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1考試試題及答案

2022-10-16 09:30:05 字數 5702 閱讀 9470

《詩經》「六義」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

神話:由人民集體口頭創作,表現對超能力的崇拜、鬥爭及對理想追求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屬民間文學的範疇,具有較高的哲學性、藝術性。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與民間藝人進行創作的不朽源泉,對後世影響深遠。

楚辭:又稱「楚詞」,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詩歌題材。劉向輯集屈原、宋玉、東方朔及漢人的楚辭作品名為《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散體大賦:是漢代辭賦的代表,它師承屈原、宋玉及《詩經》的「雅頌」與戰國時期的縱橫遊說之風。內容多屬為統治者揚威頌聖,思想空泛。

普遍採用主客問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鋪堆砌,對事物進行鋪陳描寫。直接繼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發》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兩都賦》張衡《兩京賦》等。

漢賦:在漢朝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樂府詩:漢武帝時重建樂府,採集漢族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總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編,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鑑賞:這首詩通過乙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乙個採摘荇菜的姑娘,並為姑娘的勤勞、美貌而動心,隨之引起了強烈的愛慕之情,在夢裡也會夢見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過程,充分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本篇是詩經的首篇,更加表明了《關雎》在古代人們心中的地位。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

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美。

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採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豣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薰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鑑賞:全詩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節的先後,逐年逐月地來寫男**隸們的勞動和生活的。這首詩按時序敘事,很象是一首農曆詩,但由於它所敘述的內容反映了當時奴隸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無衣無食的悲慘境遇,所以應把它看作是反剝削反壓迫的詩篇。

此詩語言樸實無華,完全是用鋪敘的手法寫成的。全篇圍繞著乙個「苦」字,按照季節的先後,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蠶寫到打獵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語詞淒切清苦,彷彿是在哭吟著一部沉重的歷史。

但值得我們熟加體味的是,這首詩的哀哀訴苦的同時,也表現了一定的清醒的階級意識。「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取彼狐狸,為公子裘。」「獻豣於公」,「上入執宮功」等,都表現了奴隸們對貴族不勞而食、蠻橫霸道的疑惑和暗恨。

在表現階級壓迫時,詩篇還採用了對比的描寫來昭示,比如:奴隸們在辛勤勞動,而「田畯至喜」,苦與樂的對比;奴隸們無衣無褐,卻在為「公子裳」,「為公子裘」,冷與暖的對比;「言私其豵,獻豣於公,」少與多的對比等,這種描寫,是在有意識地揭示階級壓迫的不平等。另外,詩篇善於抓住各種物候的特徵,來表現節令的演變,使全詩充滿了自然風光和強烈的鄉土氣秘。

特別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蟲的鳴叫和蟋蟀的避寒遷徙,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季節變遷的過程。

這幾句沒有乙個「寒」字,但卻讓我們感受到天氣在一天天地變冷,以至於寒氣逼人了。這種手法在《七月》中應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用風聲的愈演愈烈來顯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動。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鑑賞:詩中的女主人公獨立樓頭,體態盈盈,扶著窗櫺,在久久地引頸遠望:她望見了園久河畔,草色青青,原來她的目光,正隨著草色,追蹤著遠行人往日的足跡;她望見了園中那株鬱鬱蔥蔥的垂柳,她曾經從這株樹上折枝相贈,希望柳絲兒,能「留」住遠行人的心兒。

原來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著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歸於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乙個倡家女,好不容易掙脫了歡場淚歌的羈絆,找到了愜心的郎君,希望過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吶喊:

「遠行的蕩子,為何還不歸來,這冰涼的空床,叫我如何獨守!」

此詩定的就是這樣乙個重演過無數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斷,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說家常話」(謝榛語)式的平凡語言;然而韻味卻不平凡。能於平凡中見出不平凡的境界來,就是此詩,也是《古詩十九首》那後人刻意雕鐫所不能到的精妙。

詩的結構看似平直,卻直中有婉,極自然中得虛實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詩境的中心當然是那位樓頭美人,草色柳煙,是她望中所見,但詩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見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遠行的蕩子——代她設想,則自然由遠而近,從園外草色,收束到園內柳煙,更匯聚到一點,園中心那高高樓頭。自然界的青春,為**的青春作陪襯;青草碧柳為豔豔紅妝陪襯,美到了極至。

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發的悲聲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讀詩至此,方能進一步悟到,開首那充滿生命活力的草樹,早已抹上了**那夢思般的哀愁。這也就是前人常說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後代詩家的詩法分析,形成前後對照,首尾相應的結構。

然而詩中那樸茂的情韻,使人不能不感到,詩人並不一定作如此巧妙營構,他,只是為她設想,以她情思的開展起伏為線索,一一寫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詩歌結構的自然曲折。

詩的語言並不經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疊詞,而且一連用了六個,但是貼切而又生動。青青與鬱鬱,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機暢茂,但青青重在色調,鬱鬱兼重意態,且二者互易不得。柳絲堆煙,方有鬱鬱之感,河邊草色,伸展而去,是難成鬱鬱之態的,而如僅以青青狀柳,亦不足盡其意態。

盈盈、皎皎,都是寫美人的風姿,而盈盈重在體態,皎皎重在風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從雲層中步出那般由隱綽到不鮮的感覺,試先後互易一下,必會感到輕重失當。娥娥與纖纖同是寫其容色,而娥娥是大體的讚美,纖纖是細部的刻劃,互易不得。六個疊字無一不切,由外圍而中心,由總體而區域性,由朦朧而清晰,烘托刻畫了樓上女盡善盡美的形象,這裡當然有一定的提煉選擇,然而又全是依詩人遠望或者懸想的的過程逐次映現的。

也許正是因為順想象的層次自然展開,才更幫助了當時尚屬草創的五言詩人詞彙用得如此貼切,不見雕琢之痕,如憑空營構來位置詞藻,效果未必會如此好。這就是所謂「秀才說家常話」。

六個疊字的音調也富於自然美,變化美。青青是平聲,鬱鬱是仄聲,盈盈又是平聲,濁音,皎皎則又為仄聲,清音;娥娥,纖纖同為平聲,而一濁一清,平仄與清濁之映襯錯綜,形成一片宮商,諧和動聽。當時聲律尚未發現,詩人只是依直覺發出了天籟之音,無怪乎鍾嶸《詩品》要說「蜂腰鶴膝,閭里已具」了。

這種出於自然的調聲,使全詩音節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種古樸的韻味,細辨之,自可見與後來律調的區別。

六個疊詞聲、形、兩方面的結合,在疊詞的單調中賦予了一種豐富的錯落變化。這單調中的變化,正入神地傳達出了女主人公孤獨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煩擾的心聲。

無須說,這位詩人不會懂得個性化、典型化之類的美學原理,但深情的遠望或懸想,情之所鍾,使他恰恰寫出了女主人公的個性與典型意義。這是一位倡女,長年的歌笑生涯,對**的敏感,使她特別易於受到陽春美景中色彩與音響的撩拔、激動。她不是王昌齡《閨怨》詩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貴族少女。

她凝妝上樓,一開始就是因為怕遲來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紅當也不是為與春色爭美,而只是為了伊人,痴想著他一回來,就能見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場就籠罩在一片草色淒淒,垂柳鬱鬱的哀怨氣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靈的重壓,使她迸發出「空床難獨守」這一無聲卻又是赤裸裸的情熱的吶喊。

這不是「悔教夫婿覓封候」式的精緻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幾近無告的孤苦吶喊,才與其明豔的麗質,形成極強烈的對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詩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顯示了從良倡家女的個性,也通過她使讀者看到在遊宦成風而希望渺茫的漢末,一代中下層婦女的悲劇命運——雖然這種個性化的典型性,在詩人握筆之際,根本不會想到。

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鸛鳴於垤,婦嘆於室。灑掃穹窒,我徵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慄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倉庚于飛,熠耀其羽。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鑑賞:《東山》以周公東征為歷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戰士的視角,敘述東征後歸家前的複雜真致的內心感受,來發出對戰爭的思考和對人民的同情。

詩的開篇,以開門見山,直賦其事的手法,簡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緣由。「慆慆不歸」,既是對離家久戰的直接表述,也是離人思鄉的間接流露。「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寫,這是這首詩的乙個創舉。

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為後世文人所祖並發揚光大。「零雨其蒙」,既點出了當時的天氣,屬細節描寫。使人更能如臨其境,感受故事,又為全詩定下乙個淒美感人的基調。

更能夠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為什麼思鄉的愁絮會在此刻表現得如此強烈呢?

因為作為一名拼殺疆場的軍人,每天是過著「曉戰隨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為性命擔憂時,思鄉情緒會被時刻繃緊的神經暫時壓制。但到了戰爭結束,歸家指日可待時,思鄉之情就會一湧而起,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戰士能夠結束戰爭生活,都趕緊解開軍裝,匆匆穿上平時的衣裳。通過這樣乙個細節描寫,戰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以「行枚」這樣典型的行為,代指軍旅生活,是用了一種借代的寫作手法。

《詩經》的藝術手法之成就可見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對三年軍旅生活的回憶。首先用「比、興」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過桑蟲的生活不堪,來比喻軍旅生活的艱辛。使人還得還對戰士產生同情。

「敦彼獨宿,亦在車下」就是軍人風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實寫照。「獨」字又是主人公內心孤獨的體現,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中國古代文學史

全國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古代文學史 一 試題 課程 00538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乙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 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 多選或未選均無分。l.今夫舉大木者,前呼 邪許 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出...

中國古代文學史整理

一 名詞解釋 1.台閣體p60 自明永樂至成化年間,指以當時館閣名臣楊士奇 楊榮 楊溥等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台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 題贈 酬應而作,題材常是 頌聖德,歌太平 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麗。2.茶陵派p60 從成化到弘治年間,以李東陽為主,提出詩學漢唐的復古主張,強調對聲調節...

中國古代文學史題庫

第一章上古神話 一 熟讀 精衛填海 夸父逐日 鯀禹治水 黃帝擒蚩尤 女媧補天 后羿射日 共工怒觸不周山 二 解釋 1 神話 2 神話的歷史化 1 我國古代儲存神話最多的著作是 2 神話的主要內容包括 3 中國著名的四大神話是和 它儲存在中。四 簡答 1 神話所蘊涵的民族精神是什麼?2 神話的主要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