麩皮、麥皮、綠豆、赤小豆、黃豆、玉公尺、番薯、麵筋、豆腐

水果類:

桃子、梨、蘋果、西瓜、菠蘿、木瓜、芒果、杏、楊梅、青梅、

香蕉、山楂、柿子

其他: 醋、茶、木耳、蘑菇、海參、田螺、海蜇、黃鱔、兔肉、驢肉

營養**

②行為**

充分咀嚼後再吃

花點時間慢慢吃

吃飯時把電視關掉

飯後立刻轉換心情

一天三餐,規律進餐

不要陪別人吃飯

限定吃飯的場所

留下剩飯

營養與疾病

系別 物理與電子工程系姓名 許奕麗學號 2009121162 1.通過學習,應該建立怎樣的飲食習慣?答 俗話說 民以食為天。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獲得健康身體的基礎。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加快了。有些人,特別是以些上班族,總是因為趕時間而沒有吃早餐。其實這是乙個很不好的習慣,早餐對於我...

食源性疾病應急預案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為進一步加強對我縣食源性疾病應急處置工作,有效預防 及時控制和消除事件及其危害,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結合本縣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預案。一 目的 確保一旦發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處理。二 應急...

食源性疾病報告卡

附件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事件資訊報告卡 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事件資訊報告卡 填寫說明 1.加 項 為必填項。2.發生日期 指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事件發生的時間。3.報告日期 指負責調查的疾控接到事件報告 口頭報告或 等形式 的時間。4.住院人數 僅統計入院 並留院觀察24小時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