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童年讀後感

2021-03-04 00:03:15 字數 3298 閱讀 4956

《童年的消逝》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什麼是童年」,「童年是怎麼產生的」和「童年是怎麼逐步消逝」等問題,通過教育,閱讀能力,家庭,羞恥心,媒介等方面來闡述童年的消逝。本書中波茲曼認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決於當時社會的大眾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將**世界與兒童世界相隔離,由此發明了童年;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境模糊了**世界與兒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導致童年的消逝。

在希臘流傳下來的塑像中,沒有一尊是兒童的,在希臘浩瀚的文學作提及兒童的部分幾乎沒有。由此可見,希臘人對兒童這個名詞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就連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於殺害嬰兒的行為都沒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但是,儘管這樣,他們對教育的熱心使得兒童這個角色具有了一點特殊色彩。

總的來說,希臘人為我們預示了「童年」這個概念。 而羅馬人借用了希臘的教育思想,但他們發展出超越希臘思想的童年意識。他們開始把成長中的孩子同羞恥的概念聯絡起來。

它提出了童年定義的部分含義,即宣傳童年需要迴避**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但在中世紀,沒有教育的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這些都導致了中世紀童年不存在。當然,由於當時的生活條件,兒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這就讓當時的很多**不能對兒童投入過多的感情,所以在中世紀,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在印刷時代,為了能夠把自己的思想宣傳出去,許許多多的人需要有讀寫能力,因此,未成年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變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接受。因此,歐洲文明重新創造了學校,從而使童年的概念也變成社會必需的了。

正如書中所說「印刷創造了乙個新的成年定義,即成年人是指有閱讀能力的人;相對地便有了乙個新的童年定義,即童年是指沒有閱讀能力的人」。 童年是以學習閱讀開始的,確實,孩子這個詞經常被用來描述那些不能閱讀的**,包括智力上被認為孩子氣的**。

然而電視等媒介出現後,雖然人們在電視上聽的到語言,雖然語言有時也確實重要,但是圖畫在主宰觀眾的意識,傳播才是最關鍵的意思。用一句最簡單的話說,就是人們是在看電視。人們不閱讀電視,也大會去聽電視。

隨著童年的形態變得具體起來以後,現代家庭的形式也漸漸開始成形。家長的期望和責任變得越來越重大,而且含義也越累越豐富,因為父母演變成監護人、看管者、保護者、養育者、懲罰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 兒童之所以會對自己的家長言聽必從(或許有時會小小叛逆一下),是因為他們對成年人有一種好奇和崇拜。

兒童之所以好奇,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將要知道的東西;**之所以會被崇拜,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知識的主要**。但是電視等媒介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電子**肆無忌憚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經對**權威和兒童的好奇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早在羅馬時代,古羅馬的修辭學家昆體良就寫過一篇出色的**教育的文章,他譴責同輩們在羅馬貴族兒童面前所表現的無恥行為。同時,他還說,羞恥的概念部分在於相信有秘密存在。所以當時,就有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定義,即宣傳童年需要迴避**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紀,沒有識字文化,沒有教育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在中世紀人的心目中,玩弄兒童的***官是一種廣泛傳播的傳統,但是,在今天,這種傳統可以讓你做30年牢。

在人類文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羞恥心。但是,印刷強化了人們對頭腦和身體的二元論的看法,從而助長了對身體的蔑視。印刷賦予了我們的是脫離軀殼的頭腦,但是卻留下了乙個我們該如何控制身體的其餘部分的問題。

羞恥心正是這種控制得以實現的途徑。但是,印刷為我們提供的僅僅是書本上的只是,家長和學校仍可以通過控制兒童所讀的內容來保持這種成年人與兒童之間的距離。直到現在,兒童與成年之間的乙個重要的區別,還是**擁有據信是兒童不易知道的資訊。

然後在兒童走向成年的過程中,我們分階段向他們揭示**的秘密(如性秘密),至「性啟蒙」為結束。

但是,電子媒介的出現,尤其是電視,它使家長沒法監督和控制孩子來獲取資訊。因為電視是不區分「**」和「兒童」的;因為電視不能像書本一樣,被藏在櫃子裡或者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閣,讓兒童夠不著。電視的符號形式在認知方面是毫無神秘可言的。

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電視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

五、媒介印刷術的出現,使得書本得以成為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當然語言也可以。這一媒介的出現,使得讀書能力成為成年的必備條件,也成為了兒童與成年的區別之一。 後來,電報出現了。

電報是第乙個使資訊的傳播速度超越人體速度的傳播媒介。有了電報之後,沒有具體的個人需要對新聞承擔責任。如同報紙一樣,電報面向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某個個人。

但是不同於報紙,它的資訊沒有可以辨認的**。因此,電報開始使資訊變得無法控制。慢慢地,電報開始爭奪原來屬於家庭和學校的資訊控制權。

電報開始改變兒童所能享用的資訊的種類、資訊的質量和數量、資訊的先後順序以及體驗資訊的環境。 再後來,電視出現了。以前,由於兒童還沒有掌握足夠的「閱讀態度」,所以學校在課程設定時,不同年級的兒童閱讀不同等級的書。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不僅在兒童和成年之間,甚至在年幼的兒童和青少年之間,也豎起了屏障。然而,電視的到來,使這個資訊等級制度的基礎崩潰了。6歲的兒童和60歲的成年人具備同等資格來感受電視所提供的一切。

電視開始侵蝕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當閱讀完《童年的消逝》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書中的這幾句話,「中世紀沒有童年,因為讓**單獨知道某些資訊的手段並不存在。在古登堡的時代,這種手段開發出來了。

在電視時代,它又消失了。」從開始看著這本書的時候,書的開頭就是在「講童年是什麼」「童年是怎麼產生的」。兒童在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的情形下無法生存下來,父母都會生很多孩子,因為最後存活下來的很少,他們甚至給出生的嬰兒都取一樣的名字,更甚至他們不會同情自己親生的孩子的死亡和病痛,一開始覺得他們很冷血,後來發覺他們是不敢,不敢投入過多的感情。

而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是如此之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姓名,甚至很多孩子的姓名是爸爸媽媽想了幾天幾夜,查了無數資料才起出來的名字;另外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長的注視點,他們為了自己孩子前途甚至可以不吃不喝為他們省下這筆錢。。。。。。。太多太多了,可是為什麼在兒童這麼受重視,經濟如此之發達的時代,

童年這個詞就將要消失了?如果童年這個詞就這樣消失了,那麼成年這個詞不久的將來也會消失,乙個沒有童年的成年怎麼會存在呢! 另外書中,作者提到了乙個現象——兒童的**化和**的兒童化。

舉個例子,「在過去的10年裡,童裝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毫不含糊地被認作是『兒童的』服裝,現在已經基本上杳無蹤影。12歲的男孩現在穿三件套的套裝去參加生日聚會,而60歲的男人則穿牛仔服去參加生日聚會。

11歲的女孩穿高跟鞋。……人們在紐約和舊金山的街頭隨處可見的、**婦女穿著的小白襪子和仿兒童式的放口繫帶鞋。自16世紀來通過一招的方式來辨別兒童的方法已行不通了。

隨著兒童概念的減弱,童年的象徵性標記也必然隨之減弱。」這令我想起了陪寢室好友網購時的乙個發現:**上的童裝的樣式與**的樣式沒什麼大的區別,但令人驚訝的是童裝中竟然有170的大號,這不禁讓人懷疑現在兒童的定義是什麼,乙個真正兒童的身高到底是多少,真的有170的嗎?

還有更令人驚訝的,小號沒賣完,反而大號一上架就售空,可怕的是我們這些**,比如像我們寢室的人有時就喜歡買童裝。那這到底是**的兒童化,還是兒童的成年化;是童年的消逝,還是成年的消逝。

童年的讀後感

篇一 童年的 讀後感 暑假裡,我去新華書店買書。書店裡的書琳琅滿目,害得我不知道要選哪一本書來好好閱讀了。許久,我把目光鎖定在了 童年 這本書上。我們每乙個人都有童年,作家高爾基又會寫什麼呢?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開啟書來閱讀一連看了十幾天,才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本書是俄過作家高爾基自傳體 三部曲 童...

童年》讀後感

她可以說是為自己而活,也可以說是為別人而活。在無數個日日夜夜之中,她讓我覺得她在為和平爭取點什麼,也許是寧靜,也許是快樂,總讓人捉摸不透。這大概就是因為她的善良,在為別人付出時,她已忘懷了自己。就像冰心的 觀舞記 所寫的那樣 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外祖母就像這個舞蹈者,她在自我...

《童年》讀後感

在逆境中成長 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 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黑暗,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童年 這本書的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其實就是作者高爾基。本書講述的故事雖然遍布陰霾,卻又不乏光明,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輝。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