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剖學肌肉

2022-10-15 18:27:03 字數 4706 閱讀 2835

一、總淪

1.肌的形態及構造肌附著於骨,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構成。肌腹主要是橫紋肌纖維,色紅、柔軟且有收縮能力,肌腹外包裹有肌外膜。肌腱主要是平行的膠原纖維束,無收縮能力,多位於肌腹兩端,附著於骨。

扁肌的腱性部分稱為腱膜。

依據肌的形態分為長肌(多見於四肢)、短肌(多位於軀幹深層)、扁肌(多見於胸腹壁)和輪匝肌(位於孔、裂周圍)。

2.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附著於兩塊以上的骨,中間跨過乙個或多個關節,收縮時牽拉骨產生運動。通常將接近軀體正中面或肢根的附著點稱為起點,另一端作為止點。肌在固定骨上的附著點為定點,在移動骨上的附著點為動點,肌的定點和動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

肌大多數配布於關節周圍,每個運動軸的相對側配布有一組作用相反的肌,每個動作都是由許多肌共同來完成。在運動中作為主要作用的肌為原動肌;與原動肌作用相同的肌為協同肌;在同一關節的兩側作用相反的肌是拮抗肌;對附近關節起固定作用,以防止原動肌產生不必要動作的是固定肌。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肌互相協調又互相配合。

3.肌的命名

依據肌的形狀、位置、起止點和作用等命名,如依據作用分為屈肌、伸肌、收肌、展肌、旋後肌和旋前肌等。

4.肌的輔助結構在肌周圍有許多輔助裝置以協助肌的活動,具有保持肌的位置、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和保護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1)筋膜分為淺筋膜和深筋膜,淺筋膜位於真皮深面,包被整個軀體,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脂肪組織、淺靜脈、皮神經和淺淋巴管等。深筋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包裹肌、血管和神經等。

(2)滑膜囊為封閉的結締組織小囊,壁薄,內有滑液,多位於肌腱與骨面相接觸處,以減少摩擦。有的滑膜囊位於關節附近並與關節腔相通,如髕上囊。

(3)腱鞘包裹於肌腱外面,存在於活動性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處,使肌腱固定於一定的位置,並減少肌腱與骨麵之間的摩擦。腱鞘分為纖維層和滑膜層,纖維層位於外層,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纖維性管道,對肌腱起滑車和約束作用;滑膜層位於纖維層內面,由滑膜構成,為雙層圓筒狀結構。滑膜層的內層包裹於肌腱表面;外層貼於纖維層的內面和骨麵,兩層之間含有少量滑液,肌腱可在鞘內自由滑動。

二、軀幹肌

軀幹肌分為背肌、頸肌、胸肌、膈、腹肌和會陰肌。會陰肌(包括盆膈)詳見生殖系統。

1.背肌位於軀幹後面的肌群,肌的數目眾多,分層排列,可分為淺、深層。淺層主要為扁肌,如斜方肌、背闊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均起自脊柱,止於上肢帶骨或肱骨;深層位於棘突兩側的脊柱溝內,主要是豎脊肌。

斜方肌位於項部和背上部的淺層,起自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於鎖骨外側1/3、肩峰和肩胛岡。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背闊肌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於背下部及胸後外側,以腱膜起自下6個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後部,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於肱骨結節間溝底。作用: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和後伸。

肩胛提肌位於項部兩側、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個頸椎橫突,止於肩胛骨的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

菱形肌位於背上部的斜方肌深面,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頸椎和第1~4胸椎棘突,止於肩胛骨的內側緣。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並略向上。

豎脊肌為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縱列於軀幹的背側和脊柱兩側的溝內,位於上述肌的深面。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後部,向上分出三組肌束,沿途止於椎骨和肋骨,並到達顳骨乳突。作用:

使脊柱後伸和仰頭。

2.頸肌依據部位分為頸淺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頸深肌群三組。

(1)頸淺肌群頸闊肌位於頸部淺筋膜中。作用:拉口角向下,並使頸部**出現皺褶。

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兩側,大部分被頸闊肌所覆蓋。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二頭匯合斜向後上方,止於顳骨乳突。作用:

一側收縮使頭部向同側傾斜,面部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可使頭部後仰。

(2)舌骨上、下肌群舌骨上肌群位於舌骨與下頜骨、顱底之間,每側4塊肌,即二腹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和莖突舌骨肌。作用:上提舌骨,並可使舌公升高,因而能協助推進食團入咽。

當舌骨固定時,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可拉下頜骨向下而張口。

舌骨下肌群位於頸前部,舌骨下方正中線的兩側,居喉、氣管和甲狀腺的前方。每側4塊肌,即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和甲狀舌骨肌。作用:

下降舌骨和喉。甲狀舌骨肌在吞嚥時可提喉並靠近舌骨。

(3)頸深肌群分為內、外側群。外側群位於脊柱頸段的兩側,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後斜角肌;均起自頸椎橫突,前、中斜角肌止於第l肋,後斜角肌止於第2肋,前、中斜角肌與第l肋之間的裂隙稱為斜角肌間隙,內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內側群位於脊柱頸段的前方,有頭長肌和頸長肌等,合稱為椎前肌。

3.胸肌分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1)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外面,止於上肢帶骨或肱骨。

胸大肌的位置表淺,覆蓋胸廓前壁的大部分,呈扇形。起自鎖骨內側半、胸骨和第1~6肋軟骨,各部肌束匯聚向外側,以扁腱止於肱骨大結節嵴。作用: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和前屈。

胸小肌位於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向上止於肩胛骨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當肩胛骨固定時,可上提肋以助吸氣。

前鋸肌位於胸廓側壁,以數個肌齒起自上8個或9個肋骨,肌束斜向上內側,經肩胛骨前方,止於肩胛骨內側緣和肩胛下角。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並緊貼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外,助臂上舉。

(2)胸固有肌參與構成胸壁,如位於肋間隙內的肋間內、外肌等。肋間外肌位於肋間隙淺層,肌纖維自後上斜向前下方,在肋間隙前部呈膜狀,收縮時提肋助吸氣;肋間內肌位於肋間外肌的深面,肌纖維斜向內上方,在肋角內側呈膜性狀,收縮時降肋助呼氣。

4.膈呈穹隆狀的闊薄扁肌,位於胸、腹腔之間,形成胸腔底和腹腔頂。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緣和腰椎前面,分為三部分,即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腰部以左、右膈腳起自上2~3個腰椎。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心腱。

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膈腳與脊柱之間為主動脈裂孔,內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平對第10胸椎為食管裂孔,內有食管和迷走神經通過;在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平對第8胸椎,內有下腔靜脈通過。

在膈肌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和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小空隙,沒有肌束,僅有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域,分別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腹部臟器可經此處突入胸腔形成膈疝。作用:膈為主要的呼吸肌,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協助排便、嘔吐和分娩等活動。

5.腹肌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

(1)前外側群肌腹外斜肌位於腹前外側壁的淺層,起自下位8個肋骨的外面,肌束自外上斜向內下,後部肌束向下止於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內側移行於腱膜,經腹直肌的前面,並參與構成腹直肌鞘前層,終止於白線。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于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稱為腹股溝韌帶。腹股溝韌帶的內側端有一小束腱纖維向下後方止於恥骨梳稱為腔隙韌帶。

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裂孔稱為腹股溝管淺(皮下)環。

腹內斜肌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外側1/2,肌束呈扇形,即後部肌束近似垂直上行止於下位3個肋骨,大部分肌束斜向前上方延續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分為前、後層包裹腹直肌,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終止於白線。腹內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形成凸向上的弓形,跨過精索後延續為腱膜,向內側與腹橫肌的腱膜匯合形成腹股溝鐮(聯合腱),止於恥骨梳。

腹內斜肌下部發出一些細散的肌束,向下包繞精索和**稱為提睪肌。

腹橫肌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較薄弱,起自下6個肋軟骨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外側1/3,肌束橫行向前延續為腱膜,腱膜上部與腹內斜肌腱膜後層癒合並經腹直肌後面至腹白線,下部則與腹內斜肌腱膜後層經腹直肌前面至腹白線,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下部參與構成提睪肌和腹股溝鐮。

腹直肌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側,居腹直肌鞘66中,為上寬下窄的帶狀多腹肌;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嵴,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前面。肌全長被3~4條橫行腱劃分成多個肌腹。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和維持腹內壓,保持腹腔臟器位置的穩定,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等,還可降肋助呼氣,並使脊柱前屈、側屈和旋轉。

(2)後群腰方肌位於腹後壁的脊柱兩側,起自髂嵴後部,向上止於第12肋和第1~4腰椎橫突。腰大肌位於腰方肌前方,起自腰椎體,止於股骨小轉子。

(3)腹部的區域性記載腹直肌鞘包繞腹直肌,由腹前外側壁肌的腱膜構成。分為前、後鞘,前鞘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前層癒合成;後鞘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和腹橫肌腱膜癒合成。在臍下4~5cm以下,後鞘完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前鞘。

後鞘的下緣游離,呈凸向上的弧形線稱為弓狀線,此線以下的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白線位於腹前壁正中線上,介於左、右側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腹直肌鞘纖維彼此交織成。

腹股溝管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肌筋膜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下部。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自外上斜向內下,長4~5cm。管的內口即腹股溝管深環(腹環),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

5cm處,為腹橫筋膜向外的突出;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

海氏三角(腹股溝三角)位於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是腹股溝直疝的突出部位。

三、頭肌

頭肌分為面肌和咀嚼肌兩部分。

1.面肌為闊薄的皮肌,位置表淺,大多數起自顱骨或骨膜,止於面部**,主要分布於面部的孔、裂周圍,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圍。肌纖維分為環形和輻射狀兩種,有閉合或開大孔裂的作用,同時牽動面部**顯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主要的面肌有枕額肌、頰肌、眼輪匝肌和口周圍肌等。

2.咀嚼肌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和翼外肌,均配布於顳下頜關節周圍,參與咀嚼運動。

(1)咬肌起自顴弓下緣及內面,向後下止於下頜支和下頜角外面。作用:上提下頜骨。

(2)顳肌起自顳窩,肌束呈扇形向下匯聚,止於下頜骨冠突。作用:上提下頜骨,後部肌束收縮可使下頜骨向後移動。

(3)翼內肌起自翼窩,向外下止於下頜角內面。作用:上提下頜骨。

系統解剖學試題

一 填空題 本大題共12個小題,30個空,每空0.5分,共15分 1 小腿三頭肌由 和 合成,該肌可上提 2 臨床上常把 到 的消化管稱為上消化道。3 膽囊底的體表投影在 與 交點的稍下方。4 盲腸和結腸的形態特點是具有和 5 上呼吸道包括和 6 管是由末端與的排洩管匯合而成。7 心的傳導系統包括及...

解剖學迴圈系統總結

第章迴圈系統 一 心臟 二 動脈 1.肺動脈 2.體迴圈 三 靜脈 1.肺迴圈 2.體迴圈 交通途徑 肝門靜脈 胃左靜脈 食管靜脈叢 食管靜脈 奇靜脈 上腔靜脈。肝門靜脈 脾靜脈 腸繫膜下靜脈 直腸上靜脈 直腸靜脈叢 直腸下靜脈 或肛靜脈 內靜脈 髂內靜脈 髂總靜脈 下腔靜脈。肝門靜脈 附臍靜脈 臍...

系統解剖學複習題

中國醫科大學網路教育學院 1骨的基本構造 2椎骨的一般形態及各部椎骨的形態特徵 3鉤椎關節 luschka關節 的概念 4胸骨的形態及胸骨角的概念 5腦顱 面顱各骨的名稱 翼點的概念 6顱底重要溝 管 孔 裂及其通行結構和交通7滑膜關節的構造 輔助結構 8髖關節 膝關節 肩關節 肘關節 腕關節的組成...