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正在消逝的冰川

2022-10-18 08:51:05 字數 3747 閱讀 7331

——寄自長江源頭的家書

汪永晨等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傾聽訓練,能夠在傾聽過程中對相關資訊做出恰當的判斷。

2、能夠根據傾聽的內容和具體的口語交際目的進行恰當的表達。

3、借助傾聽,能夠深刻理解並準確表達作者對環境問題的深切關注。

【教學重、難點】

重點:訓練學生在傾聽過程中對相關資訊做出恰當判斷的能力。

難點:如何正確全面的獲取所聽到的資訊並做出恰當的判斷。

【教學方法】

提問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教具準備】

多**、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匯入新課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不停地接觸資訊並傳遞資訊,如何全面準確地獲取資訊,如何正確的傳遞資訊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風度與教養。而資訊承載的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廣播作為資訊傳遞的一種手段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時間,但我們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卻鮮有關注廣播傳遞資訊的經驗與體會。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廣播這一已經略顯古老的資訊載體,通過傾聽,看看我們能夠發現什麼,獲得什麼。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廣播特寫《走向正在消逝的冰川》。

2、字詞掌握

1.字音

冰雹張騫草墩棲息孕育

2.詞語解釋

呻吟聳立沼澤吞噬眷戀奄奄一息

3、背景簡介

《走向正在消逝的冰川——寄自長江源的家書》是一篇廣播特寫,2023年12月28日播出,當年獲得亞洲太平洋廣播電視聯盟新聞資訊類節目大獎。獲獎評語這樣寫道:「這是乙個具有感染力的紀實作品。

作者用家信的形式描述了對長江源的考察過程。這一親切的敘述方式非常適合廣播**。完美的音響是節目的特點。

通過這一節目,作者從個體的角度,表達了對環境的深切關注。」

這篇廣播節目的主創人員汪永晨,2023年7月生於北京,祖籍安徽。2023年成為**人民廣播電台《午間半小時》節目的創始人之一,2023年獲中國環境最高獎「地球獎」,2023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評為「環境使者」,2023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評為「環境保護突出貢獻者」。2023年夏,汪永晨隨中國女子長江源科學探險漂流隊進入長江源區,採訪後製作的廣播特寫《走向正在消逝的冰川——寄自長江源的家書》獲得亞洲太平洋廣播電視聯盟廣播節目大獎。

4、研習課文,理清思路

1、聽錄音

2、提問:這是一段有關什麼內容的廣播節目?

明確:有關長江源區環境惡化的廣播特寫節目。

3、提問:節目用什麼方式串聯了訊息特寫的主線?

明確:家書。

4、提問:在這個節目中,作者寫了幾封家書?每一封家書的內容是什麼?

明確:節目中一共寫了三封家書。

第一封家書寫於9月1日、3日,從海拔4000多公尺的高原帳篷裡寫出。在女探險隊員的歌聲、牧民的口哨聲、人物的對話聲、**聲、高原的小鳥鳴唱聲、狗叫聲、犛牛走路聲、滴水聲和間或想起的作者讀給丈夫的家信話語聲中,乙個正在悄然變化的長江源區悄悄地湧上閱讀者和傾聽者的腦海。也就是說,作者在第一封家書中已經在寫長江源區的變化。

第二封家書寫於9月4日、10日,作者寫了從海拔4000公尺到5600公尺的長江源區的生態惡化和行走的艱難,同樣借助人物的對話與其他各種聲音的呈現來表達。作者呈現了小羊的掙扎,說了自己高原缺氧的反應,借蔡教授的話說出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第三封家書寫於9月12日,這封家書專門介紹姜古迪如冰川。作者介紹了姜古迪如冰川的退縮,借探險隊員小邛與唐教授的對話讓閱讀者和傾聽者開始憂慮不斷融化的冰川。

5、布置作業:抄寫字詞,字音、解釋。

第二課時

一、深入理解課文

1、在節目中,作者為我們呈現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把這些聲音找出來,談談你的感受。(引導學生從聲音的變化中獲取長江源區環境惡化的後果)

這些聲音有:滴水聲、流水聲、牧民的歌聲、人物的對話聲、冰雹砸在帳篷上的聲音、口哨聲、馬嘶聲、人們的歌聲、孩子的叫聲、小鳥的鳴叫聲、擠犛牛奶的撲通撲通聲、狗叫聲、喝水聲、馬的喘氣聲、犛牛走在礫石上的聲響、羊的倒氣聲、走在雪地上的咯吱聲、藏族老阿爸的念經聲、哭聲、浪濤聲。

這些聲音可以按照家書的先後次序分別看待:

牧民的口哨、高原早晨的小鳥鳴叫、狗叫、孩子的叫聲、擠犛牛奶的撲通撲通聲來自第一封家書部分,這些聲音體現的是乙個寧靜的、祥和的高原生活,但在人物的對話聲中,我們可以聽到表面仍然寧靜甜美長江源區環境已經在惡化。

犛牛走在礫石上的聲音、羊的倒氣聲、走在雪地上的聲音、人的對話聲來自第二封家書部分,這些聲音明顯給我們呈現了一種惡劣的環境和長江源沙化的嚴重。

滴水聲、浪濤聲、哭聲來自第三封家書部分,即作者在抵達姜古迪如冰川後的情況,表面仍然壯美的長江源頭在作者的眼中已經危在旦夕。

2、作者在節目中讓「滴水聲」反覆出現,有什麼寓意?

明確:作者就通過冰雪融化的「滴水聲」驚醒人們我們的母親河長江正在一滴一滴地走向盡頭,如何在這「滴水聲」中保護長江源區環境的惡化是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3、在姜古迪如冰川上,么妹唱著唱著為什麼又哭了呢?

明確:夕陽下的冰川和冰川上的夕陽讓么妹感受到了姜古迪如冰川的壯美與尊嚴,讓她體驗到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喜悅,讓她禁不住地要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美太震撼人心了,所以最後她因感動唱著唱著又哭了。

4、作者為何要用家書這樣一種形式作為承載節目內涵的主線?

明確:家書是最能表達乙個人的情感的,很自由放鬆,用家書的形式表達個人對長江源區環境惡化的擔心,能夠讓聽者或者讀者細膩地體驗到作者柔軟的情感世界,我們似乎就感覺到了作者面對姜古迪如冰川時憂鬱的目光。她在家書裡說:

「陽光下,我覺得姜古迪如冰川滴答的融水,如同哭成了一片。」在這裡,「我看見了它身上的皺紋,那些皺紋之間已經染上了風塵的顏色。而長江最初的水汽,正默默地順著這些皺紋緩緩地滑下來。

」「不知道為什麼,這景象讓我的心有一種揪扯的痛感。」「今天的姜古迪如冰川還未失去它的博大與寧靜,那麼明天呢?」這些個人色彩極濃的文字,只有用家書的形式表達最合適。

4、總結全文

本篇課文是一篇廣播特寫,作為乙個環保主義者的汪永晨製作此檔節目的目的顯然是關注長江源區因氣候變化而產生的令人憂慮的變化。汪永晨充分利用了廣播**的特點和優勢,把自身對環境的關切通過各種各樣的現場聲音和後期製作效果表達了出來。

節目開始用音響、四個人的話語和作者旁白把傾聽者帶到乙個可以任人想象的長江源區。成群的野犛牛、野驢,海拔5600公尺的冰川,獨特的風情、惡劣的環境。廣播在聲音和**的背後給人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間。

接下來汪永晨用三封家書把自己一路考察的過程用聲音的形式傳遞給閱讀者和傾聽者。第一封家書從海拔4000多公尺的高原帳篷裡寫出。在女探險隊員的歌聲、牧民的口哨聲、人物的對話聲、**聲、高原的小鳥鳴唱聲、狗叫聲、犛牛走路聲、滴水聲和間或想起的作者讀給丈夫的家信話語聲中,乙個正在悄然變化的長江源區悄悄地湧上閱讀者和傾聽者的腦海。

通往長江源頭姜古迪如冰川的路是由狼、犛牛、野驢和羚羊踏出來的,汪永晨與長江源科學探險隊就走在這條路上。第二封家書作者寫了從海拔4000公尺到5600公尺的長江源區的生態惡化和行走的艱難,同樣借助人物的對話與其他各種聲音的呈現來表達。作者呈現了小羊的掙扎,說了自己高原缺氧的反應,借蔡教授的話說出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第三封家書專門介紹姜古迪如冰川。作者介紹了姜古迪如冰川的退縮,借探險隊員小邛與唐教授的對話讓閱讀者和傾聽者開始憂慮不斷融化的冰川。

整個節目的聲音呈現極具個性。**的配置非常符合節目內容所承載的內涵。聲音的處理給人帶來了級強烈極細微的感覺體驗,它讓人覺得這一切彷彿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閱讀者和傾聽者借助文字和聲音,借助節目細節,對作者因長江源區環境惡化所表達的憂慮和不安,有了同樣深切的體會。

5、作業布置:

課後習題

板書設計

走向正在逝去的冰川

——寄自長江源頭的家書

一、 傾聽錄音,整理節目內容

二、 圍繞節目,討論問題

基本內容深度解剖細節與形式

距城市最近的可遊覽冰川 七一冰川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乙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對多數人來說,冰川是即熟悉又是陌生的。它存在於極寒之地,除南 北極是終年嚴寒之外,在其它地區只有高海拔的極高山上才能形成冰川。那裡冰雪覆蓋,缺氧高寒,人跡罕至。如果告訴你,中國冰川目錄 收錄我國境內擁有48571條冰川,你是否也是驚呆了呢...

消逝的風景

有一句廣告詞說,人生就像一場旅途,重要的並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可是曾經的那些風景,卻很容易被新的風景所遮掩,消逝得無影無蹤。我們所能銘記的,應該都是最能動人心弦的一抹風景。我的心裡,無論被多少新的風景填塞,都會仍然銘記那一抹亮麗的色彩。淅淅瀝瀝的雨聲充盈這個世界,周圍都是灰濛濛的一片,那是乙...

讀《童年的消逝》有感

侯新萍初讀這本書時,頭腦發脹,有點煩躁,完全看不懂,根本看不下去,涉及到太多專業性知識,讀這本書的同時還需要讀幾十甚至上百本的著作,或許才能有點弄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所舉例項是為了說明什麼。索性扔在那裡。再讀這本書時,翻開目錄,隱約感覺到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好像也感受到我心中 童年 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